资源简介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的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描述不同区域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水热交换过程。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3.能够根据图文材料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通过对海—气相互作用 的分析,能够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学习重难点】重点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难点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预习新知】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1.含义: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称作海—气相互作用。2.海—气相互作用(1)海—气热量交换过程:①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②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③海洋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2)海—气水分交换过程①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②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3.影响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含义: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圣诞节前后,也叫圣婴)成因 :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每隔几年,东南信风突然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涌现象消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现象:秘鲁寒流势力减弱,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影响:①对生物的影响: 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鸟类死亡或迁徙。渔业减产。②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赤道附近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西部由温润多 雨转变为少雨干旱;东部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洪涝。在全球引发更大范围的气候异常。我国:登陆我国台风变少;锋面雨带偏南,南涝北旱。大部分 地区易出现暖冬凉夏;2拉尼娜现象含义: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厄尔尼诺之后)成因:低纬信风增强----赤道暖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西侧聚集------水温西高东低----大洋垂直方向气流西升东沉-----近海面的水平气压西低东高-----东西两岸气候差异西涝东旱现象:秘鲁寒流过于强盛,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使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异常偏低;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面温度异常降低;东南信风增强;赤道逆流减弱。影响:①对生物秘鲁附近上升流增强,底部营养物质大量上升,浮游生物增加,鱼类增加,渔业增产。②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赤道附近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增大;西部更多雨;东部更少雨。与厄尔尼诺现象大致相反,但影响程度及范围较厄尔尼诺现象小。我国:登陆我国台风变多;锋面雨带偏北,南旱北涝;大部分地区易出现冷冬热夏。【巩固练习】二次登陆是登陆福建热带气旋路径中情况最多的一类,菲律宾群岛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海域是夏季生成登陆福建热带气旋频数最多的区域,从台湾方向登陆福建的热带气旋个数最多。图左示意1979~2017年登陆福建的热带气旋季节分布,图右示意1979~2017年登陆福建的热带气旋路径,完成下面小题。1.与一次登陆的热带气旋相比,二次登陆福建的热带气旋( )A.势力较弱 B.次数较少 C.危害较大 D.影响范围较大2.热带气旋登陆福建后,主要的走向和特点是( )A.东北走向强度小 B.东北走向持续时间长C.西北走向强度大 D.西北走向持续时间长3.秋季登陆福建的热带气旋个数较夏季偏少,推测与其关联性最大的是( )A.西南季风增强 B.出现厄尔尼诺现象C.海水密度下降 D.副热带高压带东移茎柔鱼亦称“美洲大鱿鱼”,属喜冷水鱼类,对海水温度敏感而易发生迁徙,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海域,是秘鲁最重要的水产资源之一。下图为东太平洋强厄尔尼诺年表层海水距平等温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强厄尔尼诺年时,茎柔鱼迁徙的方向最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5.当秘鲁喜迎茎柔鱼丰收大年时,下列地理事件发生概率增大的是( )A.澳大利亚降水较常年偏少 B.秘鲁沿岸上升气流增强C.西太平洋生成台风数偏少 D.东太平洋沿岸干旱严重印度洋偶极是在印度洋发生的一种特殊气象现象,由印度洋不同地区海表温差引起。当赤道印度洋西部水温高于东部时,形成正偶极;当赤道印度洋东部水温异常偏高时,形成负偶极。印度洋偶极深刻影响着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的气温和降水等。下图示意正常年份印度洋赤道上空的大气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正常年份赤道印度洋海域东西部存在明显水温差异,与此无关的是( )A.索马里寒流 B.西南季风 C.赤道暖流 D.盛行西风7.出现印度洋负偶极时,图示环流势力和澳大利亚西北部降水量的变化分别是( )A.加强、增多 B.加强、减少 C.减弱、增多 D.减弱、减少8.印度洋负偶极对周边区域最可能的影响是( )A.肯尼亚洪灾加重 B.索马里南部降水减少C.澳大利亚森林火灾频发 D.印度尼西亚旱灾加剧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结合左图可知热带气旋多发于夏秋季,且二次登陆的热带气旋次数比一次登陆的多,B错误。热带气旋的危害与洋面温度、水汽补给、副热带高压运动方向、人类预防措施等因素有关,二次登陆的热带气旋较一次登陆的热带气旋发育时间晚,因此洋面温度通常较低,势力较弱;且一次热带气旋登陆后人类已有预防措施,因此二次登陆的热带气旋危害相对较小,影响范围较小,CD错误,A正确。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2.答案:B解析:由右图的路径可知,登陆福建的热带气旋主要向东北方向移动,且移动范围较大,因此东北走向的热带气旋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西北方向的热带气旋强度小,持续时间较短,B正确,ACD错误,故选B。3.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热带气旋的势力强弱主要与洋面温度、水汽补给、副热带高压运动方向等因素有关,洋面温度高、水汽补给多则热带气旋势力强,发育个数多;副热带高压的实力强,且向陆地方向移动则带动热带气旋登陆。西南季风是发源于印度洋面、影响南亚和东南亚以及我国西南地区的夏季风,对登陆福建的热带气旋个数及其登陆的季节差异影响较小,A错误。厄尔尼诺主要是由于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上升流减弱,而赤道逆流增强使温暖的海水输送到东太平洋,从而使得南美洲西岸的暖流取代寒流,由此引发全球气候异常的现象。厄尔尼诺的成因目前仍未有确定的科学结论,其对热带气旋登陆个数的季节差异的影响无明确规律,B错误。海水密度对热带气旋的发育影响较小,因此其不是秋季登陆福建的热带气旋个数较夏季偏少的主要原因,C错误。副热带高压带东移会影响热带气旋的移动方向主要向东,因此秋季登陆福建的热带气旋个数较夏季偏少,D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错误,故选D。4.答案:A解析:茎柔鱼属于喜冷水鱼类,对海水温度上升敏感并易发生迁徙,应向水温较低处迁徙。当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由图中海水距平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可以判断,③迁徙方向是从1.0-1.2迁徙到1.2-1.4之间,向水温高的海域的迁徙,C错误。同理,②迁徙方向也是先向水温高的海域迁徙,B错误;①迁徙方向是从1.0-1.2迁徙到0.6-0.8之间,向温度较低的海域迁徙;④迁徙方向是从1.0-1.2迁徙到0.6-0.8之间,也是向水温低的方向迁徙。相比较而言,①是向高纬度低温区迁徙,因此茎柔鱼迁徙的方向最可能是③,A正确,D错误。故选A。5.答案:D解析:当秘鲁喜迎大鱿鱼丰收年时,说明东南信风势力比较强,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比较强,秘鲁沿岸水温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偏少。B错误,D正确;而此时赤道太平西侧水温高,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AC错误。故选D。6.答案:D解析: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常年份赤道印度洋海域东部气温较高,受到赤道低气压的影响气流上升,降水量较大,西部可能受到索马里寒流的影响,降水量较少,且受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南季风(离岸风)影响,降水较少,故ABC都与之有关,不符合题意;盛行西风位于南北纬40°-60°之间,该海域纬度较低,不会受其影响,故D符合题意,答案选择D。7.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洋负偶极时,东部海域异常偏高,则将导致图示环流中上升气流增强,东西气温差异加大,则环流增强,位于上升气流的澳大利亚西北部降水量将大大增加,故A正确,BCD错误。8.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可知,印度洋负偶极现象产生,将导致西部沿岸区域降水减少,农业发展不利,蝗灾不会加重,故A错误,B正确;而东部海域的上升气流较大,降水增多,因此澳大利亚森林不会火灾频发,故C错误;同时印度尼西亚降水也大大增多,不会出现旱灾,故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