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学案
【学习目标】
1.区域认知:定位区域位置,把握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2.综合思维:结合区域环境特征,综合分析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及影响。
3.人地协调观:分析实例,评价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特点,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地理要素在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难点:理解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整体功能。
【预习新知】
一、自然要素间的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
1. 自然环境的概念:自然环境是环绕生物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其他物种、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自然环境是环境的一种,环境有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之分。
自然环境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而社会文化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
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的组成。
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自然要素间的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实现途经: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1)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圈和各种水体的“纽带”,是“调节器”,它调节了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对冷暖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因素。
水循环是“雕塑家”,它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传输带”,它是地表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和主要载体。
更重要的是,通过水循环,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淡水,补充和更新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从而使水成为了可再生的资源。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
2.类型:
(1)生产功能——指共同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思维整合】——自然要素组合的差异影响生产功能的强弱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1.特点(1)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如下面所示的地貌侵蚀的变化为例:
(2)统一性:自然环境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各要素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在缺少水土的峭壁岩石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怪松”
花岗岩体节理风化,造就“奇石”
山体高大陡峭,气流强烈抬升形成“云海”。
泉水:大气降水经森林涵养渗入地下,经玄武岩层、火山碎屑岩的长期融滤、矿化,源源不断地生成矿泉水,沿断裂带上涌出露地表。
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1.特点
(1)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2)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案例分析】——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表现: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环境整体的改变。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水容易受到影响,岩石受人类直接影响较小。
3.现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环境变化加快,不利于人类的对环境的适应。
【巩固训练】
在菲律宾中部的保和岛上有一处奇观:1200多个海拔在40~120米的圆锥形石灰岩小山丘上只长草不长树(下左图),每到干季)草色由绿变黄渐至褐,山丘犹如-排排巧克力摆放于大地,被称为巧克力山。下右图示意保和岛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保和岛的气候特点是( )
A.全年高温,降水分配均匀 B.全年高温,降水分配不均
C.四季分明,降水分配不均 D.气候温和,降水分配均匀
2.巧克力山上不长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偏低,降水偏少 B.土壤瘠薄,保水性差
C.光照过强,蒸发旺盛 D.海拔过高,热量不足
3.观赏巧克力山景色的最佳时段是( )
A.5月 B.7月 C.9月 D.11月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地下水盐度高,土壤盐渍化严重。柽柳作为黄河三角洲优势植物,耐盐能力强,枝叶中含有大量盐分。土壤氯离子含量是盐度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2020年8月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某—柽柳附近不同深度的氯离子含量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盐渍化严重的原因不包括( )
A.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B.春季降水少,蒸发量大
C.沿海地区,海水倒灌 D.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方式
5.图中雨季柽柳附近土壤呈现“盐谷”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①柽柳灌丛截留降水,淋溶作用强
②植物附近土壤盐分被快速吸收
③柽柳冠层遮雨,阻止地下水位上升
④柽柳冠层遮阴,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河套平原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灌溉商品粮农业区,也是我国盐碱化典型分布区之一。下图为该地土壤不同含水率与盐碱化程度的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河套平原土壤盐碱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平坦开阔 B.耕地集中分布
C.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D.气候干旱,降水少
7.与其他盐碱化程度的土壤相比,重度盐碱化土壤含水量较高,是因为( )
A.地表径流下渗少 B.土壤水分蒸发减少
C.地下水位较低 D.植被根系吸收盐分多
8.为缓解河套平原的土壤盐碱化,应该( )
A.采用排灌相结合的方式 B.变耕地为草地
C.用地膜覆盖以减少蒸发 D.大水漫灌压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阅读地图可知,保和岛位于菲律宾群岛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分配不均匀,分旱雨两季,B正确;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分配均匀,A错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分配不均,C错误;温带海洋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分配均匀,D错误、故选B。
2.答案:B
解析:巧克力山坡度较大、土层薄,保水性差,植被生长难度大,B正确;该地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地处热带,气温高,A错误;光照过强,蒸发旺盛,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同纬度长林地区,光照也较强,蒸发旺盛,C错误;海拔在40~120米,对热量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3.答案:A
解析:读图文材料可知,由于该岛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季节差异大,分旱季(受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受西南季风控制),在3-5月,为旱季后期,气温升得很高,但是降水稀少,小山上“草堆”干枯转为褐色“巧克力”。所以,“巧克力山”的最佳观赏时间是3-5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答案:D
解析:黄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海水倒灌,地下水盐度高;春季降水少,蒸发量大,盐分随水分蒸发向地表集聚,易形成盐溃化,ABC不符合题意;自然保护区内,没有农业,D符合题意;题目要求选择不是盐溃化严重的原因,故选D。
5.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雨季柽柳附近土壤离柽柳越近土壤盐度逐渐减小,且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盐度变化小,土壤盐度较低,形成了“盐谷”,原因可能是:柽柳滥丛截留降水,地表径流在地面停留时间更长,盐分被溶解,随地下水下渗,淋溶作用强;柽柳冠层遮阴,地表温度相对较低,抑制了土壤水分蒸发,返盐作用不明显,①④正确;植物吸收盐分是—个缓慢的过程,②错误;柽柳冠层遮雨不明显,且不能阻止地下水位上升,③错误;故选B。
6.答案:C
解析: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集中和气候干旱、降水量少都不是土壤盐碱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河套平原位于西北干旱区,蒸发旺盛,在灌溉过程中采用只灌不排的方式,经过大量蒸发,导致盐分在土壤表层聚积。故C选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重度盐碱化地区盐分在土壤表层集聚,形成厚厚的盐壳覆盖地表,起到阻挡水分蒸发的作用,使得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故B选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排灌结合,有利于降低土壤盐分;变耕地为草地,不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由于耕地种植面积大,通过地膜覆盖减少蒸发工程量大;大小漫灌会增加蒸发量,加剧土壤盐碱化。故A选项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