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的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以及不同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综合思维)2.实地考察某山地不同海拔所在地区则自然环境特征,掌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地理实践力)3.结合具体区域,解释地方性分异规律。(地理实践力)【学习重难点】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难点: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预习新知】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对点练习】(2017北京卷)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下题。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 从沿海向内陆形成基础 ________ ________变化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海陆分布典型地区 ______和________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________地区自然带 低纬和高纬地区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________带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呈现森林带、草原带、________带中纬度 大陆东岸 亚热带__________带、温带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 亚热带__________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图示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山麓自然带的确定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自然带的_______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该山所在水平自然带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山麓的自然带确定纬度和气候带;反之亦成立。(2)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的相对高度、山体海拔相关,具体如下图: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3)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_______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_______背风坡,这与迎风坡_______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4)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山地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变化相似,但并不_______一致。四、地方性分异规律1.概念:受________、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____的地域分异。2.案例:温带湿润区植被随高度变化温带湿润区 植被高而陡的山坡 ________、灌木低洼的河谷 ________植被地形平坦、高度适中 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一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A.苔原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2.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B.目前基带气温高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 D.冰期基带气温高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图为我国土壤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关于甲地土壤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由于气候冷湿,本区土壤腐殖质层较薄B.本区植被茂密,为土壤提供较多矿物质C.本区地形大部分是平原,土壤含水量较高,淋溶作用较强D.本区冬季严寒,土壤冻结时间长,有利于水分和养分保持4.乙地区土壤呈青色,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气候②地形③生物活动④成土母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丙地几乎没有发育成熟的土壤,主要原因是( )A.枯枝落叶层厚 B.地形坡度大 C.人类破坏严重 D.气候寒冷干燥为探究温度和湿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研究人员设计了4个温度梯度(0、5、10和20℃)和2个水分含量(重量百分比25%和40%)共8种高寒草甸凋落物处理试验,下图示意这8种处理下高寒草甸凋落物96天内累计CO2释放量。完成下面小题。6.温度和湿度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是( )①温度增加,分解速率加快②温度增加,分解速率减慢③湿度增加,分解速率加快④湿度增加,分解速率减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凋落物分解速度慢,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 B.湿度 C.气压 D.温度8.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固碳能力( )A.一直升高 B.一直下降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可以根据苔原带植被的特征,推断出其分布区域的主要气候特点为冷湿,全球变暖改变其分布区的气候特征,苔原带的分布位置会发生变化,表明其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很敏感,AC错误;亚欧大陆北部均处于高纬度的沿海区域,结合材料“苔原带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则表明的气候特征在东西向上差异较小,能满足苔原带植被的生存需要,方可东西延伸,横跨亚欧大陆,否则将会呈现出不连续形态分布。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小,所以苔原带呈东西延伸,B正确;亚欧大陆北部受高压控制,降水少,D错误。故选B。2.答案:D解析:材料显示“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则表明祁连山在冰期气温较低的时候,也没有苔原带植被的分布,由于祁连山分布纬度较阿尔泰山-阴山低,冰期时气温较高,没有形成苔原植被的自然条件,故未发现极地特有种,D正确。如果冰期时确有苔原带植被的分布,现在受制于目前全球气温变化的影响,苔原带应该会向更高海拔移动,并非不存在;可能是由于冰期时基带的气温高,依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规律,整个山体气温应该都较高,因此祁连山不同海拔均不适合苔原带植被的生存。ABC错误。故选D。3.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为我国东北平原地区,以黑土为主,由于该地纬度位置较高,气温较低,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有机质较厚,A错误;植被不能给土壤提供矿物质,B错误;该区域纬度位置较高,气温较低,地下冻土发育,不利于土壤淋溶作用,C错误;本区纬度位置较高,冬季严寒漫长,土壤冻结时间长,有利于水分和养分保持,D正确。所以选D。4.答案:B解析:青色土壤主要在我国东部雨水较多,且地势低平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环境中形成,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①②④正确;生物活动对青色土壤的形成影响较小,③错误。所以选B。5.答案:D解析: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岩石风化速度慢,生物活动不活跃,土壤形成较慢,D正确;该地气候寒冷干燥,生物量较少,枯枝落叶较少,A错误;丙地并非所有的地区坡度都较大,B错误;区域人口分布较少,且人类破坏不是导致该地土壤欠发育的主要因素,C错误。所以选D。6.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随着温度、湿度增加,青藏高原高寒草甸96天内累计CO2释放量上升,说明凋落物分解速率变快,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A。7.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在0、5、10℃情况下,湿度变化对累计CO2释放量影响小,但20℃时,湿度变化才对累计CO2释放量影响大,说明气温是主要影响因素,D正确;湿度影响程度只有在温度较高时才能体现,B不符;光照、气压对分解影响较小,A、C不符。故选D。8.答案:D解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首先表现为凋落物加速分解,固碳能力下降,但又会因为生长条件改善,草甸生长旺盛,固碳能力提高,因此表现为固碳能力先降后升,D正确,排除ABC。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