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1.阅读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
②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泰戈尔)
③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④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松下幸之助)
综合上述四句名言,谈谈你的感触与思考,请合理引用材料中两三个句子,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夏之蓉《汲古篇》:“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浙江在全国率先探索“星期天工程师”“飞行院士”“候鸟教授”等机制,吸引众多人才来浙创业创新,合力推动浙江从资源小省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大省。
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②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③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
④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
⑤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⑥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屈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国流传着许多关于“让”的名言。《论语》说:“当仁不让于师。”李斯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俗语说:“让人三分风光月霁,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人问拾得和尚:“人逼我、迫我、害我,你将如何待他?”拾得说:“容他、忍他、让他。”
请以“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注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例文:
坚定信念,成就未来
信念是人们心中的希望,他能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励人们摆着不折不挠的追求。人生需要信念,需要勇气,需要毅力。只有坚定信念的人,才能拥有玫瑰的芬芳,夺取胜利的桂冠,创造生命的奇迹。
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念”。2008年,汶川地震,巨大的轰鸣过后,整个县城成为一片废墟,震后近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在废墟里人有幸存者。什么使他们有如此强的求胜欲呢?有幸存者说:“我当时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就是这个信念拯救了他的生命。这种活下去的信念,也拯救了灾区无数条生命。同样是在生与死的边缘,有人就失去了信念,拥抱死神。曾有人在氧气充足未制冷的冰柜车里冻死,只因为他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可见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中,失败挫折是常事,有的人可以扛下来,有的人却受不了。能够扛下来的人不是他有什么神力,而是他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给了他希望,让他向前看,看着美好的未来,而不是活在痛苦的失败里。有句话说得好: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使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没倒的话。生活还得继续,就算为了可能的绽放,我们也不能放弃希望,有时候会感觉到,人生就是爬坡,放弃比选择更难。未来是美好的!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在人生坎坷的旅途中,有人迷失了自我,信念坚定了他们的决心,燃起希望的灯火,成为照亮前途的灯塔。唐恩·里茨在小时候就认为自己适合搞音乐创作,而事实上他唱歌五音不全,实在难以让人恭维。但他坚定信念,不断努力后,他自己创作的唱片在美国每周流行唱片曲目中越来越受欢迎,它实现了童年的梦。谨记,上帝关上了你的门,还会给你留下一扇窗。人不会一辈子都一帆风顺,唯一可做的就是坚定信念,永不放弃。
坚定信念成就个人辉煌,推动社会发展。哥德坚定了信念60年不动摇成就了《浮士德》,托尔斯泰坚定信念37年不动摇打造出《战争与和平》,曹雪芹坚定信念10年不动摇写下中国古代小说之巅的《红楼梦》等等。8年顽强抗战,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3年谈判,才有了中国入世成功,10多年的努力,才有2008中国奥运会成功举办。坚定信念改革,才有国家的繁荣,民族昌盛。坚定信念成就个人辉煌,坚定信念更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只要坚定信念,成功大门永远向我们敞开。拥抱信念,成就美好明天。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一则的,也有两则及以上(称多则材料)的。不管是一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都需要认真审题,多数材料都需要我们做一些辩证的分析,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这是一则关于信念的作文题目,材料中的第①②④句强调信念的作用;第③强调没有信念的后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构思:①阐释对信念的理解,对信念进行诠释。人的心灵始终要有一种东西支撑,任凭风吹雨打,都能如磐石般纹丝不动,那就是——信念!信念如磐,生命才有高度。信念是人类引导自我前行的本因,信念是人类到达理想彼岸的灯塔,信念是人类战胜磨难困苦的强心剂。②对信念重要性的分析,有信念可以有怎样的意义,缺乏信念会有怎样的影响。只要心存一份信念,发自内心的感悟,面对人面对事,会变得坚强淡定,内心的信念会照亮你的人生,帮助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③对人具有信念进行辩证分析。有了信念,人才有精神力量的支撑,才能为自己的努力拼搏提供源源不断的热血。但是这是有个前提,就是这信念必须是正确的,古往今来,很多人虽然有信念,但是这信念必须是正确的。④对要拥有怎样的信念,如何坚定、践行信念进行分析。人生在世,实为不易,我们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在顺境中,居安思危,以坚定的信念去突破自己,不忘初心,奋力前行;在低谷中,以坚定的信念引导自己的心不断地向上向上;在艰难困苦中,也要坚定心中的信念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
立意:
(1)坚定信念,永不放弃;
(2)坚定信念成就个人辉煌;
(3)坚定信念,战胜自我;
(4)信念如磐,生命才有高度。
素材:
(1)千年之下,曾有一人,为报皇帝知遇之恩,托孤之任,坚守信念,为国为民,不求荣华富贵,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一切的一切,只为自己拿最初的信念。他,就是杨涟。当皇帝奄奄一息将其召至榻前,托孤受命,一生仕途不顺的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将不再平凡。从李选侍、魏忠贤手中抢过太子,他毫不畏惧,他不畏惧魏忠贤“打断全身肋骨,将铁钉钉入耳与脑中”的报复,因为他为的是苍生,“敢面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宁死不屈,死而后己。
(2)坚守信念,并不是真正的执迷不悟。坚守为家人改善生活条件的信念本不会错,但以牺牲环境,牺牲未来做为代价,就是大错特错。人要有人信念,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不要管他人的“指指点点”,向着成功,向着光明,便义无反顾的为梦想而奔跑。努力学着做真正的强者。
(3)北京保卫战时,于谦力排众议,“敢言南迁者当斩。”在大军压境,皇帝“北狩”之时,作为兵部尚书的于谦临危受命,不顾朝中重臣的“好言相劝”,坚守自己的信念。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大战也先。最后赢得胜利,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使大明王朝不覆北宋之辙,为明朝中兴奠定坚实的基础。若当时于谦听了朝中大臣迁都之言,苟且偷安,放弃信念,则何如 明朝必像北宋一样,年年岁贡,国无尊严,任人鱼肉。
(4)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冲破地球中心论的传统观念,提出太阳中心说,但却由此遭受到宗教神学沉重的打击,教会势力的强烈反对,他的学说被宣布为 邪说 ,书被宣布为 ,连他本人也被宣布为 疯子 。但他在如此重压下,依旧坚持真理,毕生不悔。他如此执着只为让真理的光芒照耀万世,他坚信真理会战胜谬误,坚持真理是他心灵的归宿,是心灵的落点。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提出观点“只有坚定信念的人,才能拥有玫瑰的芬芳,夺取胜利的桂冠,创造生命的奇迹”。举汶川大地震中幸存者的例子,论证了坚定信念的重要性;举唐恩·里茨的例子,阐述了要坚定信念,永不放弃;运用排比,论证了坚定信念成就个人辉煌,推动社会发展。文章结尾点题:只要坚定信念,成功大门永远向我们敞开。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2.例文:
正确对待人才,共赴美好明天
古有《汉书》云:“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肯定了人才的功业;今天,习近平说:“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同样强调了人才的非凡作用。可见,无论在哪个时代,人才都是引领社会变革,推动其走向繁荣兴盛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要想推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必须将尊重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置于首位,这才是种合乎“道”的境界。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呢?
首先,我们要具备一双识别人才,发掘人才的慧眼。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不少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经人辨识提拔之后,方得施展拳脚,为中华文明添上了绽丽的一笔。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就是在所得意的举荐之下,进入了统治者的眼帘。得以留下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日常生活的小尺度范畴之中,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的人,多给予别人支撑和鼓励,助推他们的成才之路。在夜空中寻到启明星便可找到方向,发现人才之于社会也是如此。
其次,我们应尊重人才。曹操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由此足见其对人才的爱戴和尊敬。而如今,我们更需要重唤对人才的尊重。娱乐圈中,流量明星们呼风唤雨,而真正有实力的演技派却无人关注。在这个浮躁纷繁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破除三观之上的泡沫,把掌声送给真正值得敬佩的人才。
易卜生曾说:“社会如同一条船,每一个人都要有把舵的准备。”是的,在发现人才、尊重人才的同时,我们必须以成为人才的目标不断激励自己。宗悫幼时就吐露出:“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言;杜甫在老病漂泊之际仍怀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无论在何时,我们都不应抛下自己的梦想和信念,永葆赤子之心,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世界有用的人才,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眼力、尊重与奋斗——这三者之于人才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三位一体,方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朱光潜先生曾说:“别条理、审分寸是人类心灵的两个最大功能。”我们应审清辨别好好待人才的条理与分寸,方可发挥人才的作用,共建世界的美好明天。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多则材料作文,要逐一分析,明确内涵。多则材料审题立意方法:有交集的写作时指向交集,无交集的就采用平行并列式。
材料一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是:我听说土地广的粮食多,国家大的人口众,军队强盛的士卒勇敢。因此泰山不排斥细小的泥土,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拣择细流,才能成就它的深广。这段话阐述了国家治理的问题。李斯认为,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靠的是善待自己的百姓,并能够从各国招贤纳士。强调的是人才的重要性。
材料二节选自夏之蓉《汲古篇》:“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意思是,得到人才的关键,在于拓宽选才育才的途径,并让他们积蓄能力并拥有广泛受重用的机会。强调要拓宽人才的培养的途径,并且重用人才。
材料三叙述的是浙江因为采用人才选拔的机制,使浙江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大省。强调了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材料四是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明确指出要实施开放的人才政策,重用人才。
几则材料都与“人才”有关,既有关于人才的价值,也有对待人才的态度,还有得到人才的战略方法。立意方向应该是“如何看待人才”“衡量人才”“尊重人才的意义”以及“如何尊重人才”。然后寻找名言之间的关联,选取两到三句组合立意,此时要看考生是从哪些方面来谈人才,要能体现考生对人才的认知观念以及理解程度,比如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待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可以组合;从如何使用和对待人才可以组合;从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可以组合等。这些组合的情况不一而足,一要看句子本身的含意,二要看考生对诗句的解读与相关性的把握。当然,若要成功地组合并且提炼好立意,则需要和构思一起考虑。总之材料围绕“人才”,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人才的作用、什么是人才、如何对待人才、怎样培养人才。
【立意】对待人才要礼贤下士,诚挚对待(尊重人才);
人才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人才的意义);
对人才使用得法,能人尽其才(发挥使用人才);
德才兼备才是正真的人才(人才的标准);
选拔用好人才要不拘一格,唯才是用(选拔培养人才)。
【素材】1. 人才是强国之本,社会发展之根基。40年前,当我们的长辈们读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迎来新年时,谁能预见今日中国之发展?一路上岂乏艰难,亦何其迷茫。深刻其中,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砥砺前行?他们深知他们背后有一个尊重人才的国家,那便是他们不凋的信念与不灭向往。国家强大的背后定是无数人才共同撑起的,我们之所以能富足安乐,是因为有无数人才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2. 尊重人才绝大量空谈,付诸实际才能深得人心。一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让“深爱人才,圳等您来”成为了一张闪亮的名片。但倘若只是空喊口号,不知该有多少人重新拾起行囊,拖着沉重的脚步,满载一腔失落坚毅地离开,只得轻叹:“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但值得庆幸的是,政府真正将尊重人才的政策落到了实处。“人才房”“外来人才补助计划”等字眼频频见诸报端。“盖有非常之功,必得非常之人”其种意义上,一个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它发展的高度和速度。国向来以人为本,一份付诸实际的尊重,让盛世拥有踏实的根基!
3. 唯有尊重人才,才能揽天下之才共事复兴之梦,尊重人才的时代,数风流人物,皆愿殊途而同归。生物的本能便是趋利避害,倘若明知“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结局。诚问谁人还会鞠躬尽瘁,尽竭己才?何其有幸,我们生在一个政治昌明,尊重人才的时代,让复兴之中国梦提上日程!
【结构】首先拟定一个与材料密切相关的标题,如“正确对待人才,共赴美好明天”;然后开篇借助名言引出人才的作用,接着从“要具备一双识别人才,发掘人才的慧眼”“应尊重人才”两个方面谈对待人才的态度,并由对待人才的态度联系自身——必须以成为人才的目标不断激励自己;结尾收束全篇,呼应标题。
3.例文:
珍惜青春
也许在你很小的时候,就有人告诉你,要学会珍惜时间,错过的不会再回来。而你在那时,懵懵懂懂。当有一天,你发现篮球框离你更近了,父亲跑不动了,世界已是全新的了。
面临着形形色色的考试,我们该怎样面对?是迎上去,还是逃跑;是自强,还是苟活?决定往往在一念之间。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大多数人认为的“枯燥无味的学习”,我认为应是“认知”。就像生活里两个人之间从陌生到熟悉,从了解到认知一样。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并不是所想的枯燥无味。因为有些人在“认知”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挫折,所以放弃了求知。这就像平日里两个好朋友吵起了架,伤害了对方的感情,同时也伤害到了自己。为了避免再度受伤,干脆将心灵封闭起来,两个人的关系便逐渐疏远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认为自己被“学习”欺骗了感情。实际上,在时间的累加中,两个人会不由自主地淡忘这些不愉快,久而久之,两个人又磨合到了一起。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总能乐观面对挫折,屡战屡胜。不管怎样,“认知”已成为我们青少年最丰富的生活,因为我们需要“认知”,在这热血喷洒、激情飞扬的青春。
在课本上有一段关于时间的话,对于一个求知的人来说,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好奇是理所当然的。这一段话,也极大地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这段话是讲有人研究了人的一生有多少时间,又分别在做些什么,分别用了多少年。比如参加工作几年,睡觉几年。在这些例子中,我竟然没有看到学习的年数。而我作为一名学生,十分好奇自己正在进行的奋斗之旅,究竟在我的这一生中占据了多少年。我从小学开始计算,假设一天学习时间为6个小时,当然,随着年级的增加,每天学习的时间都不相同,再减去节假日,然后算出总共2000多个小时,再除以24,除以365,最后得出的数字出乎我的意料——3年不到。也就是说,在80年的漫漫长征中,只有3年,是我们现在奋斗的时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许有人会觉得三年并不短,我也时而迷惑,三年究竟有多长?首先,三年不到的学习生活比你在高中三年的时间短,其次,小学六年,初中四年,现在的你感受一下,是否眨眼一瞬间?三年对于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来说并不长,就像24小时对于一个纵身于网络游戏的痴迷者来说一样。
其实这三年并不好过,因为我们总是感到迷茫。时常想,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对于一个利欲熏心的人来说,他能很快地给出答案,为了考上大学,为了能赚很多的钱,为了目的不惜一切。而对于一个真正求知的人,在这条路上也许艰难,也许顺畅,艰难的是自己天赋的不足,顺畅的是“认知”之路。
我在“认知”的时候,发现了许多自身的毛病,并且在努力改掉。学习不仅仅是学会解题,它更多的是让你审视自己。克服自己身上的不足。学习也是在教你如何生活,渐渐地提高自己的品味。
青春就是伴随着喜与忧,挥洒着泪与汗的一个人生时段,希望每个人在走完这段路后,能放声高歌,“我不虚此行”。
【详解】试题分析:本作文要求体现自己的思考与感触,结合题干提示“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等可知,首先,需要理解名句的内涵,然后选择相关语句立意。①句强调积累、坚持的重要性;②强调要珍惜时光、把握青春等;③句主要讲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④句主要讲珍惜好年华,不要虚度光阴;⑤句讲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⑥着重突出青春韶华的千金难买,突出“青春”的无价。参考立意:惜时、包容、积累等。
点睛:首先需要明确观点立意,然后选择合适的材料,材料的选择首先一定要围绕观点,必须选择最能符合论点需要的,为论点服务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材料,可以证明不同的观点,所以材料的语言组织要具有针对性,避免出现表意不明,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这种现象。材料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统一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本题还提示需要合理的引用名句,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4.例文:
不能让
“让”,也许注定饱含智慧,寥寥数笔,却能勾勒一个人的道德品性,有时,“让”是一种宽容,一种和谐,一种待人接物时必需的美好品质;但有时,“让”是一种懦弱,一种妥协,一种面对强权时的俯首称臣,这样的“让”,我们还要吗?还能“让”吗?
“我从天堂偷来圣火,可是人间惧怕光明;于是我把自己点燃,遥远的天际——凤凰涅槃。”
他从山村走进北大,成为一个时代的奇迹,然而他面对的是非议、质疑、不理解,他用诗人的敏感捕捉到社会的斑点、孤独、诽谤、憔悴、绝望,生活对于他,就像一只大缸,灌满了各式各样的苦水,苦痛击碎了最后的幻影。
然而,他让吗?他屈服吗?他用依次悲壮的陨落宣告一场涅槃。站在金黄的麦地下,在这大地的中央,他手扶天梯,他知道,它通向天堂,这个渴望飞翔的人注定要死于大地,但谁能肯定这不是他的第二次飞翔。
为了摆脱漫长的黑夜,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海子,他用毫不退让的姿势,向世人展示一轮新生的太阳,来呼应黎明前弥赛亚洪亮的召唤。
当我们面对理想的无法实现,请不要退让,用坚定的信念守护信仰的绿荫,就算被骂作“白痴”,也要做一个有骨气而且虔诚的白痴。
当邪恶的黑手伸向神圣的奥运圣火,我们能“让”吗?美丽的金晶用微笑告诉世界,神圣不可侵犯。
当“藏独”分子,“台独”势力公然叫嚣,我们能“让”吗?为了祖国的主权,为了民族的尊严,我们坚决说“不”。
当“三聚氰胺“肆虐神州,毒奶粉,毒火腿,苏丹红,戕害多少无辜者的性命,我们能”让“吗?一次次道德的谴责,一份份生命对其他生命的责任,在我们心中敲响警钟,面对良心的拷问,我们不能逃避,我们要让世间的不公在正义的利剑下无处藏身。
在许许多多的时候,也许生死攸关,也许在挑战我们的原则,黑暗下,权威下,但为了生命的尊严,为了让正义凛然,为了让理想的光辉灿烂,请勇敢地说出:“不能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为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一般由话题材料、话题和要求几部分组成。首先看话题材料。话题材料提供了对话题的理解角度。《论语》中“当仁不让于师”的“让”是退让;李斯说的“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的“让”是推辞、拒绝;俗语说的“让人三分风光月霁,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让”是谦让;拾得和尚说的“容他、忍他、让他”的“让”是忍让。对“让”的理解可以多角度思维。考生要要尽可能地发散自己的思维,比如想到谦让、忍让、避让、让步、让贤等,甚或是由古今中外关于让的名言故事想到“让的结果”、“让的原则”、“让与被让”等,再者亦可反向立意“不让”,比如当仁不让、巾帼不让须眉等。据此,考生可以由古代“让”的典范,想到今天“不让”的尴尬;可以由人与人之间的“让”想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让”;可以记叙一件事表现“让”的传统美德;还可以围绕“该不该让”发表议论。但要注意,无论选择哪个角度都不可以脱离“让”的话题,也不能换成其它类似的词语。本题文体上没有限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优势选择最擅长的文体。
【立意】1、让步,必须把握好度;
2、过于谦让,只会坐失良机;
3、“让”的智慧。
【素材】1、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与渑池会盟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就是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2、处世名著菜根谭中有这么一句:“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之根基。”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古人还言:“宰相肚里能撑船。”佛教也讲:“怒火能烧功德林。”还有一句名口头禅:“大人不计小人过。”上述名句名言都在提醒我们遇事不要与人斤斤计较,应该把便宜、方便让给他人,这样你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就会减少,人际关系也会融洽了,这才是君子风范,大人的处世之道。
3、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4、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