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8.《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8.《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七言绝句,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包含的情感。
3.归纳总结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七言绝句,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内容,把握诗歌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特点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概览
1.揭示课题:古诗三首。
相信课前同学们都读过这三首诗了。猜猜看,教科书的编者为什么会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呢?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既有气势雄伟的大江大河,也有风景秀丽的江南风光,还有清新自然的田园景致。今天,我们学习这一组古诗,就是要领略祖国大地上的不同景致,体会古代诗人的别样情怀。
2.整体读一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诗的节奏。
二、学习《浪淘沙》(其一)
1.呈读古诗: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写的《浪淘沙》有九首,这是第一首,所以称“其一”。
2.了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刘白”。因其性格豪放,其诗也大多比较豪迈,故被称为“诗豪”。
引导关注重点信息“诗豪”。
3.品味诗句,体会情感。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从这个诗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黄河?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九曲”写出了黄河迂回曲折的特点,“九曲”是虚指,说黄河有很多道湾。
——“万里沙”不仅写出了黄河的长、泥沙多的特点,还体现出了黄河的气势雄伟。
——“浪淘风簸”写出了黄河波涛汹涌澎湃的特点。
——“自天涯”与前面的“万里沙”相呼应,进一步突出了黄河的长,让人不由联想到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
(2)带着理解,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黄河的特点。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这两句诗中,藏着一个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2)诗人看到黄河,想象着逆流而上,到银河去看看牵牛织女的家,可见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3)补充“直上银河”的典故:据说,汉武帝指令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张骞乘木筏而去,几个月后到了一个地方,城廓如官府,室内有一女子在织布,又见一男子牵牛饮河。张骞,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汉武帝时期两次出使西域,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和“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读了诗中藏着的这个典故,你又感受到了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呢?
4.诗歌,总是寄托着诗人的某种情感,抒发着诗人的某种情怀。那么,刘禹锡写下这首《浪淘沙》,想表达怎样的情感或情怀呢?
5.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出示写作背景:唐朝安史之乱后,国运开始衰落。刘禹锡因为参与政治革新,数次被贬官,先后被发落到夔州、和州、漳州等偏远地方担任官职,被贬时间长达20余年。这首《浪淘沙》,据考证,是诗人被贬夔州时期所作。
通常来说,被朝廷贬谪的人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可是我们从这首诗中却感受到了刘禹锡不一样的人生态度——(不畏艰难、乐观豁达、积极向上……)
6.在这首诗中,刘禹锡特意写了黄河中的“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九曲黄河中的沙子,一路被浪淘风簸,饱受艰难险阻。那么刘禹锡为什么要可以描写这黄河中的“沙”呢?
三、拓展阅读《浪淘沙》(其八)
1.呈读:
浪淘沙(其八)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这黄河中的“浪”和“沙”分别隐喻着什么呢?
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和志向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领略了气势磅礴的黄河,这节课我们再去欣赏一下风景秀丽的江南春色。说起江南美景,你立即会想起哪一首诗呢?
读一读白居易的《忆江南》。
2.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首唐诗,写的也是江南春天的美景。
二、学习《江南春》
1.了解诗人杜牧:唐代杰出诗人,字牧之,与唐代诗人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李白、杜甫是“大李杜”)。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于世,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2.品味诗句,体悟诗情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1)在诗人杜牧笔下,春天的江南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请根据诗句,展开想象,用比较生动的词句来描述这个画面。
——春天的江南,是一个鸟语花香、桃红柳绿的地方。
——春天的江南,是一个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的地方。
——春天的江南,是一个热闹的地方,到处飘动着酒旗。
(2)诗人是有千里眼吗?为什么能看到千里江南的风景呢?
(3)带着理解和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江南还有一道别样的风景,这道风景是什么?
——“南朝四百八十寺”,江南有很多很多的寺庙,“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数量很多。
——“多少楼台烟雨中”,“楼台”说明这些寺庙建筑精美、华丽,笼罩在蒙蒙烟雨中,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
(2)江南那么多的美景,诗人为什么要特别写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呢?而且,四句诗,用两句来专门写寺庙,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猜想之后,补充资料: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统治者信奉佛教,于是就开始大修寺院。南朝的梁武帝在位的半个世纪中,寺塔林立,僧人众多。据史料统计,仅南梁时的佛寺达2846座,远远不止杜牧诗中说的“四百八十寺”。大修寺院,进一步削弱了国力,荒废了政治。杜牧是唐朝诗人,他的诗常常借古喻今。那么,杜牧这首诗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3)带着理解和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领略了千里江南的春色,我们再去感受一下田园风光吧。出示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2.关注诗题,了解相关背景。
参考注释可知是王安石退居江宁时的邻居,其实这个邻居并不是挨着住在一起的,王安石住在山上,湖阴先生住在田间,相隔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这位湖阴先生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跟随着王安石去串串门吧。
3.品味诗句,体悟诗情。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1)这两句诗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的庭院。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致?从中可以感受到湖阴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茅檐长扫净无苔。 江宁属于江南地区,气候湿润,湖阴先生的房子又建在田间,应该特别容易生长苔藓。茅檐上连苔藓都没有,可见有多么干净。这么干净,是因为经常打扫。从这里可以看出,湖阴先生是个很勤快、很爱干净的人。
——花木成畦手自栽。花木成畦,可见庭院里种的花草树木很多,修剪得十分整齐。这么多的花草树木,都是湖阴先生亲手栽种的,可见他是个勤劳的人,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2)带着这样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这两句诗,写的是湖阴先生庭院外面的景色。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一水护田将绿绕。一条小河环绕着碧绿的田地,呵护着田地。一个“护”,一个“绕”运用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这条小河是有感情的,就像一位母亲,呵护着她的孩子一般。是不是这条小河也特别喜欢这位湖阴先生呢?
——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座青山,就像推开的两扇小门,给湖阴先生送来一片青翠的色彩。它们也一定特别钟情这位湖阴先生吧。
(2)带着这样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4.了解典故,读懂诗人真正的内心。
(1)这首《书湖阴先生壁》,表达了王安石怎样的内心?湖阴先生这样的生活,是不是王安石向往的生活?你的依据是什么?
(2)了解“护田”“排闼”的典故,结合王安石的生平资料,再说一说。
表面上看,王安石晚年退隐,已经过上了宁静的田园生活,他不用再操心那些国家大事了,更不用再与人争斗了。但是他的内心其实依旧没有真正的放下,依旧还在牵挂着朝廷,牵挂着国家。
四、整体观照三首诗
1.一切景语皆情语。三首诗都写了大自然的风景,但是景致各不相同,寄托在景物中的诗人的内心与情怀也各不相同。
2.抄一抄,背一背两首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