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登飞来峰
学习目标:
1. 了解王安石和飞来峰的相关知识,
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3. 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登鹳(ɡuàn)雀楼》吗?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同样道理的诗——《登飞来峰》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当过宰相。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存有作品《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简介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先后掀起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故称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柳宗元
宋: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cénɡ ɡǒnɡ)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huàn)海<官场>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一次途经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七言绝句《登飞来峰》,借登飞来峰来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他实行新法的雄心。
写作背景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称“塔山”。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又名灵鹫(jiù)峰,高168米。山上遍布佛教石窟(kū),是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
相关介绍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诗歌诵读
闻: 听说。
寻:古代长度单位
千寻: 极言塔高。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诗歌释义
登飞来峰
缘: 因为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诗歌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写 景
描写: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说明塔高。
不畏 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议论抒情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浮云”运用典故,常喻奸邪小人,这里比喻为困难、挫折。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
蕴含了什么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困难阻挠。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蕴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困难阻挠的哲理。
5.从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比较《望岳》与《登飞来峰》结尾两句的异同?
比较阅读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望岳》则表达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哲理诗,诗人登上千寻塔远望,踌躇满志。抒发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蕴含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困难阻挠的哲理。
课文小结
登飞来峰
写景
抒情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托塔高
不畏浮云遮目——用典
身在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
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
板书设计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①恤(xù):关心。
②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③上:陛下。这里指宋神宗赵顼(xū)
④乃:却
⑤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士大夫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