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前导读】1.近现代社会的剧变是促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 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 ②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 ③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20世纪末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3.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近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知识结构】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服饰的作用:1、遮羞的功用 2、御寒的功用 3、形象标志功用4、文化内涵功用)1.总趋势(总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2.近代(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流行整个近代②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疑难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流行的原因: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或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西学思潮)③中山装A.基础(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综合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者:孙中山B.造型特征: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疑难探究)从西装到中山装你能读出哪些启示?(从西装到中山装: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民国初年政府规定的礼服是长袍和西装,到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政府把中山装确定为礼服之一,中山装更加流行。国际上也视中山装为中国男子礼服。 (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由宽松肥大到适体、短袍窄袖(20世纪20年代)(疑难探究)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的认识。A.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B.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色。C.是手工产品,历代服饰既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我国的文明文化的历程。3.现代(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新中国的服饰路开始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犹如初生的朝霞在东方升起,瞬间染红了蔚蓝色的天空。从前被视为身份地位象征的的西装革履和刺绣旗袍被深深埋藏了。而能穿上中山装和列宁服的才是人们心目中羡慕的对象。前苏联女专家给中国带来了布拉吉热;50年代末,前苏联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号召穿花衣,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一时间,布拉吉成为时尚。“布拉吉”是俄语音译,即连衣裙。这种款式健康活泼,不做作,流行了很久,以至于现在许多中年妇女夏季的裙装还是这种稍加变化的布拉吉。50年代的苏式服装,60年代的中山装、制服热,70年代的“绿色海洋”军便装,】(1)演变①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苏式服装(列宁装、连衣裙) 【列宁装是50年代干部们的标志性服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着装上强化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着装风格呈现出朴素节俭和实用、统一的特征。这一方面与经济水平的落后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集体政治意识的反映。民主、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体现是简朴和实用】②20世纪60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干部服③改革开放后:从穿暖到穿好、时尚、个性过渡,款式新颖,层出不穷(2)现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①特点:政治性、保守性——开放性②原因:①政治因素;②经济基础;③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变化。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四大菜系代表区域口味特点鲁菜山东(济南、胶州)清香、鲜嫩、味纯粤菜广州、潮州等地鲜、嫩、爽、滑川菜四川(成都、重庆)味浓、重辣淮扬菜扬州、淮河流域一带清淡、味甜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影响。(2)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答: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中国传统住宅:北方的四合院2.中国住宅出现西化趋势:(1)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2)过程:①鸦片战争后,开始西化②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地区开始出现富家住宅完全欧化③城市居民出现西式家具陈设 (3)特点:中西合璧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革推动……2、特征:移风易俗、删繁就简。3.表现:(1)婚姻风俗变化: 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②清末民初:反对包办,婚姻自主,删繁就简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礼俗变化: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带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②新中国成立后:土葬——火葬(2)其它风俗变化: (民国成立后,变化巨大)剪辫易服;女子放足;反对迷信;公历使用;点头鞠躬;见面握手;女子步入社会。( 见面礼: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1)外因: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2)内因:①政治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②经济发展: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③思想解放: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第二节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交通工具概念——人们出行和物资运输的工具2.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1)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马车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2)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3)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3.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1)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2)三轮车,(3)马车,(4)自行车,又称脚踏车,又称洋车。(问)自行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在中国发展的概况如何?答:(1)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3)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4.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1)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轮船。1872年创办的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2)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3)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4)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5)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运营。5.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1)发展速度较快。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2)多层次性。不平衡思考:为什么新中国交通发展具有多层次性?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合作探究】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2)政府的大力提倡。(3)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5)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的发展:(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 烽火台 、 飞鸽传书、驿 站——亦称“置邮”,是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车马的处所。民信局——通过邮差步行或小船运送(2)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成立大清邮政局,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的发展(问)中国的电信包括哪几个部分? 答:电报和电话。(1)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沟通了各大城市之间,加强中央与边疆之间的联系。(19世纪40年代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②无线电报: 1906年创设。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9世纪90年代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2)电话:(1876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3.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思考:为什么近代交通和通信事业能够取得发展呢?社会的需求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课后探讨:现在我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地球村”?第三节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2、大众报业发展的原因和特征: (1)内因: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迫切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的大众 报 业的产生。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望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这促使了各种报刊不断涌现。 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2)特征:以新闻和言论为主要内容,铅字印刷等排版形式为重要特征。 3、各种报业的发展状况: (1)开启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的是: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的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他们先后在中国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 (2)国人办报的状况: 时间、标志: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高潮: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大众化办报:民国年间,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并根据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问)广播影视主要包括了哪几个内容?答:广播、电影、电视。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何时?(20世纪20年代初) 1、广播的发展状况: (1)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均由外人开办)。 【播放内容: 除新闻和宗教节目之外,多为西洋音乐; 服务对象:在华外国人和归国华侨】 (2)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在东北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播放内容:除新闻外,还非常重视文艺节目和广告的播放。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2.电影 (1)发展:①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具有真、奇、活等特点。②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补充:(1)《定军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拍电影(1905年)(2)《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3)《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 (4)《渔光曲》——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4年)(2)优秀影片: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②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松花江上》、《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3)发展特点: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3.电视 (1)问世:20世纪30年代(2)发展过程: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③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3)现状(特点):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合作探究:近代报刊和广播影视的发展的意义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2.出现: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3、互联网应用的事例:(问)同学们,你们平时一定会上网。那么,请你们说说互联网到底能做些什么?答:如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合作探究:想想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1)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2)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3)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4)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课后探究:你如何抵制网络的不良诱惑?补充资料:【中山装是以孙文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著名人物如蒋中正、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穿着中山装。由于中国著名政治人物毛泽东经常穿着中山装示人,所以西方人称呼中山装为“毛装”(Mao Suit),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这种服装及其衍生的变化服装,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今天中国和朝鲜的领导人在一些重要场合也会穿中山装。】一、服饰是社会心态变化的晴雨表。新中国初期,旗袍、西服等装束逐渐在社会生活中消匿,以列宁装、干部服为代表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服饰广为流行,并在城市中出现了罕有的服饰趋同的现象。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着暖和向穿得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饰层出不穷,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1)新中国并没有确立新的服饰制度,但却成功地推行了新的服饰,其改变不依靠政府法令,而是意识形态的力量。??(2)1949年后,执政阶级的服饰审美取向逐步主导了社会舆论、社会思潮和时尚导向。??(3)服饰时尚上的泛政治化已经成为中国以后几十年的基本标准。??(4)高度集中得计划经济,日益加强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使行政权利通过组织形式支配一切、干预一切,从社会生产、分配、消费直到私人生活和私人衣着。??(5)“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下,“突出政治”被推到了极端,服饰审美自然被打上极端畸形的政治色彩。??(6)1978年改革开放后,服装进入一个繁荣年代。随着西风东渐,西式服饰时尚(着装意识、时装运作方式、服饰消费方式等)再次进入中国。??(7)1992年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常常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活和流行时尚。??(8)90年代,多元化服饰是处在过渡时期的中国人精神状态的最好诠释。??(9)20世纪末,中国服装进入一个多姿、多彩、多元的服装时代。??二、极“左”政治与服装??1.服饰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政治因素始终与服装发展密不可分;政治事件永远是服饰变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代表“工农兵”形象的服饰备受青睐。阶级斗争的年代,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但可以利用衣着服饰对外表加以修饰。人们试图通过“服装”这个特殊符号来减少由其本质的不同所带来的外观差异。??3. “文化大革命”实际上也是一场服饰革命。人们一旦认识到服装可以作为表达个人思想的手段,便会在特定的时期运用这一手段,试图通过统一服装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4. “文化大革命”中绿色红卫兵服十分流行,绿色不仅成为“革命”的标志,还成为狂热、盲从的政治符号。绿军服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服装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5.“文革”时期高度统一的服饰,是在“文革”这个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特殊产物。??6.“一元化”审美标准下造成的对异类服饰不宽容的精神,使服饰完全脱离了其原始的物质属性,而转化为政治的附属品。中山装的进步意义已经消失,在政治口号中显得刻板而没有生气。??7.女性对政治的参与,转变了其在社会和家庭中的所扮演的传统角色,与外界形成一种新型“同志化”关系。在极“左”思潮和传统伦理道德的双重影响下,性别特征被有意弱化,性别倾向被人为地忽视,女子着男装变得更加顺理成章。??8.政治上的极端倾向,造就了“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里特殊的流行服饰,军服、红卫兵服、军便服、中山装成为一种“衣时尚”。??9.1976年,畸形审美终告结束。随着经济的迅速升温,中国传统服饰在世纪之交开始为国际时装界重视。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多元时代。??三、男子服饰?:干部服、列宁服成为服装时尚的主角。??(1)中山装,①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着装形象,成为国内男子的主流服饰。②其裁剪和设计吸收了现代服装的特点,造型突出了人体的线条,穿上后使人显得威武挺拔、端庄严峻,同时又实用方便、结构简单。可以平时穿也可作礼服。③建国初期色彩单一、做工粗糙。50年代开始普及,以后领口开大,翻领变大。④毛泽东起到了倡导作用,因此,国际上又称中山装为“毛装”。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消退。??(2)列宁装,双排纽、中束腰带、西式大驳领,两个或三个挖袋,胸前一只、腰旁两只斜插袋,普遍多为宽腰身,灰色棉布。以后主要成为女干部的穿着。??(3)干部服(人民装),所谓干部服也就是中山装。50年代人们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综合设计出“人民装”(不用贴袋,只有三只口袋),后来出现的“青年装”、“军便装”都有中山装的影子。蓝、黑、灰取代了五彩缤纷,一时间,中国人的着装被外国人讥称为千篇一律的“蓝蚂蚁”、“灰蚂蚁”。 列宁装、干部服“惟吾独尊”。??(4)西装,①50年代西装尚在少数人中穿着,②“文革”中成为“封资修”的服饰,③到80年代由中央领导人的引领,西服在中国才逐渐升温。西装成了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政治符号。④90年代,男西装由宽松过渡到合身,垫肩变薄、袖窿变小;西裤臀围变小,立裆变短,裤腿变窄,讲究轻、薄、挺、翘。⑤1993年戗驳领双排扣西装流行。⑥1996年转换为三粒或四粒扣西装5)长衫,50年代初期仍被穿着,50年代后期,随着服装政治意义的强化,长衫被贴上“旧社会”的标签,穿着的人越来越少,终于绝灭。??(6)红卫兵装,①文革时男女均服,实际上是一种黄绿色的旧军装。②在“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血统论”影响下,穿上父辈的旧军装再佩以“红卫兵”臂章,以示天然的“红色接班人”。③典型的红卫兵装束是:旧军装、旧军帽、武装皮带、军挎包、毛泽东像章。“红卫兵”袖章也成为时髦的装饰物。??(7)军便装,其整体设计以中山装为基础,上、下四只挖袋,上口袋袋盖是暗扣,盖里有扣襻。流行于文革及其后期。??(8)夹克(茄克),一直流行在男装中的休闲类服装,样式不一,下摆袖口收敛,穿着舒适。一些工作服类似夹克。??(9)喇叭裤,①改革开放初期闯进国门,成为那个年代开放的标志,男女均着。②结构特征是:腰、臀、大腿部位包紧,从膝盖处放开,显现处喇叭的形状,以后裤脚越放越大。③穿紧包臀部的喇叭裤、戴有外国商标的蛤蟆镜、留长发、大鬓角、手提录音机,成为开放初期时的时髦形象。??(10)T恤衫,①改革开放以来,圆领T恤衫兴起热潮。又叫“圆领衫”、“老头衫”。②曾因加上些文字,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行其道,并有“文化衫”之名。③因其简单、方便、价廉、又有个性图案和文字,有浓郁的休闲意味而受到广泛喜爱。④在消费主义时代,文化标志有一种图腾般的魔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