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案 总第 课时教学章节 第五课做守法公民 课 型 新授课 年 月 日课 题 第二课时 预防犯罪课标解读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为“法治观念”中的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核心 素养 目标 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知道犯罪的危害性,懂得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教学重点 犯罪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导 学 过 程 学法指导【课前导入】教师出示“唐山打人事件的判决”视频,学生认真观看,让学生通过视频初步了解犯罪就要受到惩罚,就要承担法律后果。了解犯罪与刑罚的关系。教师出示课题: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第二课时: 预防犯罪 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开启下文【课堂探究】一、第一目:了解罪与罚 教师出示我们身边的犯罪行为图片,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对这些犯罪行为的看法,在举例说出其他不同的犯罪行为。 偷盗罪、绑架罪、杀人罪、放火罪、抢劫罪、间谍罪。 二、教师结合学生的看法,出示探究题,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探究题,教师巡视指导、分析、启发、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探究一:刑法的作用?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探究二:刑法的内容?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刑罚。 三、教师出示教材“探究与分享--------辩一辩” 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学生仔细阅读,小组讨论、辩论,纷纷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一般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违反刑法--犯罪 四、教师结合学生的辨析,进一步出示探究题,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探究题,教师巡视指导、分析、启发、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探究三:什么是犯罪? 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 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探究四: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最基本特征 ②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探究五:犯罪的法律后果?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探究六:什么是刑罚?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探究七:我国刑罚的种类?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力、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 教师出示辨析题:辩一辩:有的同学认为“成年人犯罪应受到法律制裁,我现在年龄还小,即使犯罪了,也不会受到处罚”。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应当负刑事责任。 六、教师出示教材:探究与分享 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已,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 七、教师结合学生的看法,出示探究题,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探究题,教师巡视指导、分析、启发、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探究一: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①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②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③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探究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作用?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八、教师出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部分内容作为补充,学生朗读识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规定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 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通过出示身边的犯罪图片再结合行政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分帮助学生理解犯罪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犯罪的基本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相关链接和探究加深学生对犯罪的理解 出示刑罚示意图让学生正确了解我国刑罚的种类 通过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纠正学生的认识误区即年龄小实施犯罪不要紧的错误想法 通过陈某由违法到犯罪由好学生一步一步的变成犯罪的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到包括朋友在内的社会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法治观念对自身的影响犯罪对自身的危害从而做到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遵纪守法 通过相关链接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的两条法律条文规定让学生增强学法懂法用法的意识【课堂练习】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 C )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A .权力机关 B .行政机关 C .审判机关 D .检察机关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不良行为的有( C ) ①打架斗殴 ②携带枪支 ③毁坏财物 ④多次旷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杨某因贩毒、抢劫、杀人,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7万元,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0万元。分析案例,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C ) ①刘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 ②死刑和罚金是附加刑 ③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④赔偿损失属于附加刑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二.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未满18周岁的学生小明等三人常与社会上的闲散青年交往,沉迷于游戏。为了获得上网费用,他们多次对行人持刀抢劫。该地人民法院依法判处三人有期徒刑两年,没收财产并处罚金2万元。 (1)划线部分三人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这一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什么? 犯罪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 (2)请你写出对三人的判处结果中主刑和附加刑分别是什么? 主刑:有期徒刑 附加刑:没收财产、罚金 (3)为避免类似案件的发生,青少年预防犯罪,需要杜绝什么行为? 不良行为 通过选择题进一步检验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夯实基础 材料题的设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会运用法律解决问题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