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权利意识,遵守权利界限,增强义务观念。 2、能力目标: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也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能够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 3、知识目标:认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道权利是有界限的,不滥用自己的权利,学会自觉履行义务。教学 重点 认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权利意识,学会自觉履行义务。教学 难点 树立权利意识,学会自觉履行义务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新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开门见山,引入课题讲授过程 一、明确学习的内容 1、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2、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3、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4、公民有哪些基本义务? 二、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权中基本的、主要的部分,通常由宪法加以明确规定。我国《宪法》对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有明确规定,体现了广泛性、平等性、真实性以及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三、《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与人格权,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5)监督权,包括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并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6)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利,劳动者休息权利,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因年老、疾病、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社会保障与物质帮助的权利;(7)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权利,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8)妇女保护权,包括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权利;(9)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10)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受国家保护。 四、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但是,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因此,我们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能滥用权利。 五、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应该履行的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某种责任。宪法除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既有对国家、社会的义务,也有对家庭的义务。 六、《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1)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照法律纳税;(6)其他义务。 七、小结 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也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八、课堂延伸 看一看丁飞爸爸照片中的故事,请同学们想一想:丁飞的爸爸享有了哪些基本权利?履行了哪些基本义务? 明确学习任务 认识公民基本权利的概念。 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明白如何行使权利。 认识公民基本义务的概念。 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树立权利和义务观念。 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