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演讲人:XXX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汉字的演变目录壹、什么是汉字贰、汉字的形、音、义叁、汉字形体演变什么是汉字第壹章什么是汉字汉字的形、音、义汉字的特点什么是汉字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作用的主要工具。2、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文字。3、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第贰章汉字的形音义汉字的形、音、义形,是文字固有的音、义,属于词汉字的形、音、义1、形——义关系(1)形义统一或相关如:日、月、采、益、既、封、旦、尤(2)形义无关(造字之假借)如:而、间、其研究汉字形义关系(形训)的重要性:形义统一,可对词的古义获得较深刻的认识,掌握一个词的核心意义。形义相关,可分析词义引申发展。形义无关,可辨明同音假借。汉字的形、音、义2、形——声关系汉字不能由形得音。形声字也由于古今语音、方言的变化而出现声符和读音不一致的现象。“秀才念字读半边”,这种说法不正确,如“倡”声调与声符不统一,“版”声母与声符不统一。再如:江、缸、红——“工”声客、路、洛——“各”声倡--昌 声调不一版--反 声母不一钗--叉 韵母不一江--工 声母和韵母都不一调--周 声母、韵母和声调都不一汉字的形、音、义3、音——义关系(1)音义关系实际是词汇问题。(2)音义联系一开始无必然联系。(3)声音相近者,其义往往相通如:空、孔、洞、聪、葱、通、腔、筐——都有“中空”的意思。宋代王圣美“右文说”: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歺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右文即形声字的声符。以前一直认为意义与形符有关,右文说认为声符也与意义有关。汉字的形、音、义所以,研究词义要注意字形——形训,也要注意字音——声训,从语音上求字义、明假借、求同源。第叁章汉字形体演变(一)甲骨文1、时代和命名殷商文字,距今约4000年,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简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2、出土及研究河南安阳小屯村是商朝从殷王盘庚到纣12个帝王定都之处。可参看《甲骨文编》 《甲骨文合集》《甲骨文诂林》《古文字诂林》19世纪末,农民于田中发现刻着图文的龟甲,以为可以治病,卖给药店,每斤六文钱,称为“龙骨”。又因传说其能治疮口,名曰“刀尖药”。1899年金石家王懿荣对其进行收购。1903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据之印《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书。1904年孙诒让《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后来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还有: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于省吾、徐中舒等)(一)甲骨文3、内容占卜(年成、风雨、征伐、疾病、祭祀、出入等)(一)甲骨文4、形体特点(1)笔划瘦、细长,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直笔。仍有较强的图画性。(2)字体尚未定形,不拘笔画,不拘向背,不论形象。(3)异字同形,用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既无孳乳关系也无假借关系的字。(一)甲骨文4、形体特点(3)异字同形,用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既无孳乳关系也无假借关系的字。(一)甲骨文4、形体特点(2)字体尚未定形,不拘笔画,不拘向背,不论形象。(一)甲骨文4、形体特点(3)异字同形,用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既无孳乳关系也无假借关系的字。(一)甲骨文(二)金文1、时代和命名金文始于夏商,盛于西周,延续至秦汉。金文作为一个时代风格的字体,主要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金文,源于甲骨文,代表周朝文字,又称“钟鼎文”。吉金文字,简称“易吉金”、“择其吉金”2、制作以粘土为模,晒干、刻字、浇铜水,凸字为阳文,凹字为阴文。(二)金文3、内容记事:铜器名称、制作人、重要事件(二)金文4、特点(1)笔划较粗,多繁笔、圆笔。(2)笔划结构简单,与甲骨文没有大的区别。(3)形声字比甲骨文多(形声字在甲骨文中占20%左右,在金文中占50%左右),异体字比甲骨文少。(二)金文4、特点参看:容庚《金文编》(二)金文(三)战国文字1、时代和命名大篆,是战国时秦体系的文字,又称“籀文”、“籀书”。旧说这种文字命名源于周宣王时太史籀《史籀篇》第一句:“太史籀书”。与大篆同时的战国文字还有“六国古文”,主要刻写在简帛、金石、泉布、陶胚、金印上。因为附着物多样,故以时代命名。(三)战国文字2、特点(1)笔划线条化、离图画更远了。(2)字形复杂化。(3)异体字多。(四)小篆1、时代和命名《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2、特点(1)线条化(2)简单化(3)定型化:出现固定的偏旁部首。如:《说文解字》分540部排列,就是用小篆。(四)小篆(五)隶书1、时代和命名隶书,在周末已产生于民间。秦时,由于公务繁杂,对文字进行简化非常必要,于是隶书大兴。“隶书”,又称“左书”,由篆文简化而来。隶书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分界线。它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2、隶书的影响使汉字脱离了象形,成了纯粹的符号。(五)隶书(六)楷书、草书、行书楷书——又称“正书”、“真书”,萌芽于汉代,兴于魏晋,盛于六朝。晋代称其为“楷书”(取可作楷模之义)。当时的人称之为“今隶”。草书——秦草难认,没有流传下来。章草:汉章帝时,史游创制,章帝受之,是以流传。行书——行书补楷书书写不便和草书难以辨认的不足,东汉刘德升所创。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三)字形的趋繁与趋简(二)讹变(一)隶变演讲人:XXX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