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崔颢《黄鹤楼》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课《唐诗五首》中的一首诗。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古代诗文中歌咏山水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反复诵读,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黄鹤楼》是一首吊古伤怀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苦闷、伤感和吊古怀乡之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情感。2.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体会诗歌蕴含的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思乡的愁绪。【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背诵并默写诗歌。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作者情感。【教学方法】多媒体法、朗诵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谈话导入李白一生游览了无数名胜古迹,据说,一天,大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观赏风光,正想题诗留念,忽然抬头看到崔颢这首诗,吟诵过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搁笔而去。这个传说只是后人附会,学者对此已有过考证。事实上,李白并未真的搁笔,反而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歌,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不过,李白所作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二诗有明显的模仿崔诗的痕迹。(找同学读一读)虽然是模仿,但也证明了李白对崔颢的诗是推崇的,欣赏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板书题目作者)(二)文体知识问题1:从文体来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关于律诗我们了解哪些?明确: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问题2:律诗的结构可以概括为4个字?明确:起承转合(首联点题,写景叙事,转折变换,议论抒情。)学习古诗的方法?(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与背景。读懂诗意,理解词义与句意。品读诗韵,品析炼字与手法。读透情理,体会情感与哲理。)二、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任务1:大声自由诵读,读准字音,找出韵脚注意一下乘()载()萋()鹦鹉(),韵脚分别是哪几个字,压ou韵。我们来听一听名家的朗读,注意其中的韵律和节奏,等会找同学读一读。诗歌的基调是低沉的,能看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此时崔颢的处境?出示写作背景,找同学来读一读。三、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与背景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四、读懂诗意,品读诗韵(一)首联品读出示句子并齐读,解释昔人,去,空的意思。这句话我们该怎么理解?让同学小组讨论交流。明确:从神话传说落笔,诗人先遥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一个“空”字,似有无限的感慨。读首联,感觉诗人的内心是惆怅的,一个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入无限沉思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板书神异色彩)(二)颔联品读颔联是首联的延伸。解释复、返、空、悠悠的意思。这句话我们该怎么理解?明确: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还能找到吗?不能,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却杳然无得;他看到的只有什么?看到的只有天际飘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感慨世事变迁。这两联四句都运用了虚中有实、吊古伤今的手法。首联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颔联写出了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这两联都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哪一个字能体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明确:“空”字,第一个“空”,只有空荡荡的黄鹤楼,内心虚无,是古今空间上的虚无。第二个“空”,看不到黄鹤,看到的只是悠闲、漂浮的白云,千百年来都是如此,体现时间上的渺远。那当问你如何赏析“空”这个字?该如何作答?(意思+情景描述+作者的情感表达)诗人的思绪是惆怅的,但他终归要回到现实。(三)颈联品读颈联转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这明丽之景是如何呈现的?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同学讨论)明确:颈联描写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句子有什么特点?明确: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前面作者是孤寂、哀愁的,却转写明丽之景,这是什么手法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与此同时为下文的乡愁做铺垫。(四)尾联品读诗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哪一个字点题?(愁)五、主旨归纳这首吊古伤怀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苦闷、伤感和吊古怀乡之情。再一次齐背诗歌。六、写作特色这首诗之所以能够被历代文人所称赞,与其写作手法分不开。虚实结合,气象恢宏(树之历历,草之萋萋,是写黄鹤楼之位置独特,气象恢宏。)诗人因景生情,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七、作业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穿越到黄鹤楼,会对崔颢说些什么?(不少于300字)板书设计神异色彩愁 名丽如画 吊古怀乡朦胧凄迷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有了很多的思考,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点:一是上课的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主要从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与背景;读懂诗意,理解词义与句意;品读诗韵,品析炼字与手法;读透情理,体会情感与哲理这几个方面来去串联整堂课。在引领学生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画面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通过交流进行重难点攻破,老师适时的予以指导。二是课堂氛围比较好,提问的问题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到对诗歌的讨论当中,同学们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很快就将《黄鹤楼》这首诗背过。三指导朗读比较到位,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首先是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读懂诗意;其次是读出画面,读出重音,读出感受;第三是读出情感,读出情感,这一环节也可以说是“美读”环节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高。不足:在于学生活动还不足,基本上还是在教师牵引下领会诗歌。改进:一是多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结合学生的学情在课堂有针对性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二是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室学习,取长补短,虚心请教和学习,做好每堂课的反思和总结,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