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2.结合文本,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及豁达超然的情怀。3.学以致用,学习鉴赏诗词。教学重点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2、通过梳理词人三次“问月”,理解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2、理解咏月是古人亘古不变的一种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才者,或数十年一出,或数百年一出,而又须济以之学问,师之以德性,使能产生真正之文学。其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遇以也。---- 王国维关于苏轼,王国维说他是旷古不遇的奇才,同学们能否结合自己所学及对苏轼的了解,说说苏轼的旷古不遇之处呢?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果真,诗词文画书法,样样精通,不愧是古代第一全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旷古奇才的一篇旷古佳作《水调歌头》今天我们走进一篇写月的古诗词,看看作者借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又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二)讲授新课活动一:读月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本两篇。2·老师范读。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诵读这首词。诵读要求:(1)在小组诵读的过程中,用不同符号记录朗诵的情感、语音语调、重音停连等。(2).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读出语音语调,读出重音和停连,读出情感,并说一说这样诵读的理由。4·同桌对学,结合注释读懂内容。5·学生提问自学不能理解的字、词、句。6·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找出写月的句子,结合具体诗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预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望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怨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叹月)“不知”——逃避现实的苦闷“欲”“又恐”——欲去还留的纠结“不胜”“何似”——现实战胜理想的信心“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或然间的释怀“但愿”“共”——超然世外的豁达活动二:读人问题一: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资料补充1、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兄弟相聚的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2、苏轼一路被贬一路歌被贬黄州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被贬惠州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所做岭南人。——《食荔枝》贬官海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活动二:为遣怀而作,结合关键词句,把握词人情感。问题二:“我从___________(词/句)中品读到词人_________(情感)“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_________,兼怀子由。”明确:例①:我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读到词人内心的疑虑,他在“问”月,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例②: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到夜很深了,但是诗人内心却并不平静,无法入眠。转”和“低”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暗示时间流逝,词人由于思念亲人,彻夜难眠。因此这是一轮倾诉自己思念亲人之情的明月。例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欲”苏轼想要回到朝廷;而“恐”是他担心遭到排挤和诽谤。“欲”和“恐”表明苏轼在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问题三:苏轼,你真的想通了吗?师生共答:想通了。细化问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聚焦“愿,”词人祝愿什么?明确:愿——家人团圆愿——事业圆满愿——人生圆满词人跳出个人的愁绪来透视宇宙人生,正反映出作者从与亲人的离愁别绪中走出来,表现他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想通后的东坡,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人世间固然充满艰难险阻,但只要以旷达的情怀对待人生,依然能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并不完美,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不必怨天尤人,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人生的得失荣辱、喜乐悲哀都无足轻重,只要平常而自然地生活下去做到随缘自适,心中就会拥有宁静。(此处师指导学生朗读)活动三:读自己1、兼问古人回望整个单元——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们的人生起起伏伏,你们的心情起起伏伏,是什么让你们在遭遇人生困境时依然坚强面对呢?生畅谈师明确:文人气度/文人风骨。2、我问自己学过这首词之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自己吗?有什么心事一直难以释怀吗?有什么遗憾无法开解吗?作者面对逆境对人生的思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下自己的遇到的难及思考。写下自己的问题,可以自己回答,也可以请同学老师帮忙解答。学生写作及分享。引发学生思考人生,以及如何面对人生逆境的思考,培养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与困难作斗争,用振奋的精神迎接生活中的苦难,形成正确观念,3师小结:与世界和解与命运和解与自己和解(三)课堂小结1、总结本课《水调歌头》这一中秋绝唱,以“问月”摄起全篇,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壮美,虽然这首词作篇幅不长,但是所包含的内容却极为广泛,词中苏轼表现了他“出与入”的矛盾心理,最终却更坚定了对人世间的热爱;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却能够以博大的胸怀,将天下人的离愁都包含其中。2、拓展延伸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借月抒怀是古代文人的不变情怀,你能说出几句借月抒怀的诗词吗?“月”的意向,含义丰富。同是明月却含有不同的深意。月亮在中国人心中,从来都不是一颗冰冷的星球,它挂在天上就是一首诗,年在口中就是一首歌。最后让我们一起完成下列任务:1、欣赏歌曲《明月几时有》 2、唱背《明月几时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