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拿来主义鲁迅新课导入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学习目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生平经历,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建立对课文的初步感知。3.归纳和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写作艺术,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生平经历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关于“杂文”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创作背景鲁迅写作这篇文章时,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极为黑暗、斗争极为复杂的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加深了对我国的侵略,而当时中央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以全部力量投入了“围剿”红军的反革命军事行动。在当时的形势下,鲁迅写了许多杂文,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动当局卖国投降,更在文化战线上积极作战,对许许多多具体事情作出了及时的反应。分析课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分析课文《拿来主义》一开始开头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分析课文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大师”暗含毓讽,“捧”表现了“大师”们恭敬的媚态,“几张”说明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显得多么寒碜可怜,可悲可笑。分析课文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分析课文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能够送出去,一则显得富有,二则显得大度。能够送出去往往代表是一个国家富有、强大。而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分析课文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分析课文“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有什么主要区别?“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来”是中性的,无轻蔑、侮辱的意味.“抛给”指有目的、带恶意的输出.“抛给”犹如“嗟来之食”,那意味着轻蔑、侮辱,可以称之为“送来”,那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颇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分析课文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六月四日。分析课文最后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做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根据需要,有辨别有选择地自己来拿,是为拿来主义。分析课文文段中的“鱼翅”、“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各指什么?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分析课文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鼓励外来文化在中国传播②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要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分析课文对课文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槽粕和有益成分并存的部分,化抽象为形象。B.选段中的“烟枪和烟灯”,代表了文化遗产中的槽粕,它们之所以没有被彻底销毁,是因为有些烟其样式精美,有观赏价值。C.选段提出的“沉着”“勇猛”等精神品格,是实行“拿来”的先决条件,也正是“孱头”等三类人在面对文化遗产时所缺乏的。D.选段语言辛幽默,富有讽刺意味,“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等,形象描画出对文化遗产持错误态度的人的丑态。B分析课文下列对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拿来主义”是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一种行为观念,其目的是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B.“拿来主义”主张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并且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借鉴。C.“拿来主义”认为不能只是一味“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D.“拿来主义”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来的种文化观点,它不仅指文艺,但包括文艺,并且最后必须落脚在文艺方面。B全文结构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主题思想这篇课文主要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为和对待我国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中心论点。艺术特色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论证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通过各种形式的论证,去揭露事物的矛盾,语言犀利,一针见血,批判性十足。《拿来主义》是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