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法不可违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法不可违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5.1法不可违 主备人 时间 序号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道德修养 树立尊法、守法意识。
法治观念 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
健全人格 培养健全人格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友爱互助
责任意识 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重点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及误区、民法的规范范围。
教法 讲授法、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课前 准备 1、学生填写课前自主学习,进行预习。 2、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与活动,制作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个 案
一、幻灯片出示自学导航,教师巡视指导 自学指导:
请大家通读课本P46-52,完成下面的目标思考题,要求大字慢看,小字快读,并且用铅笔圈点勾画重难点知识,时间7分钟。 1.法律的作用?(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P46正文①指引作用②评价作用③强制作用 2.违法行为的定义以及分类? ①定义:P48第一段 ②分类:P48第二段 3.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联系和区别 P48正文第三段 4.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P48相关链接 5.我们应警惕身边的哪些违法行为? ①行政违法: P49 正文 ②民事违法:P50正文 6.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型和危害 P49相关链接 7.民事权利都包括哪些 P51相关链接1 8.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P51正文①②③ 课堂教学 导入:用法治频道的方式重温经典动画,假如袁公生活在现代法治社会,天庭是其工作单位,请你简要评价他偷拿单位涉密文件还私自复印一份的行为。 生:属于违法行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法律带来哪些作用 生:找课本回答 教师小结:法律的重要性(作用):①法律的指引作用,即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②法律的评价作用③法律的强制作用,即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探究二:三种违法行为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下三个镜头: 镜头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警告处罚。 镜头三:陈某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Ⅰ类濒危野生动物)。陈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教师小结: 含义: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产生原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分类: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②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一般违法行为(轻微)和严重违法行为 探究三: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共同点 多媒体展示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共同点的表格(教师巡视、指导疑问) 探究四: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 根据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来寻找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 教师小结: 1、一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民事法、刑法) 2、二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 3、三看违法者的被处罚结 探究五: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根据探究四思考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小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1)联系: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区别: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触犯的法律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举一反三:判断正误 1.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但是犯罪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 2.任何违法行为都会受到刑罚处罚。 3.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4.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探究六:身边常见违法行为 利用多媒体播放身边的违法行为 探究五:品味名言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下列名言,告诫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小结: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①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③依法从事民事活动 四、巩固新知,完成单项选择题
布置 作业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