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对外关系中友好往来的一面,而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则体现了明朝对外关系中战争和冲突的一面。向学生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明朝对外关系的状况,是学生了解明朝的重要一课。 2.学生情况分析 在知识方面,学生学习了第14课《明朝的统治》,初步了解了明朝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能力方面,学生经过前期的历史学习,具有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但归纳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此过程帐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培养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立意 本课以郑和、戚继光两位重大人物为线索,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史实串连,分析出郑和下西洋彰显了国家的富强,其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同时戚继光抗倭战争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他们共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反衬了本单元的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了解明朝对外关系;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空间感。 认识郑和下西洋与国家富强的关系;戚继光抗倭与捍卫国家主权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和意义,戚继光抗倭的原因和意义。 教学难点:明朝的对外交往与国家统一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观看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简短视频,提问:今天我们要讲的主人翁之一就是郑和,郑和是谁?他又生活在什么时代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整齐回答郑和是明朝的 通过一则简短的郑和下西洋的视频,让学生有一种视觉冲击,感受到瀚海大海中航行的艰难和郑和下西洋的不易,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一、郑和——大国自信的名片 1.学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2.展示郑和其人?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 明军攻克云南后,11岁的郑和被俘,被送进皇宫做了宦官,14岁跟随燕王朱棣。屡建奇功,赐姓“郑”;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十分器重他。 并提问:为什么郑和能够担任远航的重任? 3.西洋何在?出示西洋的局部地图。 4.郑和为何要下西洋?我们来看材料: 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 ——苏明阳《郑和下西洋历史漫谈》 总结:只有在国家强大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此规模宏大的远航。 同学们想想:这样远距离的海上航行,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6.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郑和及其船队是如何解决的呢?展示书上的两则相关史事。 提问: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来总结一下:郑和为何能下西洋? 起止时间 次数 在位皇帝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7.运用地图并结合教材,说说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 郑和下西洋与几乎同一时期的西方航海家相比,又体现出哪些特点呢? 总结:所以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和他的船队千里迢迢去广大的亚非国家做了什么呢?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想,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会做些什么呢? 教师追问:他们交换的物品有哪些呢? 作揖的动作还体现了我们的礼仪之邦,同时也有亚非国家来到中国的,出示进献的麒麟图和教材中的例子:有1200多人随船队来到中国,还有两位国王病死在中国并葬在了中国大地上。以此得出意义。 总结:出示泰国三宝塔寺的图片,在郑和曾到达过的亚非国家修建了纪念他的三宝塔、三宝寺,体现了郑和下西洋是真真切切的友好之旅。 1.通过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课需要掌握的内容以及对学生的要求。 2.抽学生读课件上关于郑和的简介。学生从简介中找出关键句“熟悉海洋,向往航海。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屡建奇功,明成祖十分器重他”并归纳出郑和的才能和皇帝的倚重等信息。 3.学生根据教材和地图找出西洋的地理范围: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海地区。 4.学生结合教材和分析材料,可以得出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同时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其他目的) 5.学生集思广益,可以答出:海上恶劣的天气、容易迷失方向、食物和淡水资源短缺以及海盗的危险等。 学生阅读相关史事,可以一一从材料中找出解决以上困难的办法。如:分工明确、战船护航、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采用多种通信手段等。 学生基本能回答出:国力的强大、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 7.学生根据教材,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 8.学生通过比较,回答: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的特点。 9.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可以回答出:受到亚非国家的热烈欢迎,交换物品等 学生通过理解并结合教材,填写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学习目标是课标的具体体现。 2. 通过展示郑和的简介,学生初步了解了郑和,通过提问,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从教材中找出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为下一个问题做铺垫。 步步为营,体现整体知识的连续性和连贯性。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落实课标和学习目标中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了解,同时体现时空观念。 通过对比,得出答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9.通过对图片的解读和有效信息的提取,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并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戚继光——抗倭战争的英雄 过渡语:在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之时,我们的对外关系表现为主动的友好交往,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国力衰弱,海防松弛,我们的对外交往又是怎样的呢? 1.简要介绍戚继光的生平,戚继光是怎样的一个人?突出其年少有志的特点,引出抗倭的内容。 结合教材,说出倭寇和倭患的含义。出示一段材料,说明当时的倭患严重。 大肆毁掠……一望赭[zhě]然(空尽无物),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千里,河内积货(倭寇抢劫的财物)满千船。 ——采九德《倭寇事略》 总结:此时倭患严重,而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无疑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运用地图讲述抗倭战争的概况。 展示戚家军和鸳鸯阵的图片和材料,分析: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取胜? 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倭变事略》 出示各地修建的戚继光的纪念馆和雕像,在戚继光退休以后,写了一首诗: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 总结:戚继光一生心系国家和人民,他领导的反侵略战争捍卫了国家主权,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6.在同一时期不仅又来自东方日本的侵略,随着欧洲开始飞速发展,西方的葡萄牙也相继来到中国,攫取了澳门的居住区 强调:澳门的领土主权仍然属于中国 1.学生听教师讲述,了解戚继光的早年经历。 学生通过教材能够清楚说出它们的含义。 通过材料,能够认识到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即明朝中期国力减弱,东南沿海倭寇侵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3.学生结合地图和教材内容,填空。 4.通过图片和材料,学生能从多角度归纳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如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戚家军纪律严明、百姓的支持等。 5.学生回答:爱国 6.学生自学这一部分 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点明了本课的标题:明朝的对外关系。 1.丰富学生对戚继光的认识,使人物更加鲜活。 2.基本概念的落实;通过史料实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戚继光抗倭战争的基本过程。 4.通过多种材料,更加直观地了解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5.感受戚继光的爱国情怀,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6.体现教材知识的完整性,又区分教材内容的重点。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三宝庙”位于马来西亚,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访问马六甲而建。明朝能出现郑和下西的壮举,主要原因是(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2.某电视台准备制作一期“纪念郑和下西洋,传承郑和精神”的节目,打算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他们不可能到达(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美洲 3.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4.“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教学反思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因此决定以郑和、戚继光两个人物为主线,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为两个部分:“郑和——大国自信的名片”“戚继光——抗倭战争的英雄”。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这一部分在教材上的篇幅较小,在讲完戚继光抗倭以后就顺势提及。重组教材,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以问题来串联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存在有些问题的处理没有留够时间给学生思考,对比郑和下西洋与西方航海家远航,没有将彼此的目的区分开来,凸显郑和下西洋和平友好的交往;同时在引导学生分析戚继光抗倭取胜原因时,军民并肩作战,没有上升到中华民族是一家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的高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