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十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1)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解法治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道德修养:明白道德与法治的关系,知道青少年也是法治中国的建设者。法治观念:了解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知道我国通过法律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健全人格: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安全感,积极维护权利。责任意识:培养法治意识,积极参与和推动法治中国建设。(2)课程内容要求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体会依法治国对国家的重要作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共同参与,公民应积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2.教材分析本课在第九课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的内容,由两框组成。第一框“法律为我们护航”,从法律保护我们和我们要珍惜权利两个视角展开,意在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关爱,侧重阐释法律对青少年的态度;第二框“我们与法律同行”中,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意在引导学生学会依法办事和树立法治信仰,侧重阐释青少年对法律应有的态度,两框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阐述了青少年与法律之间的关系。3.学情分析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规范我们行为的同时保护我们的生活。初中生处于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发展都不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对于事情的判断非黑即白,缺乏理性认识,容易受到情绪支配,在受到不法侵害时缺乏保护自己的经验,不懂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同时,初中生自身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出现一些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通过具体情境让初中生了解自己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体会到国家对他们的关爱,增强他们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安全感,认识到在受到保护的同时,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二、教育价值1.自我成长(1)了解并珍惜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权利。(2)学会自我保护,免受侵害,遇到问题时,依法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3)增强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2.我与他人的关系(1)正确对待法律及他人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2)在享有特殊保护的同时,自觉尊重和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3)与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作斗争。3.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1)感受国家、社会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和保护,主动支持国家和社会给予的相关特殊保护。(2)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成为法治中国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三、教学目标1.通过前测问卷与展示活动,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认识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六道防线,从而感受法的关爱,树立法治观念。2.通过情境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提升对法律的理性认识,增强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3.通过撰写与分享“微议案”活动,感悟我们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从而强化责任意识。本课为两框整合课,且为第二课时,第一,第一课时主要围绕“是什么”展开预习,第二课时侧重于学生认同、享受保护的同时信法和用法,以及站在完善特殊保护的角度来推动法治中国进程,帮助学生理解未成年人和法律之间的彼此联系。第二,课程主要任务力求通过课程设计,从身边的小事出发,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每个未成年人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第三,为特殊保护的完善贡献自己的力量,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依法办事。教学难点:树立法治意识。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感受保护知法律播放视频《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学生日常生活集锦)师:视频中,我们享受了哪些特殊的保护和关爱呢?师:除了视频里,生活中你还感受到哪些特殊的保护和关爱呢?师: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和关爱呢?【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感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保护和关爱,通过探讨特殊保护的原因,进而带领学生理性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自然引入到课题。 (二)主题学习一:认同保护信法律环节一:前测反馈你认为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到位吗?A.保护到位 B.保护不足展示课前调查统计结果:63%同学认为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已全面到位,可是也有37%同学觉得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还不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阐述自己的理由。环节二:小组展示(分组汇报)(1)保护到位组:A.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介绍。如专门法律,其它法律等。B.身边的保护案例,如护学岗、消防逃生演练、未成年人网络电子身份认证等。连连看游戏。学生小结: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等六大保护通力合作、缺一不可,共同构筑起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师:这些特殊保护是不是违背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设计意图】基于前测数据开展活动,通过“保护到位组”的汇报,以及带领学生理性思考“特殊与平等”的矛盾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认同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三)主题学习二:享受保护用法律环节一:小组展示(分组汇报)(2)保护不足组:保护不足的案例,如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暴力屡禁不止,电竞酒店、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新兴业态存在风险隐患、校园欺凌时有发生等。【设计意图】基于前测数据开展活动,通过“保护全面组”与“保护不足组”的“交锋”,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环节二:案例探究:以“保护不足组”搜集的校园欺凌案例为背景,展示各方对预防校园欺凌所做的工作。教师提问:1、明明法律在不断完善,保护也很全面,为什么我们未成年人还会受到伤害呢?小组讨论:2、面对校园欺凌,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展示后续:张某某学校联合其家长及时报警,经法医鉴定,张某某的损伤程度属轻伤。秦淮法院结合卜某、邵某某的犯罪事实,判处他们有期徒刑6个月;对其余人,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教师小结:在事件的后续跟踪中,学校、家庭、政府、司法保护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真实的问题来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到保护不足不一定是法律保护的不足,更多的可能是个人认识的不足或某方面保护的缺失等,从而唤起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依法办事能力。后续的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认同保护、信法用法的法治意识。 (四)主题学习三:我为保护写“微议案”播放“我为保护写微议案”视频环节一:撰写“微议案”:参考视频和微议案范例,选择保护不足组展示的其中一个问题,提出针对性、有建设性的建议。(时间要求:5分钟)环节二:分享“微议案”学生上台分享,老师张贴在板书上。师问:同学们的这些微议案看起来还有些简单粗糙,它们真的会对特殊保护有用吗?【设计意图】学生立足自身生活实际,通过“微议案”的撰写与分享,感悟我们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从而强化责任意识,努力成长为一名法律同行人。课后作业:完善“微议案”每年全国两会前都要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微议案征集活动,请你根据自己的微议案主题,课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各地现有的举措,使你的微议案更完善、更具体。明年我们一起为两会提交属于我们未成年人的微议案吧!【设计意图】通过对课堂“微议案”的不断完善,在实践中提升法治意识,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五、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