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核心句、易错易混点必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核心句、易错易混点必背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核心句&易错易混点必背
第一单元
【核心句】1.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接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3.“四个尊重”: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4.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5.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6.我国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7.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8.党的十八大(2020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9.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0.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1.当前我国的中心工作/重心工作/工作中心/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注意和第10点进行区分)
1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13.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
14.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5.创新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16.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
17.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18.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9.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0.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易错易混点】21.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说以改革开放为中心),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不能说我国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2.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发展而非改革开放。
23.改革开放不是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才是基本国策。
24.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高速度
25.共同富裕≠同步、同时、同等富裕
26.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不能说唯一动力。(拓展: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7.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不是所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已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是,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不能说我国已经迈入科技创新强国/发达国家行列)
28.要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拓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9.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关起门来搞创新或排斥从国外引进技术),自强奋斗、敢于突破,掌握核心技术。
第二单元
【核心句】30.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31.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3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33.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34.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5.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
36.人民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
37.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3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3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4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1.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42.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43.实现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4.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45.民主协商保证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
46.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47.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
48.民主管理让人人都有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机会和渠道。
49.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50.我国公民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积累民主知识,依法参与公共事务。
51.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52.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53.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54.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55.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5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7.全面依法治国要厉行法治。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
58.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9.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60.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6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62.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63.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64.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易错易混点】65.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不能说公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全体人民间接(不能说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区分:公民可以通过民主决策直接参与政治生活)
66.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区分
人大代表 依法选出的某个公民
人民代表大会 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67.公民参与民主生活≠参政。参与民主生活的范围比参政要大。在我国,“参政”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相对应的,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
68.公民参与是一项政治权利,而非法定义务。
69.公民的政治权利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只有宪法和法律才能扩大或缩小公民的政治权利。
70.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公民拥有决策权。公民没有决策权,行使决策权的主体是决策机关,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是公民行使参与权的表现。
71.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的区别
民主决策 多发生在“事前”,决策部门为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民主监督 多发生在“事后”,侧重于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特别是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无失误。
72.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一种权利,民主选举是一种形式,民主说明了这种选举的性质,二者不可混为一谈。民主选举的范围大于选举权。(拓展:民主选举≠选举民主)
73.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是所有人,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和利益,最大程度(不是百分之百)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74.有法律制度≠有法治,但有法治就一定有法律制度。
75.区分法治与法制
概念 法制 法治
区别 含义 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 依法治理,是一种治国理政方式。
范围 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只有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与人治的关系 法制可以与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法制不健全时会出现人治。 与人治相对立,有人治无法治。
联系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法治是法制的目的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76.法治是现代政治(不是经济)文明和核心。
7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不是战略)。
7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79.法治政府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公民需要积极参与,主动监督。
80.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全体公民。全体社会成员指所有生活在当前社会中的人,也包括长期在当地生活或工作的外国人)的共同要求。
81.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主体是政府(不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共产党,也不能说政府依法执政)。
主体
依法行政 政府
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
依法治国 人民
参政议政 人民政协
82.各种情况的主体对应:
第三单元
【核心句】83.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84.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85.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86.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87.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88.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89.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90.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91.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92.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93.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9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9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96.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9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98.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
99.我国人口状况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如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100.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生育政策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101.我国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102.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103.面对资源紧缺的形势,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社会。
104.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社会。
105.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106.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07.新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108.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109.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110.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111.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112.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113.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易错易混点】114.文化只有差异,没有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不存在最优秀的文化。(不能说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115.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要批评地继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对待外来文化:要批判地吸收(≠全盘吸收或盲目排外),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16.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联系: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不能说中国精神就是民族精神,也不能说中国精神就是时代精神。)
117.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它具有永恒的价值,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1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的,而不是全世界人民的价值观。
119.计划生育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但不会根本改变。(全面三孩政策,是为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作出的政策调整,是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完善和补充。不违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不能说我国不再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20.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发展的问题。
121.存在的问题是指困难、劣势。我国人口增长趋于缓慢、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等不是问题,是现状。
122.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环境保护好了,就能增加经济竟争力和投资吸引力(拓展:要把生态保护摆在突出的位置。)
123.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不能以牺牲人民生活水平为代价,换取绿水青山。(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驳斥了两种极端的机械发展思维,一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思维;另一种是以舍弃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思维。)
第四单元
【核心句】124.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125.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124和第125点注意区分)
126.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127.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注意和第126点进行区分)
128.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129.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30.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
13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132.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
133.“九二共识”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3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拓展: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135.中国梦的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3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简称“马列毛邓三科习”)
1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简称“邓三科习”,注意和第136点进行区分)
138.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139.“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强国
2020年 2035年 2050年
第一个一百年(建党一百年) 第二个一百年(建国一百年)
文字版:从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 年到 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40.“三步走”战略目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1978年 1990年 2000年 2020年 2035年 2050年/本世纪中叶
改革 解决温 达到 实现全 基本实现 建成社会主义
开放 饱问题 总体小康 面小康 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代化强国
141.“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14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表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43.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44.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45.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对文化有底气,对发展有信心。
146.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147.四个自信:文明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注意和第146点结合记忆)
【易错易混点】148.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形成,现在不能说“有利于形成”民族关系,但可以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
149.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一律平等,表现为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不能说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最高,政治权利最多。)
150.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青少年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不是权利,必须履行)。
151.区分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 特别行政区
不同点 目的 解决民族问题 解决祖国统一问题
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权限 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享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范围 少数民族聚居(≠居住)的地方 香港、澳门、台湾
共同点 两者都不是完全自治,都要接受中央的统一领导
15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是“一国两制”)
153.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不能说我国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是相对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共同富裕仍任重道远。
154.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尚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不能说实现中国梦遥不可及。)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变为现实。
155.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梦想的实现者。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不能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国家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来实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