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同步练习(含答案)一、单选题1.有一种情感叫“我和我的祖国”,有一种学习叫“学习强国”,有一种责任叫“不忘初心”。年度热词表达的是对社会热点的关注。这说明(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C.意识内容是主观的而形式是客观的 D.词汇的产生源于人脑的机能2.针对当前消费恢复的痛点以及重点消费需求,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从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等六方面提出20条针对性措施。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 ②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是我们行动的依据③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3年7月20日,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五大行星和新月在夜空中排成一线,创造出一场令人惊叹的奇观。我们在见证宇宙的奇妙和神秘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浩渺宇宙真相的思考。关于天体真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天体运动是天体的存在方式 ②天体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天体 ④客观实在性是天体固有的根本属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ChatGPT是一种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根据输入的文本,自动生成高质量的文本输出。它能够模仿和学习人类的对话行为,与人类进行自然的对话,甚至可以写论文。有专家指出,该技术的出现不代表AI智能产生了自主意识,虽然这会对底层程序员的就业有一定的影响,但该AI智能不会完全取代底层程序员。下列能够为该言论提供支撑的正确哲学分析是(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I智能没有经历这一过程②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AI智能不具备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③AI智能按照指定程序完成规定动作,不具备意识能动的反映功能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0万年前的世界什么样?科学家通过分析迄今恢复得最早的古代环境DNA,绘制了格陵兰北部约200万年前生态系统的样貌。那时候该地区经历了剧烈的气候变化,气温有所升高,在暖季,比如今高出11~19摄氏度的平均气温让那里孕育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这一研究成果( )①正确地解释了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佐证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④正确回答了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是指( )A.宇宙间存在的各种具体物质形态 B.可以被人的意识感知的客观存在C.人们能够看得见且摸得着的东西 D.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7.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糖分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异常的蛋白质聚集成斑块,乱成一团,逐步损伤大脑,导致严重的认知衰退。这再次佐证(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意识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8.医学临床实践证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档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一研究结论佐证了( )A.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D.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9.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定向领航。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这说明( )A.意识总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B.信心是巨大的物质力量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信心能够直接改造世界10.新冠疫情导致南亚某国人民生活困难,受宗教观念影响,该国一些宗教人士开始在寺庙里供奉两尊“新冠病毒女神”,这里的祭司每天向“女神”奉上食物和其他祭品,用姜黄水和牛奶为雕像沐浴,祈求疫情早日被控制住。由此可见( )①世界观决定人们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②宗教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④宗教观念对人类防控疾病没有影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两个结合”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由此可见,“两个结合”( )①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要求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理论指南④说明客观与主观要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入驻“天宫”。随后,“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一起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首次实现两艘神舟飞船同时在轨工作。这表明(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出新的规律④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人要顺应自然,服从自然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1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的基础上,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党和国家的前进方向、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这次会议着眼长远,关于未来中国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思考逐渐清晰。这表明,意识活动(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人们可以根据实践的需要制定行动纲领②具有直接现实性,人们可以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③具有目的性,人们可以为未来中国的发展制定科学规划④具有能动性,人们能超越客观条件限制将蓝图变成现实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4.2022年4月19日,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在北京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这表明(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B.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实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C.正确的意识对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工作起促进作用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发展15.因为眼睛不同于照相机,视觉是对客体再加工的心理历程,而不是机械的复制,所以有时候眼见的东西并不一定为实,也许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这表明( )①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②错觉证明了意识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③错觉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错觉证明了意识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6.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的青铜铸品。根据鼎腹内壁上的金文“司母戊”,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司母戊鼎”,意为“祭祀母亲戊的铜鼎”。有学者指出,这个阶段的汉字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第一个字向左念“司”,向右则念“后”。结合出土地点,“后”有“皇后”之意,是一种尊贵的称号,于是人们将“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意为“商王祭祀母亲的鼎”。上述材料说明( )①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对象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④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最是人间烟火气,藏蕴变化山水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实地探访24个新时代美丽乡村,探寻中国乡村十年间的“变”与“不变”。《山水间的家》配合感性叙述将观众带入“家”这个有温度的特定情境之中,带领观众近距离从美食、全家福、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角度了解乡村,从不同侧面努力挖掘村民的生活现状和情感动力,进而描摹出新时代乡村更有温度的一面。文艺工作者走进田间地头成为劳动者,与山水间的人民打成一片,观众也跟随节目走心感受着最质朴无华的人间烟火。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知识,说明如何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习近平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某小学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2009年建校起就创办“开心农场”,开启“新劳动教育”试验,先后开发出“农事劳作”“创意劳动”和“美好生活”3个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学校依据二十四节气开设劳动课程:立春时,来到开心农场寻找春天;立夏时,参加学校举办的收获节,摘蚕豆、剥蚕豆、吃蚕豆;立秋时,整地施肥种萝卜;小雪时,测量油菜的高度,为油菜画像。学校给各年级学生安排不同农活:种蚕豆,种土豆,种桑养蚕,种油菜,种向日葵,养兔子。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学校开设了古法造纸、藤编艺术,制作油面筋、竹篱笆等实践体验课程。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奖励“劳动币”,用来兑换学习用品。该校劳动教育促进了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水平提升,成为闻名全国的“金名片”。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该小学劳动教育取得成效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些年,长江严重透支,习近平对此曾形容“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专家指出,长江上中下游“病情”应分开来看。上游主要是“栓塞”问题,水电过度开发导致河流自然水温结构改变,严重影响到鱼类产卵繁殖,阻断了洄游通道;中游主要是“肾病”,生态湖泊明显退化;下游主要是“中毒+皮肤病”,河流水质遭到严重污染。治理长江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修订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将维护健康长江作为规划的重要目标。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有关知识,说明专家观点对“医治”好长江“病”的启示。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库布齐沙漠治理实践带来治沙新认识:让沙漠都变绿洲,那是违背自然规律。我国基于“覆盖度高、治沙效果好”的判断进行的沙区治理,在有效固定沙丘移动的同时,也出现了沙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以及中、幼龄林大面积衰退或死亡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研究提出了“两行一带”造林固沙模式,能够确保林木在正常年份中幼林阶段的正常生长,且能够发挥显著的防风固沙效益。然而,各地在推广中发现,1998年、2001年和2009年等极端干旱年份,“两行一带”的林木仍出现了严重的水分胁迫及衰败死亡现象。究其原因是生态用水难以支撑高密度的覆盖。顺应自然规律、尊重植物生长规律,防沙治沙需要找到合理的造林密度,逐渐成为杨文斌低覆盖度造林的理论技术基础。经过长期调查研究,杨文斌团队发现在毛乌素、科尔沁等干旱、半干旱区沙地,呈带状栽植的固沙林覆盖度仅为20%-30%,却在防风固沙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既要降低植被覆盖度,又要保证防护效益,低覆盖度防沙治沙体系的提法由此诞生,研究团队确定了20多种固沙造林树种的主要水分利用带,提出了单行一带、两行一带、网格、生态林业体系等4种治沙造林模式。目前,基于“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防风固沙实验林,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低覆盖度防沙治沙的原理与技术,基本解决了防沙治沙中多年来幼龄林衰败或死亡问题,对于推进干旱、半干旱区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稳定性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结合材料并运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库布齐沙漠治理实践给我们的哲学启示。参考答案:1.A2.A3.B4.C5.C6.D7.A8.A9.C10.B11.C12.A13.C14.C15.C16.A17.①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从本地实际出发。②借助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因势利导打造美丽乡村。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作为,留住了“绿水青山”,赢得了“金山银山”。18.①物质决定意识,该小学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自2009年起就创办了3个课程群,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并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学校开设了古法造纸等实践体验课程。体现了该校坚持唯物主义立场。②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意识。该校正是因为树立了正确的意识,从而让劳动教育促进了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水平提升,成为闻名全国的“金名片”。③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学校从实际出发,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结合地方民俗和文化,开设各类劳动教育课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19.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事情应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②我们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找准长江各河段的“病”因,开出“医治”长江“病”的正确药方,指导长江治理实践的顺利开展。20.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治沙一定要遵从自然规律,尊重植物生长规律,治沙不等于让所有的沙漠都变成绿洲。②做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调查研究,不断开拓创新,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经过长期调查研究,最终提出了4种治沙造林模式。③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要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顺应自然规律、尊重植物生长规律,防沙治沙需要找到合理的造林密度,结合4种治沙造林模式,以提升库布齐沙漠治理实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