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 (共23张PPT)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课件 (共23张PPT)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
内卷与躺平
结合实际,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因何而变?
20世纪90年代,日本一度陷入20年经济发展的低迷时期,整个社会各个领域原地踏步。这段时期被称为日本“失去的20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为复活“强大的美国”,美国打击日本,签订《广场协议》让日元升值,使日本出口竞争力受打击。另一方面,日本进入低欲望社会,催生了不出社会、自我封闭的“蛰居族”。工作对他们而言就是获取最基本生存资料,而工作对于社会,对于人类的意义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内卷与躺平
社会存在着“内卷”与“躺平”两种不同的思潮,奋斗的意义与价值受到了质疑。结合材料,谈谈“躺平”与“内卷”对个人、社会与国家有怎样的危害?
一、社会历史的本质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①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②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
②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概念 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内容 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包括社会意识到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
举例 经济总量、产业结构 发展理念、指导思想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1:(2021年辽宁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电视剧《觉醒年代》是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精品力作。该剧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叙事中心,全景展示近代中国惊心动魄的思想变革,真实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上孕育和诞生的过程。
该剧在观众中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青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矢志情怀和敢为人先的革命品格;该剧引导人们体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演绎得饱满动人;该剧述往思来,向史而新,从历史纵深处回望初心,鼓起共产党人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知识,阐述《觉醒年代》的时代价值。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觉醒年代》再现近代中国惊心动魄的思想变革,真实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上孕育和诞生的过程,让当代中国人铭记历史、升华民族记忆。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觉醒年代》能激发文化自觉、凝聚中国力量,迸发爱国情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
二、社会历史的发展
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普遍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①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力具体体现为科技、生产工具(如网络)、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劳动力、劳动对象等。
②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具体体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如企业员工与企业主的关系、员工与员工的关系等)、分配关系和分配制度(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分配公平、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等。
③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具体体现为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民主与专政、国际政治、制定和实施法律、暴力机关、政治体制以及教育、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等。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社会历史的发展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二、社会历史的发展
例2:(2022年湖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进行生产生活,不断地砍伐森林、毁草开荒、填湖造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和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方式,给自然生态7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建立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
社会的变迁推动着生态观念的改变。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结合材料,运用生产方式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
答案:①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新时代,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制度,推动建立了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国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量。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3)解决途径
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矛盾性质 对抗性(敌我矛盾) 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
解决方式 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通过改革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正确认识我国的改革
①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提醒:
①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提纲有误请更正:40.提示: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例3:(2021·湖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也是一部奋发有为的历史。
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兴起,中国共产党从这个世界大势中产生,走在了时代前列;抗日战争时期,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强烈愿望的大势出发,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正是顺应这一时代大潮的产物。
基于对世界大势和我国国情的深刻洞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决策,一往无前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十八大以来,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奋力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是如何顺势而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
【答案】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世界大势,奋发有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②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③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世界大势和我国国情的洞察,通过不断改革,实现国家富强,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社会历史的主体
三、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具体表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提醒:人民群众是个历史概念。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具体内涵不同。
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
2.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基本内容
群众观点 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地位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路线 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地位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2)重要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3)基本要求(如何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观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