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详细编排在必修一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性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地描写反观自然,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文章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要求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深层次品味作者的情感。《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非常充分的表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故都的秋》又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来落笔,描绘了“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等几幅画面,将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因此,教学时应该以点带面,带领学生通过《故都的秋》来了解郁达夫本人以及他所生存的环境。教学目标:1.品精致语言,赏秋景秋味2.解悠然情怀,悟悲秋意蕴教学重点:品精致语言,赏秋景秋味教学难点:解悠然情怀,悟悲秋意蕴教学过程导入: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刘海粟郁达夫的游记可以表现山水特色,如果不了解景物的美,无法理解他散文的妙处。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有人写秋声、秋色,而郁达夫写的是“秋味”。【设计意图】引用画家刘海粟对郁达夫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浅嗅秋味——深品秋味——饱尝秋味”的顺序,由浅入深的顺序走进文本。一、 浅嗅秋味1. 作者为什么不爱人人盛赞的南国之秋而爱北国之秋?南国:草木凋慢 空气润 天气淡 多风少雨 一点点清凉 北国:清、静、悲凉(故都)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佑的旧都城。——郁达夫《北平的四季》2. 作者为什么不写平日惦念的“陶然亭、钓鱼台、潭柘寺”等著名景点,而选择平凡细小的事物入文?①作者以细小的东西入手,能体现秋的魅力,更不用说众所周知的地方了。②作者从身边事物写对秋的感受,更能引起读者共鸣。③游人如织的地方太热闹,与本文“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符。【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用郁达夫《北平的四季》对北平的高度评价,进一步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味的喜悦、依恋、赞美之情。二、 深品秋味【学】(5分钟)选取你喜欢的体现“秋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并加以赏析。温馨提示:赏析角度:用词、修辞、色彩、多种感官。【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提示角度进行赏析,有的放矢,规范语言同时学会多种鉴赏方法。【议】(5分钟)小组合作交流,补充完善答案,推举代表回答。要求:热烈高效,把握时间。【设计意图】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探讨交流,提高课堂效率。【展】(12分钟)先有感情地朗诵你喜欢的体现“秋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再赏析。朗读要求:动词和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加重,多个修饰词间注意停顿。重点体会:“一阵秋雨一阵凉”与“一层秋雨一层凉”两句哪句好?【设计意图】语文课堂离不开诵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情感,同时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情感。通过换字,让学生体会炼字的妙处,进一步走进作者,体会秋带给人的浓浓的悲凉之情。小结:作者选取故都实景,一椽破屋、一方小院、秋草、蓝朵,驯鸽的飞声,还有落蕊、蝉鸣、秋雨、秋果,把我们带到老北京的寻常巷陌,体味秋的清、静、悲凉。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真情,既有对故都秋的挚爱,也有内心深处的悲凉,情中有秋的落寞,秋中有情的眷恋,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设计意图】对景物鉴赏部分进行总结,通过各种实景,引发学生共鸣,理解作者对故都秋的挚爱,及内心深处的悲凉。三、 饱尝秋味(10分钟)作者为何如此喜爱故都秋的“深味”?理解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蕴涵的道理。要求:将搜集的材料组内交流、整合。1.个人的角度:郁达夫的遭际与性情 郁达夫三岁丧父, 全家祖孙六人, 靠母亲一人支撑。姐姐被送给人家当童养媳。生活拮据, 使他性格抑郁, 感情脆弱, 很容易受伤。小学毕业后,到外地求学, 少小离家, 使他性格中总有一种化不开的感伤,缠绵,眷顾和痴迷,眼中所见,充满凄清和忧伤。二十几岁时便得了肺结核,由自谦的心理发展到自我作践的地步。——郭沫若《论郁达夫》从善于流泪一点上看来, 我们不能不说达夫兄是个多情善感的人物。我所得见他的流泪已不能用次数来计算。——陈翔鹤《达夫回忆琐记》2.文化角度:文人的“悲秋”情结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具有悲秋的心理。从宋玉开始就定了调子,几乎都把秋愁当做一种人生的悲苦来写。在封建专制压迫下,中国文人失意潦倒的人太多了,所以,到了人生的秋天,仍然功业无成,面对硕果累累,萧瑟的秋天,难免产生悲凉感叹!“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文中郁达夫有心租一椽破屋,闲居赏秋景,自然是有情趣的人.这就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的悲秋心理对作者的影响。3.文艺观和审美角度:物性与人情、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导言》)【设计意图】学生资助搜集资料,结合背景,深层次理解作者独喜爱故都“秋味”的原因。理解中国文人自古以来“与秋的关系特别深”的意蕴四、语言应用(3分钟)仿写句子——故都的秋在哪里故都的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都市闲人的微叹互答里,在_________,在_________,在_________,在_________,【设计意图】让学生记住文章表现秋景的景物。课后反思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进行传统式的、写作背景介绍,而是以体悟和发现文本情感为主线贯穿这堂课,通过巧妙的设问,激起了学生探究作者情感的意识,在学生需要时进行恰到好处的背景资料提供,与学生互补协作。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语文实用阅读能力,收到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的效果。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感悟的教学理念,采用由“感受到“领悟这种渐进发展层次,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散文的语言,并通过语言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