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课时 平面镜成像作业设计(一)课前作业题目编号 001 作业性质 实践作业 完成时长 5分钟具体 内容 题目 结合自己照镜子的经历,回答下列问题: 1.平面镜中你的像在平面镜的 方(上、前、后); 2.平面镜中你的像的大小与你本人的大小可能? 3.你到平面镜的距离和你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 4.你在照镜子时,当你举起左手时,镜中的“你”举哪只手?答案 1.后;2.相等;3.相等;4.右。作业评价 1、小组成员参与度; 优秀 良好 合格2、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3、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设计意图 本题通过学生实际生活中照镜子,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对实验结论的理解。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二)课堂作业题目编号 002 作业性质 活动作业 完成时长 3分钟具体 内容 题目 1.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猴子捞月亮” “倒影”“照镜子”等现象讨论它们成像的原理是什么?答案 这些现象都说明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作业评价 1、小组成员参与度; 优秀 良好 合格2、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度; 优秀 良好 合格3、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优秀 良好 合格设计意图 本题通过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出相关问题,并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只是引起研究兴趣,为研究平面镜成像做铺垫。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四)实践作业题目编号 003 作业性质 探究作业 完成时长 15分钟具体 内容 题目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探究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猜想假设】: 像和物体的大小可能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 像和物体…… 【实验器材】: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刻度尺、(支架、白纸、笔、火柴)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对折,中线处竖立放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其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拿一支同样的蜡烛(不点燃)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个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4)移动蜡烛,重做实验。 (5)移开玻璃板,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物体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 (6)观察物像连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7) 在玻璃板后面放置一张白纸作为光屏,能在光屏上找到像吗? 【实验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像与实物的大小_______。像与实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像与实物对应点的连________。即:像与物体关于镜面_______。 【实验拓展】: 你在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了哪些问题? 1.两支蜡烛如果大小不同会出现什么问题? 2.玻璃板的厚度对实验有影响吗? 3.无论怎么移动蜡烛,像与物都不能完全重合?答案 虚像;相等;相等;与镜面垂直;对称。 1.像和物的大小不相等; 2.玻璃板若太厚,蜡烛相对玻璃前后两个表面会各成了一个像; 3.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作业评价 1、能积极参与实验,并通过亲自实践收集数据; 优秀 良好 合格2、能分析、处理信息,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优秀 良好 合格3、能准确概述自己的观点。 优秀 良好 合格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初步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学生严谨的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三)课后作业(A组)题量 完成时长 15分钟具体 内容 题目 1.平面镜成像:像与物 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 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所成的像是 。 2.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镜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垂直向平面镜匀速靠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经过2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20cm C.铅笔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l0cm/s D.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 3.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屋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能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互相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能看到甲 4.作图题:画出图中平面镜所在位置。 5.简答题:谈谈生活中哪些用到了凸面镜、凹面镜,这些面镜对光线有何作用?答案 1.大小、距离、垂直、虚;2.D;3.D;4.如下图所示; 5.答案合理即可(如:汽车后视镜、太阳灶等)。对光线有:发散、汇聚。作业评价 1、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2、会简单的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优秀 良好 合格3、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设计意图 通过5道习题,巩固了知识,加深了对光的反射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理解。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维。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三)课后作业(B组)题量 4 完成时长 8分钟具体 内容 题目 1.小丑在照镜子,小丑在平面镜中的像正确的是( ) 2.小明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石英挂钟和电子钟所成的像如图所示,则它们是显示的实际时间分别是( ) A.02:35和20:01 B.09:25和10:21 C.09:25和10:05 D.02:35和10:05 3.如图所示,AB、CD是发光点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在图 中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光的直线传播,确定发光点S的位置. 4.(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可以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在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时,蜡烛B替代的是__________(选填“蜡烛A的像”或“蜡烛B的像”)。看到蜡烛的像是由光的___________ (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2)移走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 (3)实验过程中如果玻璃板没有垂直架在纸上,而是如图乙所示倾斜,蜡烛A的像应是图中的________(选填“A1”“A2”“A3”)。 (4)实验中,如果把蜡烛A面 镜,看到的像会_________(选填“远 离”或“靠近”)平面镜,像的大小 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 “变小”)。答案 答案:1.D;2.C;3.如图所示; 4.(1)蜡烛A的像, 反射;(2)不能;(3)A1;(4)靠近,不变。作业评价 1、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优秀 良好 合格2、进一步加强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优秀 良好 合格3、能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优秀 良好 合格设计意图 通过4道题,回顾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巩固强化了所学知识,促进了知识的“消化”,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 分析 难度 较易 中等 较难来源 引用 改编 原创(四)实践作业具 体 内 容 小制作——自制潜望镜制作材料:两块小平面镜、两个牙膏盒、双面胶,剪刀、透明胶。制作步骤: 1.首先拿出一个完整的牙膏盒,分别在牙膏盒的首尾两侧,互相相反的两个侧面的末端剪开一个正方形的小洞。 2.另外一个的牙膏盒从中剪开,对半剪开以后,仿照上一步的方法,分别在末端剪开小窗口。然后,如图所示在小窗口处按照45度夹角的角度装入镜子,镜子与盒壁用双面胶固定。 3.这样将它们拼起来,用透明胶包好,潜望镜就做好。观察分析: 1.拿制作的潜望镜看围墙外的风景,把潜望镜上面的视孔举过围墙,看能否看到围墙外的风景。 2.思考:潜望镜里的镜子越大,能看到的______越大。 3.交流:潜望镜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作业评价 1、能独立按步骤完成制作; 优秀 良好 合格2、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记录; 优秀 良好 合格3、基于实验现象,能进行简单分 析; 优秀 良好 合格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制作类作业。通过小制作,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同时,通过自己制作潜望镜,更加深入的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