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04 课内阅读复习要点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2.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4.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讨论交流。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2.认真读题审题,明确考的是什么题型和原文的位置。3.认真看分值答题,按分值答要点。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1.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1)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 来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还可以用 来比喻。(2)我会用文段中的词语或句子来回答。①爬山虎脚的位置: 。②爬山虎脚的形状: 。③爬山虎脚的颜色: 。(3)这段话主要写了 A.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B.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C.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及叶子。(4)联系课文内容,判断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把序号填在横线上。A.细致观察B.连续观察①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②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课内阅读。爬山虎刚长(zhǎng cháng) 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xiǎn xiān) ,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cháo zhāo) 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kōng kòng)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1)在文段的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打“√”。(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引人注意﹣﹣ 新鲜﹣﹣ (3)这段话主要写了爬山虎的 A.叶子B.脚C.细丝D.怎么爬的(4)爬山虎长大的叶子有三个特点:一是颜色 ; 二是叶子的方向 ;三是在墙上 ,既没有 ,又没有 。3.课内语段阅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1)短文主要写的是 。(2)第一句话写了 ;第二句话写了 ;第三句话写了 ;第四句话是对前三句话的 。(3)用“ ”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4)你能用一句话介绍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吗? 4.课内阅读。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 的。爬山虎的脚长在 上。茎上长 的地方,反面伸出 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 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1)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2)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脚的 、 、 。(3)你能找出这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吗?抄下来,再体会一下好在哪。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具体吗? 5.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蟋蟀的住宅”指的是什么? 蟋蟀是怎样建筑住宅的?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蟋蟀的住宅本来是一个小小的简朴的洞穴,作者为什么写得如此生动?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6.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pū pù) 开。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 zuān zuàn) 到土底下干( gàn gān) 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 cháo zhāo) 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画“√”。(2)下列对“它用前足扒土”的“扒”注音、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A.bā抓住,把着B.pá用手或用耙子一类的工具使东西聚拢或散开C.bā刨,挖D.pá扒窃(3)我知道蟋蟀盖房子是在 (季节)。(4)找出选文第1自然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时动作的词,并写在下面。 (5)“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6)你是如何观察一种小动物或植物的?写一写。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蚂蚁的住宅蚂蚁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蚂蚁是靠它们的团结来建造住宅的。 蚂蚁盖房子大多是在刚到秋天的时候。它们召集数万只蚂蚁在事先选定的理想的地方挖洞,所有的蚂蚁都要挖洞,而一些大的蚂蚁还需要搬掉稍大的石头。过了一个星期,住宅就完工了。住宅会随着蚂蚁的数量的增多而增大。为了防止其他种类的蚂蚁进攻,它们会在洞口堆上类似于大堤一样的土堆。(有删改)(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特殊 集中 竣工 攻击 (2)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①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②它们召集数万只蚂蚁在事先选定的理想的地方挖洞。 (3)按短文内容填空。蚂蚁盖房子大多是在 (时间),它们盖房子一般只需要 (时间)。盖房子的时候,所有的蚂蚁都要 ,可见蚂蚁确实很 。(4)蚂蚁为什么会在洞口堆上类似于大堤一样的土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8.读古诗,完成练习。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著名的 家、 家。与其父 、其弟 合称“ ”。(2)找出诗句中的两组反义词写下来。 —— —— (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 、 不同的角度,处在 、 、 、 不同位置观看 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4)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哪一句说明了这个道理?请写在横线上。 9.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选一选。(填序号)①“可怜九月初三夜”中“可怜”的意思是 。A.使人爱怜B.可爱C.可惜②“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瑟瑟”的意思是 。A.形容轻微的声音B.形容颤抖的样子C.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景物的? A.视觉B.听觉C.触觉(2)填一填。“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句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露水比作 ,把 比作弯弯的弓。(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7小题)1.【分析】语段选自《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解答】(1)考查了对比喻句的理解。从“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可知用“蜗牛的触角”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还可以用“发丝”来比喻。(2)考查了对文章信息的筛选。①从“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等语句可知脚的位置。②从“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可知脚的形状。③从“也是嫩红的”可知脚的颜色。(3)考查了概括语段内容。从“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也是嫩红的”等可知描写了脚的位置、形状、颜色。(4)考查了作者的观察方法。①从“不几天”可知作者是连续观察的。②从“反面伸出、六七根细丝”等可知作者进行了细致观察。故答案为:(1)蜗牛的触角 发丝;(2)①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②枝状的六七根细丝。③嫩红。(3)B;(4)①B;②A。2.【分析】语段选自《爬山虎的脚》,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解答】(1)考查了汉字读音。“长”[cháng]指在空间的两端之间距离大。[zhǎng]成长,生长。故选“zhǎng”。“鲜”[xiān]新的,不陈的,不干枯的:~果。[xiǎn]少:~为人知。故选“xiān”。“朝”[cháo]向着,对着:~向。[zhāo]早晨:~阳。故选“cháo”。“空”[kōng]不包含什么,没有内容:~洞。[kòng]使空,腾出来:~一个格。 故选“kòng”。(2)考查了对反义词的理解。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故反义词为“默默无闻”。新鲜:没有变质,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的,没有枯萎的。故反义词为“陈腐”。(3)考查了文段内容的概括。熟读文段可知,这段话写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故选A。(4)考查了按照课文内容填空。熟读文段,答案在文段中可以找到。故答案为:(1)zhǎng xiān cháo kòng;(2)默默无闻 陈腐;(3)A;(4)绿得新鲜 一顺儿朝下 铺得均匀 重叠 空隙。3.【分析】这篇短文通过作者细致的观察洗饿了爬山虎的脚,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根据短文的最后一句完成。(2)本题考查了从短文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篇短文从茎、细丝、叶子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最后一句总结前面三句话。(3)本题考查了学生找比喻句的能力。“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把“细丝”比喻成“蜗牛”。(4)本题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爬山虎的脚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伸出六七根细丝,嫩红嫩红的。故答案为:(1)爬山虎的脚。(2)爬山虎的茎。爬山虎的细丝。爬山虎的新叶子。总结。(3)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4)爬山虎的脚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伸出六七根细丝,嫩红嫩红的。4.【分析】本语段选自《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解答】(1)考查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通过阅读全文,本语段应填词语为: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 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 茎上。茎上长 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 枝壮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 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 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2)考查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爬山虎的脚的什么。通过阅读语段,这段话主要写了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什么颜色。即:位置、形状、颜色。(3)考查从文中找出这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并说出这样写好在哪儿。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通过阅读本语段,文中的比喻句是: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比喻句好在能较生动、形象地说出爬山虎脚的样子。(4)考查说出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具体。通过仔细阅读全文和本文段,本文的确写的很具体,这是因为作者认真观察、留心事物的缘故。故答案为:(1)脚 茎 叶柄 枝状 蜗牛 嫩红(2)位置 形状 颜色(3)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比喻句好在能较生动、形象地说出爬山虎脚的样子。(4)这是因为作者认真观察、留心事物的缘故。5.【分析】语段选自《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的作者法布尔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解答】(1)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阅读短文内容可知,短文中“蟋蟀的住宅”指的是蟋蟀的洞穴。(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阅读短文第三自然段内容可知,秋天初寒的时候蟋蟀开始盖房子。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等洞挖了有两寸深的时候,蟋蟀就开始整修。(3)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短文中作者说“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句话说明蟋蟀本领高强。因为它挖土的工具只是自己的前后足及腿上的“钳子”“锯”或“耙”。作者说蟋蟀住宅工程“伟大”,是与它“那样简单”的建筑工具相对比而言。蟋蟀用“那样简单”的工具建成这样的住宅,真是费尽了心血和力气,确实不容易。(4)考查阅读短文得到的启示。蟋蟀的住宅本来是一个小小的简朴的洞穴,作者却能写得如此生动,因为作者认真观察了蟋蟀建造巢穴的过程,并且抓住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住宅的过程具体描述。作者还把蟋蟀当作自己的朋友来写,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平时要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故答案为:(1)蟋蟀的洞穴;(2)蟋蟀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等洞挖了有两寸深的时候,蟋蟀就开始整修。(3)作者说蟋蟀住宅工程“伟大”,是与它“那样简单”的建筑工具相对比而言。蟋蟀用“那样简单”的工具建成这样的住宅,真是费尽了心血和力气,确实不容易。(4)因为作者认真观察了蟋蟀建造巢穴的过程,并且抓住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住宅的过程具体描述。作者还把蟋蟀当作自己的朋友来写,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平时要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6.【分析】语段选自课文《蟋蟀的住宅》。本文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要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多积累。(2)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扒”在句子中是指蟋蟀用前足刨土,读“bā”,故选C。(3)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一句话“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得知是在秋季。(4)考查提取动词的能力。从选文第1自然段中可以找到有关蟋蟀建造住宅时动作的词“扒、搬、踏、推、铺”。(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及理解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从我观察蟋蟀说明了看的时间长,侧面写出了蟋蟀挖掘住宅太有耐心,坚持不懈。(6)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要求语言通顺,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观察要能抓住特点,写生动植物的外部形态。这形态要完整,要是一个整体,不可缺枝少叶。故答案为:(1)pū√zuān√gàn√cháo√;(2)C;(3)深秋;(4)扒、搬、踏、推、铺。(5)“我”的不耐烦与蟋|还在继续工作形成对比,突出了蟋|工作有耐心、能吃苦的特点。(6)“粽子脸,梅花脚,屁股后面挂把指挥刀,坐着反比立着高。”这是我家的一只名字叫“巧克力”的小狗。它的眼睛炯炯有神,四肢短短的,可它奔跑的速度像风一样,一眨眼就不见了。它是一个小吃货,每当我把食物放在它面前时,它会立刻把我手里的食物吃掉,生怕有人跟它抢似的。我和它一起玩的时候,它一直在我的脚下蹭来蹭去,仿佛在说:“小主人,我们一起比赛跑步吧!”可是当我们真的开始跑步的时候,它跑得太快了,我追不上。过了一我会发现一个毛茸茸的东西向我跑来,仔细一看,原来是巧克力,它又跑回来了,哎呀,它真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家伙啊!7.【分析】语段写了蚂蚁盖房子的时间及方法。重点写了蚂蚁盖房子的时候,所有的蚂蚁都要挖洞,告诉我们蚂蚁是靠它们的团结来建造住宅的。【解答】(1)考查了近义词理解。特殊:不同于一般的。故近义词“特别”。集中:把分散人、物或事集合在一起。故近义词“召集”。竣工:工程完工。故近义词“完工”。攻击:发起或发动进攻。故近义词“进攻”。(2)考查了修辞手法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①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这个句子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②从“它们召集数万只蚂蚁在事先选定的理想的地方挖洞”可知,运用写人的词语写蚂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3)考查了按短文内容填空。结合内容通过阅读可知答案。(4)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为了防止其他种类的蚂蚁进攻,它们会在洞口堆上类似于大堤一样的土堆”可知,蚂蚁在洞口堆上类似于大堤一样的土堆是为了防止其他种类的蚂蚁进攻。从中可以体会到蚂蚁很聪明。故答案为:(1)特别 召集 完工 进攻;(2)①设问 ②拟人;(3)刚到秋天的时候 一个星期 挖洞 团结;(4)为了防止其他种类的蚂蚁进攻。从中可以体会到蚂蚁很聪明。二.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8.【分析】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解答】(1)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阅读诗歌可知,《题西林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2)考查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学生仔细阅读古诗,从诗中找出即可。即:横——侧;远——近。(3)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前两句写了诗人从横、侧不同的角度,处在远、近、高、低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4)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阅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知,这句诗的意思是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这两句诗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故答案为:(1)宋 苏轼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三苏;(2)横 侧 远 近;(3)横 侧 远 近 高 低 庐山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9.【分析】《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解答】(1)考查了诗句意思的理解。①“可怜九月初三夜”中“可怜”的意思是可爱。②“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瑟瑟”的意思是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③“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从视觉方面来描写景物的。(2)考查了对修辞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句诗把“露水”比作“真珠”,把“月”比作“弯弯的弓”运用了比喻。(3)考查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诗歌内容,体会情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故答案为:(1)①B;②C;③A;(2)比喻 真珠 月;(3)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