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课题 《共筑生命家园》 教材版本 人教版 科目 道德与法治
学段 初中 授课时间 2023.10 课时 1课时
授课班级 初三(一)班 授课教师
解读教材 教材地位和结构 本课主要介绍了由“正视发展挑战”和“共筑生命家园”两目内容。 2. “共筑生命家园”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教学目标 1.(1)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知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路径,知道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发展困境的最佳选择。 2. (1)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与要求,懂得发展道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在生活中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在实践中提升节能环保的能力。 3. (1)培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品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 (2)树立忧患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 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解读学生 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公益广告、社会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等形式,或多或少地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所了解,生态文明意识也在内心逐渐形成;对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事件或行为也有所耳闻,基于生活经验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自身也能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处于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和行为选择能力,需要正确引领并促使其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力量。当前,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研学旅行、参观访问等活动中,还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生态意识淡薄等行为。加大对中学生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和生态意识培育的力度,增强青少年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持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要求。
解读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学案、课件;分好小组组织课前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准备:课前通过书本自学;课前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法 探究式教学法、活动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情境体验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学习 《共筑生命家园》的课本内容 课前作教学准备,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 课前自主预习《共筑生命家园》的课本内容 让学生预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掌握本课重难点,并为后续教学作准备
导入内容 课前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航拍中国——天津潮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今天我们来探讨这些问题。 【学生活动】通过欣赏视频,你能想象怎样的生活图景?上述图景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形成怎样的生态理念?怎样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观看视频所体现的美好生活图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引发学生对和诸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
学生自主探究 二、学习导航,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P81-87课本,并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2.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2)我们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内容,积极思考问题 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提升学习能力,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探究活动1:感受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视频播放:伦敦“杀人雾事件”回顾:正常人要靠盲人带路 伦敦“杀人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这次事件造成多达 12 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教师引导: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教师总结:(1)特殊的天气状况是伦敦“杀人雾事件”的重要诱因,即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间接原因是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蓄积一特殊天气;根本原因是人类不断破坏和污染环境。 (2)①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肆意践踏自然,自然必然会对我们作出惩罚。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③以自然规律为基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寻求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④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探究活动2:分析材料,深度思考 材料 从1990年到2007年,全世界因为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受灾人口平均每年大约2.1亿人,而中国占到了其中的1.1亿人,相当于全世界受灾人口的52.4%,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国情。正是这个基本国情告诉我们,中国本身是气候变化最大的受害者。尽管在温室气体的制造和排放上中国是后来者,但是我们的受害却是最严重的,仅2008年的南方雪灾就造成了1561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另外从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量来看,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每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粮食减产量是380万吨,相当于当时每年粮食总产量的2.1%。到了20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的直接粮食减产量就达到了3290万吨,相当于同时期年均粮食总产量的7.0%,因此我们可以视自然灾害为当前对粮食和农业的最大威胁。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教师总结:(1)通过材料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环境污染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破坏了生态平衡,会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①人类开发利用自然,必须符合自然规律。②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③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思考分析: (1)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 (2)此事例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然?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交流、讨论、归纳。 结合材料分析:(1)环境污染会给我国带来哪些危害? (2)小组合作探究,我们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生思考,结合材料分析,讨论交流,形成观点。 让学生明白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大自然的朋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和谐共生。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2.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探究活动3:回望塞罕坝路 播放视频:塞罕坝护林人讲述五十五年的坚守 材料 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到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的139年间,这个地方是木兰围场的一部分,草木郁郁葱葱,是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 清代后期,国势日衰,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塞罕坝机械林场1962年由原林业部建立,经过几代塞罕坝人的努力,现已成为国家 5A级旅游区,全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达到112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2014年4月,中宣部授子塞罕坝机械林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7年12月,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问题,并总结: (1)①由于过度开垦伐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使塞罕坝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②塞罕坝几代林场人的努力治理,使塞罕坝从“荒原沙地”变回“林海绿洲”。 (2)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3)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菜、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4)今天,“绿色化”已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文明生活,从我做起。低碳微生活: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的文明行为; 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产品;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节约很食,拒绝浪费,践行“光盘行动” 探究活动4:探究分享 阅读P84课本的“探究与分享”, 教师总结:(1)余村书记困惑的是怎样处理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怎样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3)“绿水青山”指的是“经济发展”;“金山银山”指的是“生态环境保护”。 (4)余村及时转变了发展理念,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制定了正确的发展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①余村关停矿山、封山护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②余村同时引进无污染高效益企业,增强发展后劲,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③余村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了绿色惠民、绿色富民,生动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探究活动 5:“探究与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形成观点和认识。 教师总结:在小河上游建造纸厂,造纸厂违规排放污水,污染环境。材料中的观点只看到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了长期的社会效益,损害了人民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思考:观看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我国资源状况,并分析、思考问题。 分析:(1)塞罕坝为什么会从“美丽高岭”变成“黄沙漫漫”,又为什么会从“荒原沙地”变回“林海绿洲”? (2)从塞罕坝的发展历程来看,对我国环境治理有什么启示? (3)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4)绿色发展理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如何做? 学生分析、思考,形成观点,获取知识。 思考下列问题。 (1)余村的书记为什么困惑? (2)习近平主席的话给余村人什么启示? (3)“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分别指什么? (4)余村是怎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 学生分析、思考,形成观点。 阅读P85课本,请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认识到绿色发展理念要落到实处,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的指南。
探究活动 6:榜样的力量 视频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张正祥 30多年来他把心血都花在了滇池保护上。最多一周,他就会绕滇池一圈,检查滇池的污染情况。绕滇池一圈的长度是126千米,至今,张正祥已经绕滇池走了1000多圈。这12万多千米的行走都是为了阻止对滇池的污染和破坏,换来了滇池自然保护区内33 个大中型矿、采石场和所有来砂、取土点的封停。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张正祥为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保护环境的卫士,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典范。 (2)解振华:当之无愧的“气候部长”。哥本哈根当地时间2009年12月19日,当气候谈判最终达成共识,一直在谈判前线指挥的解振华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作为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的一针见血和广征博引,让谈判对手印象深刻。德国媒体指出,中国在这次气候大会上表现抢眼,让世界看到一个“自信的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会议结束后的记者会上也指出,这个世界正处于“过渡期”,在哥本哈根看到的是“自信的中国”。 杨勇:“为中国找水”。20多年来,靠着简陋的设备,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艰苦,杨勇在没有任何保障和后援的情况下,取得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地质新发现,为合理有效利用江河,进行水电开发和生态环保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次“为中国找水”,杨勇等人共走了143天,考察的路线贯穿四川、西藏、新疆、甘肃、山西5个西北大省,全程43 000千米。 思考问题: (1)张正祥因什么感动中国? (2)你还知道哪些环保人物?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环保故事。 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探究活动7:落实行动 材料一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视频《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教师总结:(1)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①学习、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知识和法律,增强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②落实环保、节约行动,从小事做起,如:低碳出行,多步行;绿色消费,不用或少用一次性产品;节约粮食,践行“光盘行动”等。③自觉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学生课下完成。 多媒体展示: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阅读材料,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1)请你描绘美丽中国的轮廓和图景是什么样子。 (2)绿色发展理念、低碳行动已经深人我们的生活,我们该如何行动? (3)起草一份环保倡议书,传播你的环保理念。
四、经典演练,能力提升 1.2018年5月18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就必须()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③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④放弃高科技和现代化,回到农耕文明社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文化与科技范式等的系统性革命。依据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我们在生活生产理念和方式上要转变。 读完材料,在生活生产理念和方式上,你会有哪些转变? 参考答案:1.A 2. ①建设生态文明,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④坚持绿色出行、环保出行,成为我们自觉的生活方式等。
小结 本框的主要内容 同在蓝天下,共建一个家。共筑生命家园,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道路,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听教师梳理并做好笔记,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课后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提供条件。
板 书 设 计
课后任务 请同学们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低碳生活的情况进行调查,写一篇小论文。
教学反思 本课时内容理论性很强,很多新名词、新措施理解难度大,教学设计尽量降低了难度,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中需要选取更多适合的案例,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把保护环境落实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案例分析、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在经济腾飞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生命共同体。在理论上了解和学习党和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知道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观点,在行动上引导学生将我们对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殷切追求化为守望与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