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组古老的照片 一段滴血的历史 比利时小镇伊普尔,在1915年被轰炸得几乎完全摧毁。伊普尔小镇,是一战历史的沉重见证。 毒气施放的场景 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1915年4月22日 伊普尔化学之战 “伊普尔之雾” 伊普尔(Ypres)是位于比利时西佛兰德省部的一座城市,是一个古老的城镇。这里是世界上第一次被使用化学武器的地方。1915年4月,德军用6000只啤酒桶装满氯气吞噬了数万名协约国士兵。毒气肆虐之下,5000人死亡,5000人被俘,英法损失惨重。战争无义,而使用惨无人道的化学武器更是无义。一战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共计7340余万人 ,死于战场的约16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的一场人类浩劫 伊普尔市郊的英军公墓,被誉为 “欧洲的万人坑” 没有无辜,也没有胜利 纲要下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反思战争,珍视和平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一 山雨欲来——战前的“失衡” 二 兵戈相向——战中的“失控” 三 秩序重建——战后的“失和” Part 1 欧洲疯了 山雨欲来——战前的“失衡” 1.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尖锐化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德国重工业19世纪90年代超过英国,20世纪初生产总值增速为英国2倍,英国从19世纪60年代占世界工业产量25%下降到1913年10%,德国1911年制定“特皮茨计划”,建立世界第二大海军,成为世界性强国。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项目 英 法 美 德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4 2 3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1 2 1870-1914年工业增速(倍速) 1.3 1.9 8.1 4.6 英法美德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项目 英 法 美 德 殖民地面积 (万平方千米) 3350 1060 30 290 殖民地位次 1 2 5 4 美德的跳跃式发展要求按照新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末的一次演说 一战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战前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 1898年美西战争 (美国为争夺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发动的对西班牙的战争,美国胜) 1899-1902年英布战争 (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两个共和国为争夺南非领土和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英军胜,把持世界上最大的兰德金矿,使得伦敦迅速成为全球金融业和黄金交易的中心。英布战争是是日不落帝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日本胜,俄国被迫让出辽东半岛,并承认日本对朝鲜的特权。) “小而辉煌的战争” “大英帝国力不从心的战争” “让俄国一夜白头的战争” 战争延续了2年7个月,英军消耗战费2.5亿镑,死亡21942人;布尔人死于战场3990人,死于集中营27927人。 亚洲岛国最终打败欧洲陆上强国,令世人刮目相看。这是俄国专制制度的可耻失败。 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和老牌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 当新的帝国越来越强大,他们不可避免地要与老牌帝国在分配殖民地的赌桌上重新洗牌。三场战争导致不同地区殖民利益的重新分配,成为一战的序幕。 ——CCTV世界历史三次早期帝国主义战争解说词 下图为英国漫画家拉温—希尔1912年10月创作的漫画《沸点》。该漫画意在表明( ) A.欧洲列强激烈争夺巴尔干 B.列强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C.世界大战的危机不可避免 D.巴尔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C 巴尔干地区是“欧洲的心脏”,它地处奥斯曼土耳其、奥匈帝国之间,多民族混居,长期处于奥匈帝国的控制,俄国、土耳其的争夺中。由于这里民族众多,分属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又交错居住,导致领土纠纷复杂,再加上大国的争夺,成了欧洲的“火药桶”。 2.欧洲的“火药桶”——帝国主义国家在巴尔干的争夺和巴尔干地区的民族主义 在波斯尼亚危机的诱发下,巴尔干各国决定联合自保并扩大版图。巴尔干各国决定联合自保并扩大版图。1912年组建“巴尔干同盟”,同年同盟四国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引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战败,被迫求和,几乎丧失了全部欧洲领土。巴尔干各民族获得解放。……但是,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分配战果时又发生分歧,1913年6月,奥斯曼帝国支持的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支持的保加利亚各为一方,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很快战败,被迫割地求和。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巴尔干曾先后落入奥斯曼和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在反对这两个帝国的斗争中,巴尔干的民族主义日益高涨。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独立。 20世纪初,塞尔维亚倡导“大塞尔维亚主义”,希望将塞尔维亚血统的各个民族统一起来。沙皇俄国在“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号下支持“大塞尔维亚主义”。奥斯曼帝国也试图“重返欧洲”。奥匈帝国对此极为恐惧和仇视,于1908年10月7日单方面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挑起了波斯尼亚危机。塞尔维亚政府闻讯立即进行战争动员,并得到沙俄的暗中支持。但是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态度强硬,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它无条件承认“吞并”,解除动员。塞尔维亚政府在俄国劝告下被迫屈服。 奥匈与俄的矛盾突显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掠夺战争 塞尔维亚获得俄国的暗中支持,通过战争成为巴尔干的一个强国 保加利亚虽然与德国交好,却以惨败告终,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1913年在伦敦召开的欧洲列强大使会议上决定建立一个独立的阿尔巴尼亚,这个新生的国家堵住了塞尔维亚的出海口。德国一直支持奥匈帝国和保加利亚,参谋总长小毛奇强调巴尔干是东线反俄和地中海反英的侧冀,应全力争夺。他一贯认为对俄作战是不可避免的,必须找一个打仗的借口,而这个借口便是通过进攻塞尔维亚,挑起一场把俄国也拖进去的欧洲战争。 ——摘编自金重远《巴尔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德、英德矛盾突显 德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英国 俄国 法国 领土争端与殖民地的争夺 巴尔干半岛问题 突尼斯问题 争夺世界和欧洲霸权 贸易摩擦 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879年德奥结盟。 1882年5月,德、奥、意结盟。 这个集团以德国为主,奥匈帝国是依附德国,意大利则是一个被拉拢而来随时待价而沽的动摇的盟友。 1891-1894年法俄结盟; 1904年英法结盟;1907年英俄结盟。 至此,欧洲大陆形成了两个对峙的军事集团。 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 20世纪初,德国明信片上印有“一枪干掉一个俄国佬”,“一刀捅死一个法国佬”,“一脚踩死一个英国佬”,“一拳打死一个日本佬”等口号。材料反映了( )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B.一战前的德国民族情绪激烈C.法德矛盾是欧洲的主要矛盾 D.长期对外战争削弱德国国力 B 4.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 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波斯尼亚青年学生)枪杀。 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的深仇大恨 一颗子弹,1600万条人命,如果普林西普泉下有知,是否有一丝悔恨? 皇储夫妇丧命,1600万人陪葬,如果他们泉下有知,是否觉得脸上荣光?还是心里寒颤? 刺杀成功后被当场逮捕的普林西普 萨拉热窝事件后帝国主义国家欣喜若狂 德皇威廉二世: “这是千载难逢 的机会。” 奥匈帝国帝国大臣赫托尔德叫嚣:“现在是到了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候了。” 法国总统普恩加莱:“看来是时候用武力解决同德国的争端了。” 英国的外交大臣格雷暗示德国的重心很快就要从西方转到俄国,公开唆使俄国积极发动战争。 1914.7.28奥匈帝国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 随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一战正式拉开帷幕 巴尔干地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但是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和其后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均未引发世界大战,直到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才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此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纯属偶然 B.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 C.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奥匈宣战的借口 D.普林西普刺杀的是奥匈的皇储 C Part 2 战争哭了 兵戈相向——战中的“失控” 西线 南线 东 线 德奥联军对战俄军 德国对战英法 奥军对战俄军和塞尔维亚军 1914.9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德国前参谋长施里芬曾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计划,其特征是进行速决战,6周内击败法国。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力争2—3个月结束战争。 1914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次年提出“二十一条” 1915意大利倒戈加入协约国作战;1915德奥在东线和南线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战争仍处于胶着状态,但主动权开始转向协约国。 1916.2-12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 飞机、毒气。)一战中时间最长的战役。 1916.6-11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首现坦克)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1917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1918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11德国投降,战争结束。 毒气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化学武器首次用于实战 坦克首次投入战场 飞机首次登上战争舞台 火焰喷射器首次出现在战场 …… 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 一战墓地 一战华工在法国 1917年,中国“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意图在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中国的这一要求最终在华盛顿会议上实现了。 无数欧洲人抱着为国而战的正义信念投入战争,遭遇的却是无谓牺牲、互放毒气等赤裸裸的屠杀,有人说:这是帝国主义战争,灭绝人性的战争!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思考点 从定义上看 帝国主义战争是指帝国主义国家间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 从起因上看 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从进程来看 帝国主义各国为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而进行了长期且残酷的争夺,显示出一战的侵略性质。 “起初,在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家和帝国之争引发了敌对行动。除了如何瓜分权力和领土之外,欧洲列强之间没有取得任何一致。”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质是( ) A.意识形态的差异 B.权力领土的争夺 C.帝国主义的战争 D.综合国力的较量 从结果来看 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瓜分和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C Part 3 矛盾深了 秩序重建——战后的“失和” 三巨头操纵和会 桥上的豁缝 1.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和约》 《九国公约》 (1)惩罚德国及其盟国。 德国重划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法国,瓜分德国全部殖民地,德国需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2)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3)限制德国和其他战败国的军备。(4)成立国际联盟。 (1)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2)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3)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1919巴黎和会 1922华盛顿会议 战胜国列强重新瓜分欧洲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在宰割中国、抑制英国的基础上确立了美国主导的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任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③无视弱小民族利益;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怎样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特征? 问题探究 2.世界性国际组织的建立——国际联盟(1920) 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 原则:全体一致 实质:英法维护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局限: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 (一)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成为文明之神圣任务,此项任务之履行应载入本盟约。 (二)实行此项原则之最妥善方法莫如以此种人民之保佐委诸资源上、经验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担此项责任而亦乐于接受之各先进国,该国即以受任统治之资格为联盟施行此项保佐。 (三)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之情形而区别之。 ——王铁崖、田如萱编《国际法资料选编》 你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 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是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国际联盟把委任权授给了英国、英国的自治领、法国、日本和比利时,这些国家因而实际上获得了新的殖民地。 委任统治制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慑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声势,对殖民体系的一种改造,它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宰割战败国 战胜国与战败 国的矛盾 分赃不均 战胜国之间的 矛盾 奴役弱小民族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敌视社会主义 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 英、法、美、意、日如一只五头怪兽,它贪婪地将德国踩在地下并将内脏吞食殆尽。 法国的联军统帅福煦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战后英法力不从心,德国心怀怨恨,美国日益崛起,日本野心勃勃,苏联积聚实力,停战不过是二十年的休战,新兴大国还要继续挑战守成大国,革命和局部战争在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酝酿着更大的世界战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矛盾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 2 3 对欧洲 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 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对国际格局 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开始从伦敦向纽约转移;1914-1918英国海外投资下降50%,1913-1920欧洲制造业下降23%。 战争没有无辜,也没有胜利,革命是战争的唯一胜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