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红林映长沙 少年恰风流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沁园春 长沙》是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一首词作,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指向“青春的价值”。学习时,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方法,要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过《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卜算子·咏梅》《采桑子·重阳》《沁园春·雪》等毛泽东的诗作,对其作为诗人的胸襟和气度有所了解,对毛泽东本人经历比较了解。初中有初步接触“意象”这一概念,但“意象”的概念把握不够。
(三)学习目标
1.因声求气,反复诵读,涵咏诗歌,学习语言表现力。
2.含英咀华,举象造境,缘景明情,提升形象思维能力。
3.知人论世,理解伟人,感悟抱负,点燃澎湃青春激情。
(四)学习情境--学科情境
古来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远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显示出英雄气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叹时运不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辽阔,人生之苦短。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成就了百篇光辉的诗章。今天,让我们朗读毛泽东名篇《沁园春·长沙》,在心悟口诵中回望过去,缅怀伟人,展望未来。
具体学习任务及活动:
任务一 因声求气,批文入长沙
活动1 个性朗读,整体感知,听“心之所鸣”
活动2 炼字赏词,知人论世,明“身之所容”
任务二 含英咀华,秋意染长沙
活动3 品味意象,体悟诗境,赏“目之所瞩”
活动4 互文升华,沐浴豪情,从“意之所游”
任务一 因声求气 披文入长沙
活动1 个性朗读,整体感知,听“心之所鸣”:学生在个性朗读和互评的基础上(生1读,生2读,生3评价),把握诗歌情感主调,划分诗歌层次,通过寻找关键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诵读指导]上片“看”、下片“恰”都是“领字”,上阙一个“看”字,总领湘江秋景,下阙一个“忆”字,总领峥嵘岁月。 两字适当延音, 领字后要稍停顿, 突出引领作用。“看”字所领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 充满兴奋喜悦, “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教师引导]请学生讨论交流, 全诗一共描写了几幅画面 给每幅图画起个名字。
[明确]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活动2 设错激趣,炼字赏词,明“身之所容”:教师声情并茂背诵全诗,故意背错几处,背诵错处与原文对照如下(独立寒秋——站立寒秋;湘江北去——湘江北流;鹰击长空——鹰飞长空;鱼翔浅底——鱼游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霜天多自由;携来百侣曾游——随同百侣曾游;到中流击水——到中流戏水)学生指出教师错误,教师运用曲问法,引导学生关注此词的选词炼句之妙。
[教师引导]“立”和“站”,“去”和“流”,“击”和“飞”等等这些词意思相近,为什么不可替换呢?(如果不使用曲问法,或曰:古人写诗词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全诗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
[明确]
1.“独立”和“站立”:独立表明一个人面对空旷的大地,面对湘江,在秋风中伫立,颇有心绪起伏,神思翻腾的意蕴,营造出孤寂之感。状写了一个沉着镇定、坦荡从容,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青年形象,显现了当时险恶的环境,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寒秋既点明季节,又渲染苍凉严肃的气氛,奠定了全诗沉雄的基调。
[举例]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和毛的相同与不同:(1)相同:柳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毛1925年再度入湘,组织农民起义运动,遭到湖南军阀赵恒惕等人的追捕,同样身逆境。(2)柳是洁身自好;毛是激流勇进。
[知人论世 背景补充1]
1.写《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毛泽东32岁,这一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式,便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2.“在仅仅的几个月内,我们组织了二十几个以上的农民协会,同时引起了地主的怨毒,要求将我逮捕。赵省长派兵来抓我。”——《毛泽东自传》埃德加·斯诺
2.“去”和“流”: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去字有力度,表现了一种崇高与壮美,表现了革命家的豪情与气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长相思》白居易。
3.“击”和“飞”:击展现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4.“翔”和“游”:鱼没有翅膀,怎么能飞呢?《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竞”和“多”:竞有主动争取的意味,体现了事物的动态美。竞:的本义是“争逐”,甲骨文像两个头部加“辛”的俘虏或奴隶并列在一起,造字本义:战争的胜利者或主人,强迫战俘或奴隶比武,以此取乐。
6.“携来”和“随同”:携来是以我为主,有主人公意识和领袖气质。
[知人论世 背景补充2]
1914年-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院读书时,经常和同学们攀登岳麓山,到橘子洲头游览,畅游湘江,一起研究学问,讨论国家大事,寻求革命真理。毛泽东曾经在长沙组织起湖南学生联合会和新民学会,开办工人夜校,创办《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篇篇抨击黑暗现实,鼓舞民众奋起战斗的激越文章。
7.“击”和“戏”:一说: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中流。另一说:在河流最湍急的地方划船,击:敲打。 楫(jí):浆。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亦作“击楫中流”、“中流击水”。中流击水的象征义。张砥中说:“凡词前后两结最为紧要,前结如奔马收疆,须勒得住,尚存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势;后结如众流归海,须收得尽,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
[引用资源]
柳宗元《江雪》
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
[活动小结]
1.毛泽东笔下的秋天的特点: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2.词的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景物描写:景物摄取上,采用多方关照、广角摄景的手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秋光。远近上下,流览无遗,爱秋之心,何等热烈。景物着色上,红枫碧水,交相辉映。景物状态上,取动不取静。一切景物都处于动态之中。
[板书设计]
任务二 含英咀华,秋意染长沙
活动3 品味意象,体悟诗境,赏“目之所瞩”: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思考本词写秋景辽阔宏大的原因,在作品情感与景物特点的关系中明晰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并总结本首词的意象特点和意境特征。【学习重点】
[教师引导]“怨女伤春,壮士悲秋”,秋天是草木变衰的季节,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景写得萧瑟悲凉,凄清冷淡,为何毛泽东笔下的秋天一反常态,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
古人写秋:“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毛泽东写秋:“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明确]
1. 精心挑选,意象纷呈:毛所选景物,大都体积巨大,有力量感。
举例1:《沁园春·长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喜用“冰、雪、长城、大河”等景物。这些景物体积巨大,“冰”用“千里”形容,“雪”以“万里”形容,长城、大河,本身就是宏伟壮观的,用宏大的景物抒发豪情壮志。【正面】
举例2:徐志摩《再别康桥》,选用“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康桥的柔波”等景物,小巧精致,柔情似水,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两个在河边的诗人:在河边,毛泽东是独立寒秋,因为他是叱咤风云的伟人。在河边,徐志摩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因为他是崇尚自由的诗人。【反面】
明晰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意象: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象是指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含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意象群:按一定美学原则把若干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密集而精致的意象群,使它们产生隐喻、对比、反衬、递进、象征等艺术效果。
意境:意境就是抒情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相交融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韵味无穷。
2.文如其人,伟人性格:一首诗的格局和气度与诗人的气度、胸襟、性格有关,毛泽东不仅仅是一介书生,是一个有志青年,更是一个革命者,他是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纸之志。他有着分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他不同于多愁善感的纤弱伟人,见落花而落泪,见流水而感叹,所以他的词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目的:过渡到下片赏析】
[活动小结]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词中的景物是作者主管能动化了的景物,他们融注了作者的感彩和思想意识,给读者传达出了词人那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请同学们齐读上阙,把这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读出来。
活动4:互文升华,沐浴豪情,从“意之所游”:结合写作背景,总结概括“同学少年”这一中心意象的特点,在毛泽东40手诗作中寻找依据,完整下列表格。
[教师引导]在词的过片,面对苍茫大地,毛泽东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那么作者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作为未来江山主人的同学少年应该具备哪些特质?你还能从作者的其它作品中找到依据吗请结合下片具体内容和学习资料1《毛泽东诗词40首》,完成如下表格:
下片中心意象 特点 课文依据 其它诗作依据(填写题目或相关诗句)
同学少年 领袖气质(有虎气)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咏蛙》“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有文气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有立场 粪土当年万户侯 《西江月·秋收起义》“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有体格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资料补充]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
“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也不要怕。”——毛泽东《<湘江评论>创刊宣言》
[引用资源]
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选》
[板书设计]
意象:表意之象,即蕴含着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课程总结]
明代李日华认为画有三次第,即“身之所容”“目之所瞩”与“意之所游”。词人从“身之所容”(独立湘江)写到“目之所瞩”(万类霜天竞自由),再到“意之所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生动细致描写了景物之壮丽,人物之英俊,展现了事迹之卓越,情感之豪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世纪伟人的临秋情怀。
[作业布置]
完成学习任务单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