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一章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教学方法:
情景式教学:
依据“情景与问题—讲解知识—解决问题”的情景问题式教学逻辑,构建“引入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讲解模式。
2.讲授法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根据相关资料,探究分析不同环境问题的本质,综合分析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环境问题示意图,了解不同环境问题的特点、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认识本地实际环境问题的特点等,并能利用相关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4.【人地协调观】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培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环境问题概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教学难点分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创设情境 【教师引入】 距南美大陆3700千米的复活节岛,是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面积只有165平方千来,2012年,岛上居民5761人。复活节岛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大多以凝灰岩(一种火山碎屑岩)雕刻而成。这些石像造型奇特,雕刻工艺精湛,是岛上最具特色的风景。 近年来,科学家通过考古研完,为我们勾画出复活节岛兴衰的圈景。公元4世纪,岛上开始有人居住。公元8世纪,岛上人口过度增长,导致食物不足,资源紧缺,人们太量砍伐粽榈树,建造独木舟下海捕鱼。各部落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冲突频发。公元12世纪,岛上人口达到顶峰。各部落推行首慎崇拜,建造了大量石像,砍伐树木用来运输石像,也作为薪柴。15世纪末,岛上森林损失殆尽,居民垦荒种植谷物,但仍难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原本较发达的文明开始衰落。公元17世纪,岛上人口衰减至顶峰时的1/5,而且部落争战连续不断。20世纪初,岛上的生存条件已经非常恶劣,土著居民所剩不多。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1在世界地围上找出复活节岛,推测该岛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2.想一想,岛上居民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 3.在该岛文明兴衰的过程中,其环境是如何变化的议一议,应该怎样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问的关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 创设意境,联系生活, 引起学生兴趣并积极思考。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 1.首先我们先来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环境问题分类(按成因) ①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问题。 ②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包括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探究活动一】 【探究活动二】 学生做笔记。 了解环境问题的基本特点及分类。
承转过渡 【教师点评学生答案并完成过渡】 要想准确回答这几个问题,必须先学习今天的相关内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 1.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水污染问题,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并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降低水的利用价值,造成水污染。(借助思维模型解析问题) 2.水污染源分类: ①按照人类活动方式分类: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②按照污染物空间分布状态: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 【探究活动三】 3.请大家思考水污染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教师点评学生答案并总结】借助思维模型分析 4.请大家进一步思考,水污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教师点评学生答案并总结】 ①预防——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减少到最小量。 ②治理——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确保污水在排水自然水体前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③管理——管理是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以管促治。包括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以及水体卫生特征的监测和管理。 学生做笔记。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水污染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承转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况,接下来我们深入分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们先学习环境污染问题。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 1.大气污染形成分析: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大量粉尘和废气进入大气层,这些污染物的浓度若超过一定标准并持续一段时间,就会造成大气污染。 2.大气污染物来源:化石燃料燃烧、汽车尾气排放等。请大家结合实际找出常见大气污染物并分析其具体来源 【教师点评学生答案并总结】 【探究活动四】 学生做笔记。 明确大气污染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承转过渡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大气污染问题。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 1.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大量固体废物因难以利用而被抛弃。这些废弃物因为处置不当,有害成分通过水、空气、土壤等途径污染环境,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其污染物主要来源:建筑垃圾、工矿企业废渣和生活垃圾等。(借助模型分析) 2.环境污染问题防治措施: ①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导向,节约使用各类自然资源。 ②工业企业布局适度集中,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 ③加强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借助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把环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探究活动五】 学生做笔记。 明确固体废弃物污染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承转过渡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
新课讲解 1.我们先来学习土地退化问题,土地退化是指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土地生产力哀减,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沼泽化等。(借助示意图分析) 【核心问题探究】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原因: ①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地起起伏大; ②降水: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 ③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④土质:第四纪沉积物,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崩解 ⑤人为活动的影响。 措施:种植防风林、保护性犁地、修建梯田、轮作、带状耕种和沿等高线犁地等。 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破坏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环境,进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 【探究活动六】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做笔记。 明确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解决问题 1、在世界地围上找出复活节岛,推测该岛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亚热带气候;土壤以砂砾、岩石为主;动植物较为匮乏,植被以灌木、草丛为主。 2、想一想,岛上居民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 海洋资源、风力资源等。 3、在该岛文明兴衰的过程中,其环境是如何变化的议一议,应该怎样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问的关系 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必须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