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学案 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学案 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课标要求】
1.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3.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问题导学】
1.文化的民族性的地位、作用、核心和体现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和措施
3.文化交流的意义、原则和要求
4.文化交融的原因和意义
5.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措施
【体系构建】
【必备知识】
1.文化具有民族性
地位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形成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作用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核心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表现 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2.文化具有多样性
地位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形成原因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意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文化是民族的),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世界的)②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如何对待 ①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原因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
意义 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③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要求 ①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②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4.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原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意义 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②对民族文化: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③对世界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要求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5.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错误观点 ①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会导致中华文化停滞不前②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会丧失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正确态度 ①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6.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
原因 ①重要性: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②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要求原则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难点突破】
1.文化多样性(民族性)、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文化发展的关系
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相互尊重 尊重文化多样性,在坚持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加强交流 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反对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促进融合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包容开放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的有益文化成果
立足国情 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促进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坚守立场 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反对错误 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当堂达标】
1.(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只有自信才会用 逻辑讲述真实的故事;而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只有共情才能以情感传递共同价值。这一观点强调,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力应该( )
A.立足中国国情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B.在交流交融中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
C.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D.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2.(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大象跑、蘑菇跑、小怪兽跑……这些有趣的名字其实是热门跑步线路。在天坛公园,跑步者沿着特定线路,奔跑于古建筑之间,应用程序轨迹图上就会逐渐出现一只吉祥的“大象”,引来众多跑步者“打卡”。这一现象说明( )

①体育运动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增加文化意蕴
②不同文化资源的融通可以丰富精神文化供给
③经济对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具有支配作用
④体育运动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1993年至2023年1月,中国累计派出援助圭亚那医疗队18期263人次,在当地乔治敦公立医院、林登地区医院等开展医疗援助。为了帮助更多圭亚那民众,医疗队多次组织对偏远地区或弱势群体的义诊活动,向孤儿院捐赠物资、赠送玩具和文具,为福利院儿童进行全面健康体检。开展对圭亚那的医疗援助( )
①增进了中圭两国的文化交流
②有助于改善圭亚那民生状况
③强化了中圭两国的同盟关系
④创新了南南国家的合作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2·海南·高考真题)海南某黎族乡村小学在落实“双减”政策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邀请黎锦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课堂,讲述历史文化,传授技艺,积极推进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此举旨在( )
①培养黎族非遗传承人
②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③提高学生的黎锦技艺水平
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为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国天津的形象,传播天津声音,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打造的中英双语宣传片《品味天津》已全网上线,其文案就像天津写给世界的一封情书,流动着盎然诗意,娓娓道来,与海内外的观众分享天津的瑰丽山河、历史流转与时代脉搏。《品味天津》( )
A.推动文化交融,实现文化趋同 B.通过讲好天津故事,促进文化交流
C.通过展示天津形象,引领世界文化风尚 D.把经济效益放首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6.(2022·江苏·高考真题)2021年11月,“中华风韵”交响音乐会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奏响,女高音歌唱家凯莉和弗莱克表演了根据中国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咏鹅·咏雪》,小提琴演奏家胡盛华与纽约城市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合作表演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众多的曲目为观众带来充满东方魅力的音乐盛宴。材料说明( )
A.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B.民族平等是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
C.文化创新必须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D.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7.(2023·浙江·高考真题)1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开创了橄榄梯田耕作系统;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将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与沙漠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绿洲农业系统……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 )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④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3·浙江·高考真题)20世纪上半叶,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曾赴日、美、苏演出,引起轰动。京剧表演艺术由此得到这些国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对这些国家的戏剧及其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知(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交流互鉴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4·广西南宁·校联考一模)中华文明对待外来文明从来不是以邻为壑而是以邻为友,不是对立对抗而是交流互鉴。从先秦时期青铜器上的异域元素,到汉唐时期在丝绸之路沿线流行的胡乐胡舞,再到宋元时期跨海而来的番客番舶,这些外来文化不断融入中华文明之中,成为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并赓续至今的重要源泉。材料表明( )
①要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②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③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内在特质
④要尊重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2·新疆乌鲁木齐·统考二模)开幕式迎客相见,闭幕式折柳寄情;开幕式虎虎生威,闭幕式连年有余;开幕式朵朵雪花,闭幕式盏盏灯笼;开幕式邀四海共赏天上月,闭幕式天下一家一起向未来……冬奥会的难忘瞬间处处透着绝妙的巧思,充分展示了“中国式浪漫”。北京冬奥会( )
①通过不同艺术形式赋予传统文化不同的本质内涵
②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承袭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③体现出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和合共生,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
④向世界展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传递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4·湖南永州·统考一模)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以“沟通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主题,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融合、思想融汇、感情融通,为丝路文化交融搭建相通之桥,合力奏响美美与共的华彩乐章。由此可知( )
①在推动文化发展中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②面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要以我为主
③认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以美美与共
④丝路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23·四川南充·模拟预测)成都大运会火炬“蓉火”取成都的简称“蓉”,同时寓有“融合”“包容”之意。“蓉火”运用多彩渐变的大运会主视觉色块,将朱红、明黄、翠绿、湖蓝四个渐变色整合起来,呈现成都热情、活力、时尚的多彩生活与大学生的斑斓青春。“蓉火”的设计( )
①既坚持国际创作导向,又展现国家审美风范
②体现了世界各国文化可以在交融中实现统一
③既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又承载时尚文化内涵
④表达了中国同世界文明和谐包容的美好愿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3·广东·模拟预测)由山东青州红丝砚、泰山玉章、山东齐笔、山东青州笺及山东滨州海瓷印泥盒组成的新文房四宝,让中外宾客爱不释手。借助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策划“中华手造·山东手造”精品展,山东好品集中亮相,“圈粉”无数。这对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启示是( )
①要注重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②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
③要主动承担起学习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责任
④要善于搭建为优秀文化对外传播提供支撑的平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2023·浙江杭州·学军中学校考模拟预测)2022年11月22日,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从此,望仙桥东的德寿宫与凤凰山麓的南宋皇城,一北一南,共同构成临安城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文化标识。未来,杭州将进一步加强宋韵文化产品开发和品牌塑造,助力影视文创、现代演艺等产业做大做强,把宋韵文化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②经济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③文化遗址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④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23·四川成都·校考模拟预测)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材料说明( )
①传播方式的变革是演出艺术火爆的根本原因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④数字媒体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6.(2023·吉林通化·梅河口市第五中学校考模拟预测)2022年11月,第二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在中东国家卡塔尔举行。“中国制造”在卡塔尔世界杯的一系列领域闪耀光彩,大到比赛场,小到纪念品,从水电保障,到交通通讯,“中国制造”服务于卡塔尔世界杯的诸多方面,为卡塔尔世界杯贡献“中国力量”。国潮之风开始从国内“吹”向国外。这说明( )
①增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②有利于增进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③赋予了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④体现了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北京冬奥会奏响了团结、友谊、进步的乐章,在“一起向未来”的愿景中,中国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架起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开幕式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团入场,背景音乐中19首世界名曲响彻“鸟巢”、震撼人心,在属于全人类的奥运殿堂奏响属于全人类的经典之声。赛场里,冰壶项目混双循环赛赛后,中美队员互赠礼物,交换文化交流信物,见证着运动员在赛场结下的深情厚谊。赛场外,中医药文化展示空间成为热门“打卡地”,打一套太极拳可抽取盲盒礼物的活动令外国友人充满兴趣。从中医到皮影,从剪纸到景泰蓝,中华文化闪耀冬奥舞台,中国也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兼容并蓄,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讲述着与世界的“美美与共”。
结合材料,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分析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启示。
18.(2023·福建龙岩·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宁夏、甘肃、河南、贵州、广东等省区纷纷举办乡村篮球赛事,“村BA”已成为一类全民参与率较高的体育运动赛事。据此,有网友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网友沧海一笑:要充分挖掘“村BA”等文体活动对乡村振兴的经济价值,让乡村文化活起来、动起来、热起来、有效带动举办地文化、文创、旅游、经济等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网友人间烟火:乡村烟土气中蕴含着最本真上午文明基因和精神品格。”村BA”的成功启示我们,乡村文化建设应找准自身的特色和发展方向。只有保持本乡本土的“村味儿”“村BA”才能掀起响彻群山的助威声浪,才能实现破全走红。
网友求索无涯:“村BA”的火爆出圈,引得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它让我们领略到了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节日纷繁众多,看到了新时代下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感受了乡村群众在赛场上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筑牢了乡村文化自信的底色。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任选一个网友的观点,写一篇网评,谈谈你的看法。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字数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D
【详解】AC:该选项只反映了文化的民族性,概括不完整,AC不符合题意。
B:该选项只反映了文化的世界性,概括不完整,B不符合题意。
D:自信应该成为国际传播的底色说明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共情是国际传播的基调说明要坚持文化的世界性,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A
【详解】①②:在天坛公园,跑步者沿着特定线路,奔跑于古建筑之间,应用程序轨迹图上就会逐渐出现一只吉祥的“大象”,引来众多跑步者“打卡”,可看出体育运动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增加文化意蕴,也说明不同文化资源的融通可以丰富精神文化供给,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并没有强调经济对文化的作用,③排除。
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商业活动、教育、人口迁徙等,体育运动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
3.A
【详解】①②:中国派出医疗队开展医疗援助,组织义诊活动,捐赠物资、赠送玩具和文具以及健康体检等,有利于增进中圭两国的文化交流,改善圭亚那民生状况,①②正确。
③: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中圭两国不属于同盟关系,③排除。
④:中国与圭亚那同属发展中国家,属于南南合作,但材料表明并没有创新合作形式,④排除。
故本题选A。
4.D
【详解】②④:某黎族乡村小学在落实“双减”政策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邀请黎锦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课堂,讲述历史文化,传授技艺,积极推进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此举旨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②④符合题意。
①③:邀请黎锦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课堂,讲述历史文化,传授技艺,积极推进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教育,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促进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培养黎族非遗传承人和提高学生的黎锦技艺水平,①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5.B
【详解】A:“实现文化趋同”说法不当,A说法错误。
B:为向世界更好展示中国天津的形象,传播天津声音,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打造的中英双语宣传片《品味天津》已全网上线,由此可见《品味天津》通过讲好天津故事,促进文化交流,B正确。
C:《品味天津》通过展示天津形象,促进文化交流,而不是引领世界文化风尚,C不符合题意。
D: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6.A
【详解】A:外国歌唱家表演根据中国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咏鹅·脉雪》,小提琴演奏家胡盛华与纽约城市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合作表演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说明文化是世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A正确。
B:平等是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前提,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B错误。
C: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有助于促进文化创新发展,但文化创新并不是必须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该选项中“必须”表述绝对,C排除。
D:材料未体现大众传媒,没体现大众传媒对文化发展的作用,D排除。
故本题选A。
7.D
【详解】③④: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③④符合题意。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①错误。
②:材料表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不强调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②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8.A
【详解】①②:京剧表演艺术由此得到这些国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对这些国家的戏剧及其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知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①②正确。
③:材料强调中国的京剧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没有涉及文化交流互鉴时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错误。
④:中国传统文化有两面性,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这个观点的表述本身正确,但材料没有涉及,④错误。
故本题选A。
9.D
【详解】①:要认同本民族文化而非认同其他民族文化,①错误。
②:应该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材料主要是强调对待外来文化,②错误。
③④: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外来文化不断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形成许多优秀文明成果,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内在特质,我们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实现发展,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0.D
【详解】①:形式可以表现内容。通过不同艺术形式能够展现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而不是赋予传统文化不同的本质内涵,①错误。
②: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而不是承袭,同时,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错误。
③④: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展现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和合共生,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充分展示了“中国式浪漫”,向世界展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传递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1.B
【详解】①④:国际文化博览会以“沟通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主题,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融合、思想融汇、感情融通,体现了在推动文化发展中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丝路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①④正确。
②:材料主要体现了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合力奏响美美与共的华彩乐章,没有体现面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要以我为主,②排除。
③: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认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的说法错误,③排除。
故本题选B。
12.D
【详解】①: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①错误。
②:文化具有多样性,“世界各国文化可以在交融中实现统一”说法错误,②排除。
③:“蓉火”运用多彩渐变的大运会主视觉色块,将朱红、明黄、翠绿、湖蓝四个渐变色整合起来,呈现成都热情、活力、时尚的多彩生活与大学生的斑斓青春,这表明“蓉火”的设计既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又承载时尚文化内涵,③正确。
④:成都大运会火炬“蓉火”取成都的简称“蓉”,同时寓有“融合”“包容”之意,表达了中国同世界文明和谐包容的美好愿景,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3.B
【详解】①:新文房四宝具有山东特色,让中外宾客爱不释手,体现了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重要性,①符合题意。
②:“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中“赋予”一词,说法不科学,②不符合题意。
③:材料体现的是对外文化传播,不是借鉴外来文化,③不符合题意。
④:从材料中“借助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精品展”“‘圈粉’无数”可以看出搭建平台的重要性,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4.D
【详解】①: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城市竞争力,①错误。
②: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错误。
③:望仙桥东的德寿宫与凤凰山麓的南宋皇城,一北一南,共同构成临安城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文化标识,这表明文化遗址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③正确。
④:未来,杭州将进一步加强宋韵文化产品开发和品牌塑造,助力影视文创、现代演艺等产业做大做强,把宋韵文化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这表明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5.B
【详解】②③: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说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③符合题意。
①:传播方式的变革是有利于文化发展,但不是演出艺术火爆的根本原因,①说法错误。
④: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不是数字媒体,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6.C
【详解】①④:卡塔尔世界杯上的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大多都是中国制造,国潮之风开始从国内“吹”向国外,这表明国潮产品出海有利于增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体现了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①④符合题意。
②:认同的应该是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②说法错误。
③: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呈现方式的创新,没有涉及内涵的变化,也就不涉及“赋予了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7.①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待国际文化,我们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加强交流、学习和借鉴,推动我国文化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③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积极借鉴外国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推动我国文化的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发展。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对待外来文化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有益经验。⑤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借鉴外来文化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决不能简单照搬照抄。
【分析】背景素材:北京冬奥会奏响团结、友谊、进步的乐章考
点考查:“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分析材料对我国化解能源危机的启示,知识角度限定为“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可用的知识要点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文化交流的原则、文化交流构成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要求。解答时,获取材料信息,结合知识要点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北京冬奥会奏响团结、友谊、进步的乐章→可联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及正确态度、文化交流的原则。
关键词②:北京冬奥会架起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可联系文化交流构成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③:在属于全人类的奥运殿堂奏响属于全人类的经典之声→可联系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④: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可联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关键词⑤:中国也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兼容并蓄,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讲述着与世界的“美美与共”→可联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要求: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要求与材料信息、课本知识的结合。
18.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可以联系文化的功能(对经济、人民、国家、民族)、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特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强国建设等知识作答,若从其他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分析】背景素材:“村BA”已成为一类全民参与率较高的体育运动赛事
考点考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充分挖掘“村BA”等文体活动对乡村振兴的经济价值,让乡村文化活起来、动起来、热起来→可联系文化的功能、文化与经济;
关键词②:土烟火气中蕴含着最本真的文明基因和精神品格→可联系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关键词③:它让我们领略了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节日纷繁众多;看到了新时代下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感受了乡村群众在赛场上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筑牢了乡村文化自信的底色→可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强国建设;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