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阅读与欣赏六《南州六月荔枝丹》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阅读与欣赏六《南州六月荔枝丹》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南州六月荔枝丹》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缯(zēnɡ) 醴酪(lǐ) 渣滓(zi) 龟裂(jūn)
B.粗糙(zào) 薄荷(bò) 逼真(bī) 绚丽(xuàn)
C果壳(ké) 果梗(ɡěnɡ) 浸渍(zì) 口腹之好(hào)
D.日啖(dàn) 贮藏(chǔ) 适宜(yí) 荔枝核(hé)
【答案】C(A项中“滓”应读zǐ;B项中“糙”应读cāo;D项中“贮”应读zh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罪孽 殉私 膜如紫绡 不了了之
B.外壳 瓤肉 莹白如冰雪 广证博引
C.浆液 荷瓣 卢橘杨梅 幅员广阔
D.禁御 迁怒 密移造化 因地治宜
【答案】C(A、徇私,B、广征博引,D、因地制宜)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 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B.醴酪(甜酒) 日啖(品尝)
C.密移造化出深山(自然、天然 ) 绛囊(深红色)
D.山顶千门次第开(第二次) 浑圆(全、满)
【答案】C (A项“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程,B项“酪”:用乳汁制的半凝固状食品,D项“次第”:依次。)
4.下列有关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南州六月荔枝丹”出自明朝陈辉《荔枝》一诗。
B.本文与同平实说明文不同,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趣味,属于文学小品。
C.“通常”“大多数”“有的”“少数”等限制语的运用,增强了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诗文、故事和史料方面。
【答案】B(文学小品有误,应属科学小品。)
5.下列句子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B.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C.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D.这就是他们的全部语言:“有道明君!伟大的主上啊!”
【答案】B(句末的句号在引号内。)
6. 下列选项中对句子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列数字
B. 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引用
C. 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打比方
D. 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 ——举例子
【答案】B(打比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7. 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表达正确的是( )
A. 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
B. 说明荔枝要现摘现吃。
C. 说明白居易吃了很多荔枝,对荔枝很了解
D. 说明白居易知识渊博。
【答案】A
8. 本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①打比方 ②引用 ③举例子 ④列数字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9. 文中使用杜牧诗句的主要作用有( )
A. 嘲讽唐明皇为宠幸杨贵妃而不顾人民死活。
B. 证明古代皇家贵族生活挥霍无度的历史事实。
C. 说明杜牧关注百姓生活。
D. 从面进一步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嘲讽了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
【答案】D
10. 文中加粗的两个“这”,指代的对象相同吗 指代的是什么
【答案】相同;都是“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这”为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前面。)
(二)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作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10多克到20多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60克。
所谓“如紫绡”膜,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11. 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例说明 引用说明 B. 比喻说明 引用说明
C. 举例说明 比喻说明 D. 比喻说明 下定义说明
【答案】C
12. 与“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两千朵”的说明方法相同的是( )
A.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B.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C. 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
D.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答案】B(同时列数字)
13. 选段从哪方面说明荔枝?按什么顺序说明?恰当的一项是( )
A. 生态,从总体到局部。 B. 生产,从外到内。
C. 生态,从外到内。 D. 生产,从总体到局部。
【答案】C
14. 对荔枝肉是假种皮的辩说,反映了什么问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观察细致,能发现事物的微殊。
B. 作者具有辩证法思想,看到事物的变化。
C. 本文有严格的科学性,能纠正前人谬误。
D. 白居易对荔枝果肉的认识完全正确。
【答案】C
15. “果形”一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说明内容的?
【答案】 一般到特殊的说明顺序。《南州六月荔枝丹》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缯(zēnɡ) 醴酪(lǐ) 渣滓(zi) 龟裂(jūn)
B.粗糙(zào) 薄荷(bò) 逼真(bī) 绚丽(xuàn)
C果壳(ké) 果梗(ɡěnɡ) 浸渍(zì) 口腹之好(hào)
D.日啖(dàn) 贮藏(chǔ) 适宜(yí) 荔枝核(h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罪孽 殉私 膜如紫绡 不了了之
B.外壳 瓤肉 莹白如冰雪 广证博引
C.浆液 荷瓣 卢橘杨梅 幅员广阔
D.禁御 迁怒 密移造化 因地治宜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 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B.醴酪(甜酒) 日啖(品尝)
C.密移造化出深山(自然、天然 ) 绛囊(深红色)
D.山顶千门次第开(第二次) 浑圆(全、满)
4.下列有关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南州六月荔枝丹”出自明朝陈辉《荔枝》一诗。
B.本文与同平实说明文不同,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趣味,属于文学小品。
C.“通常”“大多数”“有的”“少数”等限制语的运用,增强了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诗文、故事和史料方面。
5.下列句子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B.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C.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D.这就是他们的全部语言:“有道明君!伟大的主上啊!”
6. 下列选项中对句子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列数字
B. 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引用
C. 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打比方
D. 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 ——举例子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7. 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表达正确的是( )
A. 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
B. 说明荔枝要现摘现吃。
C. 说明白居易吃了很多荔枝,对荔枝很了解
D. 说明白居易知识渊博。
8. 本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①打比方 ②引用 ③举例子 ④列数字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9. 文中使用杜牧诗句的主要作用有( )
A. 嘲讽唐明皇为宠幸杨贵妃而不顾人民死活。
B. 证明古代皇家贵族生活挥霍无度的历史事实。
C. 说明杜牧关注百姓生活。
D. 从面进一步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嘲讽了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
10. 文中加粗的两个“这”,指代的对象相同吗 指代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作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10多克到20多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60克。
所谓“如紫绡”膜,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11. 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例说明 引用说明 B. 比喻说明 引用说明
C. 举例说明 比喻说明 D. 比喻说明 下定义说明
12. 与“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两千朵”的说明方法相同的是( )
A.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
B.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C. 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
D.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13. 选段从哪方面说明荔枝?按什么顺序说明?恰当的一项是( )
A. 生态,从总体到局部。 B. 生产,从外到内。
C. 生态,从外到内。 D. 生产,从总体到局部。
14. 对荔枝肉是假种皮的辩说,反映了什么问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观察细致,能发现事物的微殊。
B. 作者具有辩证法思想,看到事物的变化。
C. 本文有严格的科学性,能纠正前人谬误。
D. 白居易对荔枝果肉的认识完全正确。
15. “果形”一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说明内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