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区域文化的多元性文化间不同途径的交流性文化的传承性“观其天文,以察时变;观其人文,以化成天下”▲ —— 《周易》(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英]泰勒《原始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标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概念解读一、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古代传统文化近代传统文化起源与奠基发展与流变近代转型先秦秦汉至清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远古任务一:根据教材P2—P4,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多元起源 → 多元一体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钳制了思想,禁锢了文化)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成为潮流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两千多年中华传统文化主流。儒、佛、道交汇融通,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理学形成。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1)多元: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形成了特征各异的文化,这些都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材料: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考古学家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起源与奠基:从远古到先秦1.起源:远古时期(2)一体: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材料: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一)起源与奠基:从远古到先秦1.起源:远古时期(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材料:“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中外历史纲要》上P10“历史纵横”(一)起源与奠基:从远古到先秦2.奠基:先秦时期华夏认同的表现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山国,其出土青铜器铭文:“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吴越由蛮夷成为诸侯大国。秦楚由蛮夷而问鼎中原。“向中原看齐”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社会大变革经济政治阶级文化1、华夏认同、血缘文化认同、民族融合2、春秋时期: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产力发展思想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分封宗法制破坏,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变法士阶层崛起礼崩乐坏,私学兴起(一)起源与奠基:从远古到先秦2.奠基:先秦时期(2)百家争鸣②概况:①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②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儒家 孔子 ①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荀子 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论(人性本恶);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君舟民水”)道家 老子 ①哲学思想(“道”、朴素辩证法);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庄子 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法家 韩非子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一)起源与奠基:从远古到先秦2.奠基:先秦时期(2)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1.形成:秦汉秦朝:焚书坑儒睡虎地秦墓竹简材料: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西汉刘向《〈战国策〉序》材料: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发展:秦汉至隋唐(2)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1.形成:秦汉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内容 目的“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维护统治秩序(二)发展:秦汉至隋唐2.魏晋时期:玄学盛行魏晋玄学: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主要是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在“清谈”中,虽然也有人(如嵇康等)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依然维护着儒家的伦理观念。 ——节选自《辞海》内容:思想上:宣扬“无”是产生万物 的根本 政治上:主张“无为” 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背景: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士人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特点:儒、道结合影响:形成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在魏晋清谈的许多流派中,有些人是为了自己纵情享乐。他们觉得儒家那一套伦理道德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而走向极端放纵的道路。比如刘伶,他一天到晚喝酒,在屋子里连裤子也不穿就接见客人。客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拿天地当作房屋,拿房屋当作衣服,你为什么跑到我的裤子里面来呢?——任继愈《魏晋清谈的实质与影响》(二)形成与发展:秦汉至宋元3.发展:隋唐(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吸收儒学思想,渐趋中国化,同时道教也受到中华文化影响,主张“贵儒”“尊道”;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2)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为宋元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的内容)(二)形成与发展:秦汉至宋元4.高度繁荣:宋元时期(1)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①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是宇宙的本原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方法论:提倡“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以把握“理”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社会化影响:积极: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消极: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明理学特点:1.理学儒学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得过程,形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道德为思想核心。3.吸收佛道因素。(二)形成与发展:秦汉至宋元1)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②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吾心即是宇宙”;“发明本心”,主张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明朝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的内容)(二)形成与发展:秦汉至宋元4.高度繁荣:宋元时期项目 程朱理学 (二程、朱熹)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不同点 世界本原方法论道德观相同点 实质影响对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理是万物本原(客观唯心)心是万物本原(主观唯心)“格物致知”反省内心、“致良知”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1.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项目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不同点 作品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日知录》 《读通鉴论》主张 ①抨击君主专制;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民主思想;③工商皆本。 ①倡导经世致用;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①世界是物质的,变化有规律的; ②事物是可认识的;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批判对象 君为臣纲 空谈 唯心主义相同点 内容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社会责任,提倡工商皆本。影响 ①批判地继承儒学,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三)传承与转折:明清时期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材料: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清《明史》材料:(明末)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清《四库全书》(三)传承与转折:明清时期6、冲击与复兴:近代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李鸿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民主共和三民主义陈独秀民主科学毛泽东“工农武装 割据”迷茫的探索—走别人的路睿智的选择—走自己的路(四)冲击与复兴:近代1.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阶级 史实 代表人物 思想 学习内容地主阶级 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器物洋务运动 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 维新派 君主立宪 制度辛亥革命 革命派 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前期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民主科学 思想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四)冲击与复兴:近代延安北京湖南井冈山西柏坡萌芽形成成熟发展《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延安:《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西柏坡:《论人民民主专政》党的工作重心、工作中心的转移;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北京:《论十大关系》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四)冲击与复兴:近代【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同级别文化的冲击较少……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人口优势,文化存在的群体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7)杰出人物: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8)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二、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以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钱穆思考:阅读P4-5,请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1.重视以人为本——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1)人本思想西周周公“敬天保民”、制礼作乐,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孔子提倡“仁”,“仁者爱人”春秋思考1:先秦的人本思想有哪些具体表现?——人与社会1.重视以人为本——儒家政治伦理观(2)民本思想春秋战国管子:君主治国要顺应民意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孔子: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意义:后世继承先秦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思考2:先秦的民本思想有哪些具体表现?有什么意义?——人与社会1.“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 )A.以人为本 B.天人合一 C.崇德尚贤 D.天下为公2.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 )A.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 B.质疑了祭祀功用C.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 D.否定了君权神授AA练习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考3:“天人合一”有哪些具体的思想表现?该如何评价?——人与自然“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夏商春秋战国信鬼神商人祭天地、祖先老子的“道”凸显人的存在荀子的天命观龟甲兽骨评价: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天命的绝对权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3.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在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说,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深扎根于血脉之中,成为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 )A.以人为本 B.崇尚自然C.天人感应 D.天下为公C练习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思考4:下列史料如何阐述人与国家的关系?——人与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4.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下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A.抨击君主专制 B.倡导践行良知C.主张“格物致知” D.强调社会责任D练习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思考5:“尚贤”之说对历史发展有何作用?——人与国家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尚书·无逸》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墨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作用:掀起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变革;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深远影响。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与自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5.韩非子在《五蠹》中,先是叙述了守株待兔的故事,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进而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些主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A.自强不息 B.道法自然C.崇德尚贤 D.和而不同练习A6.主张和而不同——人与他人(处世原则)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6.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主火炬的巨型“雪花”设计,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大雪花由标有参赛各国名称的“小雪花”组成,寓意世界大同,和谐包容。这一设计蕴含的传统理念是( )A.无为而治 B.民贵君轻C.和而不同 D.法不阿贵练习C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材料1: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本土性凝聚性材料2:诸子百家部分代表: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多样性材料3: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包容性三、绵延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材料4: 巴比伦王国早已经消失在沙漠中了,曾经无比繁华的空中花园,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遗址;古埃及除了留给后人几座谜一样的金字塔和解不开的文字之外,再无任何曾经辉煌的文明的迹象了;古印度的代表“哈拉巴文化”经过异族的侵略和摧残之后,已经灭绝,现今的印度语言和古印度语言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印度的原生文明已经彻底消失。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连续性三、绵延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思考6:概括材料所反映的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治国安邦的责任担当意识施政为民的人文关怀精神经世致用的理性务实学风2.价值(1)思想价值:①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②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材料1:赵志裕、杨中芳等学者2000年在香港曾发表过一个关于中庸思维的研究成果。通过研究,他们得出三个因素来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目标上,中国人希望达到和谐;从认知和过程来看,中国人看问题从整体去把握;从行为表现上看,中国人处理问题采取折中方法。——侯玉波《中国人的思维方式》(2)政治价值:③维护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大家庭④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三、绵延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思考】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材料: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态度:要用扬弃辩证的哲学观点,“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不能因传统文化中又有优劣,就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三、绵延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源远流长:发展历程博大精深:内涵缘起与奠基(先秦)形成与繁盛(秦汉至宋元)传承与转折(明清)冲击与复兴(近代)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坚持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本课小结绵延至今:特点和价值特点:价值:思想价值和政治价值本土性、凝聚性、多样性、包容性、连续性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多元起源多元一体华夏核心辐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流确立政权一统尊崇儒术辉煌灿烂“三教”汇流高度繁荣理学形成科文史艺个性与禁锢明末清初三先生“文字狱”救亡图存中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化优秀传统文化思考议题天人关系自然层面天人合一老子:道法自然荀子:制天命而用从天(自然)中突出人但尊重、顺应、和谐社会层面治理敬天保民人本民本孔子:仁、礼孟子:仁政周公:礼乐制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人际天生万物,和而不同自我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天行健地势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特点本土、包容、连续、凝聚、多样价值①民族发展的“思源”、“精动”②维护“团一”政局,维系“多族”家庭③道德、伦理、价值观:“移化思行”④推动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