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8 课第一框教案课题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数 1 课时教材选用 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思想政治 基础模块 哲学与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本课题为第 8 课《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第一框内容,阐述了现象与本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分析了认识事物需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要充分内容分析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提高认识能力。1.经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感受,有了一定的哲学积淀,形成了一定的哲学思维。知识基础 2.学生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和日常生活经验积累,容易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和联系,但对于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学情分析能进行自学,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和筛选信息,但对所学知认知能力识的分类归纳和迁移运用能力还有待提升。思维活跃,但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主要依靠机械记忆或从学习特点 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掌握知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把握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正确观察和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现象,理性思考、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政治认同 和行为选择。懂得真理的作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提升人生境界。领会真理对人类社会和人生发展的指导作用,崇尚求真务实、批职业精神 判质疑、勇于探究、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努力在职业实践中追求真理。教学目标 理解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体悟在复杂社会生活中(第8课) 法治意识 是非善恶没有黑白分明的标签,要学会识别真象与假象,在生活、工作中做到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遵纪守法。学会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识别真象与假象。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健全人格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领会革命先烈追求真理的精神,理解真理的作用,增强追求真公共参与 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同谬误作斗争,做真理的追求者、捍卫者、践行者。教学重难 教学重点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高认识能力点 教学难点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高认识能力教法 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议题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教学方法学法 情境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1.文本资源:张仲景“辨证施治”提升医术的故事,教材中的“张永忠‘诊断’汽车发动机”“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等资源。 教学资源 2.视频资源:《汽修工张永忠:小岗位也有大作为》。3.线上教学平台。1教学实施过程课前导学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1.深入理解和领会本框核心 1.体会生活经验中的现象与本质。例 为新课素养培育目标,围绕核心素养培 如,为什么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我看到了苹 学 习 做 准育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取授课 果落地,却看不到万有引力?搜集三个自然 备。资源,准备好教学课件。 现象并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2.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指导 2.学生搜集关于大数据分析在行业广泛和督促学生完成。 应用的案例。课中探学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引 入 现 【情境创设】 运用学象与本质。 水往低处流。——为什么? 生熟悉的事木头会浮在水上而石头却会沉到水里。——为什 物 创 设 情么? 境,引发思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为什么?考,引入教趣味故事【引入课题】学。导哲理这些现象都是我们能看到的,但它们背后的“为什么”,却是我们看不到的;任何现象,背后都有一个“为什么”。从哲学上说,就是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那么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更好地认识事物?让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总议题】为什么看不到万有引力,却能发现万有引力?1. 现 象 【阅读思考】 通过张与本质的辩 阅读教材第67页“阅读与思考”,思考:张永忠为 永 忠 的 事证关系 什么能够准确找出机器故障部位? 迹,帮助学( 1 )事 【教师解析】 生体会和把物是现象与 汽车及其部件的外观、汽车尾气的味道、发动机运 握事物是现本质的统一 转的声音等是通过感官能够认识到的现象,张永忠通过 象与本质的体。 对发动机的“望、闻、听”,搜集到关于汽车状况的各种 统一体。现象。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人们无法直接感觉到的,需要综合“察看”“闻味”“听响”所掌握的“症状”,经过分析判断,“切”中问题所在,制定合理的维修方案。案例分析【教师总结】学哲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一) 体。【子议题1】为什么看到了现象,却看不到本质?( 2)现 【情境创设】 从学生象与本质是 结合教材第 68 页“相关链接”,列出有关事物的 熟悉的事物相 互 区 别 现象及其本质: 创设情境,的。 现象 本质 引发思考,① 现 象 太阳东升西落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引导学生理的含义。 北极冰川加速融化 温室效应加剧 解现象与本② 本 质 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 万有引力 质是有区别的含义。 灯光亮起来 电流通过电灯丝 的,认识了学生思考: 现象不等于为什么看到了现象,却看不到本质? 认 识 了 本2(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看到万有引力?) 质。【教师解析】现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等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现象,可以直接感知到;而万有引力等本质则是直接用肉眼看不到的,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教师总结】现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现象不等于本质,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个别的、易变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或仪器观测得到。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相对稳定的东西,是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子议题 2】为什么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3)现 【设疑引思】 通过回象与本质是 我们在第 3 课学习了什么是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 顾旧知设疑相 互 依 存 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一种内 引思、教师的。 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 解析等,帮① 本 质 握。那我们为什么能够通过抽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 助学生理解决定现象。 规律呢?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子议题。 现象与本质② 现 象 【阅读思考】 是相互依存表现本质。 阅读教材第 68 页正文第二段。 的,因而人学生思考: 们能够透过为什么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现象认识本(为什么能够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 质。【教师解析】因为有万有引力的存在,水总是会往低处流,苹果总是会落到地上;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年四季总在不断更替……这体现出现象与本质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人们可以透过现象,去发现本质、认识本质。【教师总结】现象与本质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现象的存在与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现象表现本质,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或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总结提升】由于现象与本质相互区别,所以才需要我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由于现象与本质相互依存,我们才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子议题 3】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2. 透 过 【情境创设】 通过对案例分析 现象认识本 阅读教材第 68 页“阅读与思考”:伽利略“自由 物体下落速学哲理 质,提高认 落体实验”。 度的不同认(二) 识能力 学生思考: 识,帮助学( 1)透 伽利略的发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理解透过3过现象认识 【教师解析】 现象认识本本质的必要 以前人们根据经验,对物体下落速度问题存在错误 质的必要性性 和 重 要 认识,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以科学的方式推翻了 和重要性。性。 过往的错误认知,得出了新的结论。这启示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透过现象分析思考,必要时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勇于实践,来探索事物的本质。我们在第 7 课学习过,认识的目的是要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才算真正认识了事物,也才能真正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而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需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教师总结】认识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认识事物。而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如 【设疑引思】 通过大何透过现象 我们该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呢? 数据分析、认识本质? (牛顿是如何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的?) 张仲景辨证施治的案例① 透 过 【阅读分享】材料分析,现象认识本 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大数据分析在行业广泛应用的帮助学生理质,需要掌 案例,结合教材第 69 页第一个“相关链接”,思考: 解如何透过握大量的现 从哲学上看,大数据分析在认识事物、把握事物本现象认识本象。 质中有什么作用? 质。【教师解析】大数据分析可以完成人工统计无法搜集、整理的海量数据,帮助人们从中发现事物规律性的东西。大数据分析在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本质中具有重要作用,也体现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第一步,就是掌握大量的现象。【教师总结】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由于现象是复杂多变的,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需要综合考察事物的各种现象,不可道听途说或是想当然,也不能仅凭一些局部的、片面的、个别的现象就轻率地下结论。② 透 过 【案例分析】现象认识本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质,需要充 圣”,写有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他创立的“辨证分发挥主观 施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能动性。 有一天,有两个同样发烧、咳嗽、鼻塞、头痛的病人来找张仲景看病,张仲景简单询问后,给二人开了同样剂量发热解汗的麻黄汤。过了几天,一人病愈,另一人却病情加重。张仲景非常纳闷:两个人症状相同,为什么药物对一人有用、对另一人无效呢?张仲景仔细回忆了诊脉情况,忽然想起来,当时一个人手腕上无汗,另一个人手上有细微的汗珠,这说明二人的发病原因不一样。他赶紧给病情加重的人重新开方抓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康复。通过这件事,张仲景认识到要更全面地观察病情,4辨证施治。张仲景不断钻研,医术不断提高,终成一代名医。学生思考:①张仲景的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②掌握大量的现象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吗?怎样才能从大量的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教师解析】因为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现象,本质也不会自动呈现,还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即使很懂医术的医生,在面对每一个不同的病人时,都要仔细观察、全面而深入地分析,才能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张永忠能够准确找出机器故障部位的原因,一是他通过各方面仔细观察,掌握了汽车的各种状况,二是他长期积累的技术能力,使他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发现问题所在,找到解决办法。这就是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深入认识本质的过程。【教师总结】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大量现象以及现象之间的关联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人们掌握的大量现象,有的比较重要,有的比较次要,需要进行分析和筛选。去伪存真:人们掌握的大量现象,有的可能是真实的,有的可能是虚假的,需要进行分析和甄别。由此及彼:人们掌握的大量现象,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需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思考,从总体上进行研究。由表及里:人们掌握的大量现象,有的是属于表面的东西,需要从表面深入到隐藏在内部的联系和规律。运 用 现 【启思导行】 通过启象与本质的 结合本课所学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举例分析: 思导行,让关系原理分 ①举例说明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理解。 学生进一步析 实 际 问 ②举例说明“眼见也不一定为实”的情况。 理解现象是题。 【教师解析】 丰富多彩、“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错 综 复 杂因为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绝大部分是建立在以视觉 的,要透过为主的感觉基础上的。 现象认识本启思导行 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经常会出现“眼见也不一定为 质,必须充悟哲理 实”的情况。比如,我们可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没 分发挥主观有看到事物的全部。因此,即便是自己亲自看到、听 能动性,运到、摸到的事物,我们也不能轻易下结论,要充分发挥 用科学思维主观能动性,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提高【教师总结】 认识能力。现象与本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掌握大量的现象,不轻易下结论,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活动中,要5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一、透过现象认识本质1.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1)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2)现象与本质是相互区别的板书设计 (3)现象与本质是相互依存的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高认识能力(1)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业设计 1.课后拓学(附后) 2.课后练习(附后)亮点:1.采用议题式教学模式,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对“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高认识能力”等有关哲学道理的认识。2.遵循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认知规律,采用“趣味故事导哲理—案例分析学哲理—启思导行悟哲理—对接岗位用哲理”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从感性认教学反思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高认识能力,并通过课后拓学任务,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抓手,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不足及改进措施:需进一步贯彻落实“八个统一”的要求,实现“三全育人”理念。要与学生实际生活和专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从而更有助于对哲学原理的领悟和运用。课后拓学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任务描述】 以专业实践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对接,给学生课后安排一次专业实践活 活动为抓手,学动。学生把本课所学内容结合专业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以致用,帮助学分享。 生在实际活动中对接岗位 专业活动名称: 体会和理解要善用哲理 专业活动内容:于认真观察发现发现的问题: 各种现象,并能问题产生的原因: 透过现象分析事我是如何解决的: 物的本质和规未来我将这样改进: 律,从而提高自我的活动心得: 身认识能力。结合本课知识与专业实践活动,撰写300字心得体会。课后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A.本质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B.本质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或仪器观测得到的6C.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D.事物的本质隐藏在里面,不需要探究2.关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B.现象决定本质,本质反映现象C.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D.现象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3.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A.本质——现象 B.主观——客观C.现象——本质 D.客观——主观4.“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但没看到万有引力。”这句话说明( )。① 认识事物的现象与认识事物的本质毫无关系② 现象不一定都表现本质③ 现象和本质有区别,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④ 事物的现象可以直接感知,但本质要靠理性思维去把握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二、问答题1.为什么看到了现象,却看不到本质?2.为什么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3.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C 2.B 3.A 4.B二、问答题1.现象与本质是相互区别的。(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个别的、易变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或仪器观测得到。(2)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相对稳定的东西,是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所以看到了现象,却看不到本质。72.现象与本质又是相互依存的。(1)本质决定现象,现象的存在与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2)现象表现本质,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所以人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还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大量现象以及现象之间的关联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本教学设计作者:长沙航天学校 邬艳红)8第 8 课第二框教案课题 明辨是非,追求真理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数 1 课时教材选用 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思想政治 基础模块 哲学与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本课题是第 8 课《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的第二框,主要指出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要学会识别真象与假象,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明内容分析辨是非善恶;并提出要同谬误作斗争,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1.经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感受,有了一定的哲学积淀,形成了一定的哲学思维。 知识基础 2.学生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和日常生活经验积累,容易理解事物的现象有真象假象,但要真正做到明辨是非,还有不小差距。学情分析 能进行自学,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和筛选信息,但对所学知认知能力识的分类归纳和迁移运用能力还有待提升。思维活跃,但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主要依靠机械记忆或从学习特点 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掌握知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把握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正确观察和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现象,理性思考、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政治认同 和行为选择。懂得真理的作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提升人生境界。领会真理对人类社会和人生发展的指导作用,崇尚求真务实、批职业精神 判质疑、勇于探究、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努力在职业实践中追求真理。教学目标 理解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体悟在复杂社会生活中(第8课) 法治意识 是非善恶没有黑白分明的标签,要学会识别真象与假象,在生活、工作中做到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遵纪守法。学会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识别真象与假象。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健全人格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领会革命先烈追求真理的精神,理解真理的作用,增强追求真公共参与 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同谬误作斗争,做真理的追求者、捍卫者、践行者。教学重点 在追求真理中提升人生境界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 学会识别真象与假象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议题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法等1.文本资源:孔子与颜回的故事,教材中的海市蜃楼、“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等资源。 教学资源 2.视频资源:《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等。3.线上教学平台。1教学实施过程课前导学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1.深入理解和领会本框核心素 1.小组活动:分组搜集有关真象假象和勇 初步感养培育目标,围绕核心素养培育 敢追求真理的案例。 知 有 关 知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取授课资 2.回顾、总结自己上网情况:平时上网喜 识,启发学源,准备好教学课件。 欢查询什么信息,经常登录什么网站,是否遇 生思维,为2.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指导和 到过被错误或有害信息误导蒙骗的经历;甄别 新课学习做督促学生完成。 网络信息的方法。 准备。课中探学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引 入 真 【故事导入】 从趣味象与假象。 孔子曾率领一众弟子周游列国。途中曾被困绝粮, 故事入手,好几天粒米未进。弟子颜回讨了一些米给老师煮饭吃。 激发学生学饭快熟时,孔子看见颜回抓起一把米饭往口中一塞,心 习兴趣,引中很是不快,但他装作没看见。到吃饭时,孔子突然站 入 新 课 学起来说:“我想用这些饭祭奠先祖。”颜回立即阻止 习。道:“这饭不干净,刚才还掉进了煤灰,因为丢掉可惜,我还把有煤灰的那点吃了呢。”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孔子惭愧地发出感叹:“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趣味故事信。”导哲理——故事出自《吕氏春秋》想一想: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引入课题】这则故事说明: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大千世界,各种现象复杂多变,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伪存真,分清真象和假象,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让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总议题】为什么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子议题1】为什么要识别真象与假象?1. 学 会 【情境创设】 通过形识别真象与 播放视频《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结合教材第70 象生动的材假象 页“阅读与思考”材料,讨论分享: 料展示,激( 1 )现 人们对海市蜃楼现象的认识说明了什么? 发 学 生 兴象表现本质 【教师解析】 趣,引导学具有复杂性 古人对海市蜃楼现象产生了错误认识,现代科学解 生思考事物和多样性。案例分析 释清楚了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揭示了海市蜃楼是一种现象的复杂因为光的折射或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 性 和 多 样学哲理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其本质是一种光性。(一)学现象。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海市蜃楼是一种假象,面对海市蜃楼的人看似眼前有实物,而实物本身在其他处。海市蜃楼正是“眼见不一定为实”的生动体现。【教师总结】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事物的现象是复杂多样并且不断变化的,经常存在着真假混淆的情况,容易给人造成错觉。我们需要辨别事物的真象和假2象,不要被假象迷惑双眼。【子议题2】什么是真象?什么是假象?( 2)真 【学生举例】 通过列象与假象都 结合课前任务,列举生活中真象与假象的事例。 举生活中的是事物本质 如光的折射,变色龙,“明修栈道,暗变陈仓”, 事例和教师的表现。 筷子插进水杯中看上去是弯的,声东击西,瞒天过海 解析,帮助① 真 象 等。 学生理解事的含义。 【教师解析】 物的真象与② 假 象 现象表现本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直接表现 假象。的含义。 本质的,也有间接表现本质的;既有从正面表现本质的,也有从反面表现本质的。【教师总结】真象:是以正面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以反面的、歪曲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是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的。无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分享交流】 通过分交友问题上的真象假象 享交流和教阅读教材第 70 页“相关链接”,交流分享: 师解析,引①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导 学 生 思②举例谈谈自己是如何交友、交好友的。 考、感悟真【教师解析】 正的朋友应孔子曾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 该 是 怎 样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的,在社会矣。”意思是说,与正直的人、诚信的人、知识广博的 交往中学会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 辨别谁才是后诽谤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真正值得交孔子所说以及“日久见人心”“知人知面不知心” 往的人。等说法都说明,我们在社会交往中要学会分辨真假,辨别出谁才是真正值得交往的人。【教师总结】在社会交往中也有真象假象的问题,我们要学会辨别,正确选择交友对象,善交益友、不交损友、乐交诤友。【子议题 3】如何识别真象与假象?( 3)学 【情境创设】 通过回会 理 性 分 阅读教材第 71 页“相关链接”,思考: 顾 历 史 事析、明辨是 ①毛主席是怎样作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 件,帮助学非。 论断的? 生进一步体②这一论断的作出有什么重要作用? 会识别真象【教师解析】 与假象的重解放战争初期,在国共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 要性。些人对人民军队能否取得胜利心存怀疑。毛泽东透过敌人表面强大的假象,认识到了其实质是外强中干,作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正确论断。这一论断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战胜中外反动派的信心,对于正确引导舆论和指导解放战争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师总结】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善恶并没有黑白分明的标签。我们需要学会理性分析、判断,识别真象与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区分善恶;从而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遵纪守法,扬善抑恶。【拓展提升】阅读教材第 71 页“相关链接”,思考:我们该如何识别真象与假象,明辨是非、区分善恶 通过阅呢? 读思考与教【教师总结】 师解析,帮认识事物的本质不易,不仅因为事物本身是复杂多 助学生理解变的,还因为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 如何识别真程度的限制。要识别真象和假象,认识事物本质,有以 象与假象,下三个路径: 明辨是非、一是要实事求是地观察现象,防止个人情感等非理 区分善恶。性因素的消极影响。(唯物论的要求)二是要辩证地把握事物,切忌停留于表面现象,不深入本质。(辩证法的思维方法)三是要深入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增强“眼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正确辨别真象和假象,识真伪、辨曲直。(认识论实践第一的观点)【子议题4】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1. 在 追 【情境创设】 通过情求真理中提 阅读教材第 71 页“阅读与思考”,思考: 境创设,引升人生境界 为什么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个故事给我们 导学生体会( 1)真 什么启示? 革命先辈对理与谬误的 【教师解析】 真理矢志不含义。 真理的“甜”就在于它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渝的追求和① 真 理 确反映,能够指引人类社会前行,照亮人生发展道路。 信仰,引发的含义。 墨汁当然不是甜的,但在有信仰的共产党人心中,真理 对真理问题② 谬 误 的味道比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 的思考。的含义。 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甚至付出鲜血与生命的代价。案例分析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告诉我们,要不懈追学哲理 求真理,追求真理的人一定是幸福的,真理的味道一定(二) 是“甜”的。【教师总结】真理:符合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背离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子议题 5】如何坚持和发展真理?( 2)坚 【成果分享】 通过了持和发展真 结合教材第 72 页“相关链接”,分组分享课前搜 解革命先辈理,必须同 集的勇敢追求真理的案例。 追求真理的谬 误 作 斗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李大钊 事迹和豪言争。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 壮语,引导人。 ——夏明翰 学生感悟追4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 求真理的过仰。 ——方志敏 程不是一帆我生为真理生,死为真理死,除了真理,没有我自 风顺的,我己的东西。 ——王若飞 们要不畏艰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 险,勇往直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 ——爱因斯坦 前,在实践【教师解析】 中不断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 和 发 展 真展真理的历史。 理。坚持和发展真理,必须同谬误作斗争。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追求真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失去生命。我们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做真理的追求者、捍卫者、践行者。( 3)真 【总结升华】理指引人类 真理指引人类社会前行,照亮人生发展道路。社会前行, 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着对自然界、照亮人生发 人类社会、人自身的认识,引领和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道路。 展和进步。在人生的道路上,真理指引我们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追求真理的过程也是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们要在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学 会 在 【分享交流】 通过分实际生活中 结合课前任务,分享自己的上网情况和身边发生的 享交流,帮明辨是非。 事情,具体说明你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好坏、有效无 助学生理解效等。 识别真象与【教师解析】 假象、明辨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获取信息的 是非的重要途径越来越丰富、方法越来越便捷,同时我们也常被各 性,从而增种错误信息、虚假信息所烦扰,辨别信息的真假、好 强在实际生启思导行 坏、有效无效等变得更加困难。这使得如何甄别信息显 活中辨别信悟哲理 得更加重要,也说明了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辨别信息的 息真伪的自重要性。 觉性,提高我国刑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 辨别真象和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 假 象 的 能问题的解释》等有关文件规定,明确了网络虚假信息的 力。类别、危害以及制造、传播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我们要了解有关法律规定,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守法意识;同时,要从哲学的角度掌握明辨是非的方法,提高认识能力。二、明辨是非,追求真理1. 学会识别真象与假象(1)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2)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板书设计 (3)学会理性分析、明辨是非2. 在追求真理中提升人生境界(1)真理与谬误的含义(2)坚持和发展真理,必须同谬误作斗争(3)真理指引人类社会前行,照亮人生发展道路5作业设计 1.课后拓学(附后) 2.课后练习(附后)亮点:1.采用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会识别真象与假象,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区别,体悟要在追求真理中提升人生境界等。2.遵循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认知规律,采用“趣味故事导哲理—案例分析学哲理—启思导行悟哲理—联系生活用哲理”的教学流程,并在其中紧密联系教学反思 生活,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突破教学重难点。不足及改进措施:需进一步贯彻落实“八个统一”的要求,实现“三全育人”理念。要与学生实际生活和专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从而更有助于对哲学原理的领悟和运用。课后拓学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任务描述】 以实际生活为抓手,联系生活 1.录制小视频:学会识别生活中的真象与假象,明 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在实用哲理 辨是非。 际活动中体会和理解要善2.以“识别生活中的真象与假象,明辨是非”为 于识别真象与假象,明辨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是非。课后练习一、单选题1.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说明现象表现本质具有( )。① 单一性 ② 多样性 ③ 简单性 ④ 复杂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凡温良恭谦者为假仁假义之徒B.真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表现C.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D.真象和假象混为一谈,无法辨认3.关于真理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 真理是符合客观事物的认识 ② 真理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③ 追求真理可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④ 追求真理是少数人的事,和我们无关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二、问答题1.什么是真象?什么是假象?2.如何识别真象与假象?63.什么是真理?我们应该如何坚持和发展真理?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 2.C 3.B二、问答题1.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1)真象是以正面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2)假象是以反面的、歪曲的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2.认识事物的本质不易,不仅因为事物本身是复杂多变的,还因为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在认识过程中,我们要做到:(1)唯物论的要求:要实事求是地观察现象,防止个人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消极影响。(2)辩证法的思维方法:要辩证地把握事物,切忌停留于表面现象,不深入本质。(3)认识论观点的要求:要深入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增强“眼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正确辨别真象和假象,识真伪、辨曲直。3.(1)真理是符合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2)坚持和发展真理,必须同谬误作斗争。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追求真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失去生命。我们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做真理的追求者、捍卫者、践行者。(本教学设计作者:长沙航天学校 邬艳红)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8课第一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pdf 第8课第二框《明辨是非,追求真理》.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