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有两个梦想,一个禾下乘凉梦,还有杂交稻覆盖全球梦。人就像一粒种子,各方面都要健康。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导 入“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导入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作者简介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袁隆平,汉族。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袁隆平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杂交水稻之父”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粮食严重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发明“杂交水稻”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奖后,记者沈英甲为介绍他的先进事迹所做的一篇特写式人物报道。写作背景文体知识1国之耆老 天下无双新闻: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新闻文体①公开性:新闻宣传性文章都是要公开发表的,没有什么保密内容,要向公众公开报道。②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宣传文章的生命,新闻必须完全真实,来不得半点虚伪。③针对性:写新闻宣传文章,虽然可以面对全体社会成员,但就某一篇文章来说,总是有其特定的读者对象。④时效性:要适应时效性的要求,新闻报道时效性很强,必须做到迅速、及时,适应时代需要。⑤可读性:语言要新颖、活泼、流畅、明白,做到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新闻基本特点消息是指简要而迅速的新闻报道;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突出特点为报道事件完整的一种新闻体裁。(事件来龙去脉比较完整,时效性不及消息与特写);新闻特写是指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人物访谈是指与新闻人物进行直接的会话报道;新闻评论是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论说文体。分类消息篇幅短小内容概述倒金字塔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W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通讯篇幅较长内容详细、过程细节注重形象感性、理性消息的结构标题:要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要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导语: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新闻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主体:新闻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具体叙述新闻事实,提供更详尽的信息;有时还要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背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可有可无。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交代事件的结果,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学习任务一:什么是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报道内容,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及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如雷锋、焦裕楼、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1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2这是近年来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3这类人物通讯能提示人们某种道理。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4人物通讯主角?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写作类型内容梳理2国之耆老 天下无双音正形准①稻菽( )②饥馑( )③掖着( )④田埂( )⑤一蔸( )⑥籼稻( )shūjǐnyēɡěnɡdōuxiān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已经与故乡阔别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铁鞭。因为有这么多敢为自己伟大理想而去牺牲的人,敢去改变旧日月换新天地。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赏析: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它融记叙、抒情和议论于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昔与今的对比,色彩上红与黑的对比,感情上咒与喜的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引用诗句增加文采,使文章富有文学性,吸引读者兴趣。 副标题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稻菽”点明了袁隆平的研究对象;“喜看”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本文的题目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探究活动一阅读全文,整体感知袁隆平的典型材料 人物品质①②③④⑤⑥⑦1、阅读课文,圈画文中的典型材料,思考人物品质,填写下列表格。2001年春节刚过,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1961年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1964年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1997年,发表重要论文,选育出亚种间苗头组合,使水稻产量达到超级稻产量指标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热爱并献身与农业科研事业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挑战自我,不断进取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思考1:作者如何把这些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采用小标题四个小标题按照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组织材料,分别写了他的工作态度、方法,学术精神、品格,道德操守、准则,个人理想、志向。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手法2.这篇通讯在结构上使用小标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使用小标题,使长篇文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①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②能吸引读者;③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⑤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小标题作用探究活动二深入品读,感悟赏析课文分析比起其他文体,新闻的选材尤为重要,因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必须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就是用具体的材料写新闻,离开了具体的材料就不成其为新闻了。本课选用了具体而真实的材料,凸显了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学习时要注意品读。思考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展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作者持什么立场?(例如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在所不计等词隐含了作者的情感倾向。)一、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1)事件:报道了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并进行繁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事件。(2)时代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饥饿。(3)人物精神:“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敏于发现、不惧失败、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4)作者立场:对袁隆平为国家和人民解决难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赞扬;对他敏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的赞扬。提示: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 这篇通讯,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通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发现特异稻护理特异稻试种特异稻分析研究发现真理(欣喜)(满怀希望)(失望)(自信)(收获)1、第一部分“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1)事件:袁隆平面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这个世界性的难题所做的研究和尝试,最终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株。(2)时代背景:美国、日本科学家从事过研究,但都没有成功;权威学者的指责;国内外没有先例。(3)人物精神:勇于创新、勇于挑战,不迷信权威,相信自己。(4)作者立场:对袁隆平勇于创新、勇于挑战、相信自己、坚持创新的科学精神的赞扬。2、第二部分中,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答案: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②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③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以上三点都是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1)事件:报道了袁隆平批驳不顾农民利益、不顾事实贬斥杂交稻的说法的事件。(2)时代背景: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贬斥杂交稻的文章。(3)人物精神:关心农民利益、尊重事实、捍卫事实、捍卫真理。(4)作者立场:对袁隆平关心农民利益、尊重事实、捍卫事实、捍卫真理的高度赞扬。3、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部分是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主要围绕“三不稻”来写的。1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坚持事实,实事求是。二是选材精,不庞杂。2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1)事件:报道了袁隆平培育“超级杂交稻”,让杂交稻走向世界的事件。(2)时代背景: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验杂交稻的缺点、国家支持;技术上的难题已基本解决。(3)人物精神:勇于担当、不断进取,敢想、有梦想。(4)作者立场:对袁隆平勇于担当、不断进取精神的赞扬。4、第四部分“饥饿的威胁在退却”,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一个梦-----比喻,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战略设想-----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提高超级稻产量指标-----让杂交稻走向世界。【自主合作探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 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要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使人物鲜活地“立”在读者面前。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深入探究细节描写是通讯报道中的重要元素,也是通讯报道中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元。在这篇通讯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表现袁隆平的优秀品质,请举例说明。效果:“眯起”“打量”“跨过”“走进”“蹲下”等动作描写;“出神地”神态描写。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示例1: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跨过……迈步……蹲下……翻看……”细节描写效果:“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袁隆平在发现“天然杂交稻株”时的心情,再配以“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就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示例2: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苑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细节描写效果:对于环境的细节强调以及动作的描写,可见袁隆平不畏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14天”,时间的强调,亦体现他坚持不懈、执着的精神,在这14天之前可能有着千千万万的14天。示例3: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细节描写扎根农田,挥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实践者勇于担当,实事求是不计个人风险捍卫者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研究者心怀天下 ,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袁隆平总结:袁隆平是一位__________ 寻梦者文章总结3国之耆老 天下无双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概括主旨素材应用袁隆平能从一名农校普通教师跻身于科研界,源于他那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谋幸福的理想,源于他那追求不已的坚忍。他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是一个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乃至失望和无数次的希望重生的艰巨历程,他始终不言放弃,愈挫愈勇。袁隆平院士对科研工作的不懈追求,带来的是水稻产量的飞跃,也正是这种愈挫愈勇、追求不止的精神使他成成为真正的“心灵富豪”。适用话题:真理、坚忍、追求不止、理想、价值观等。素材应用一粒种子,一生追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用日复一日田垄地头的坚守,点亮一双又一双因为饥饿失去光彩的眼睛。研究初期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生产队的稻田里。择一事,专一事,无数个日日夜夜的研究实验,数十年的坚持努力,忘我工作,最终用实践造福人类,让梦想拔节而起,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适用话题:坚持、实践、梦想、执着等。素材应用为民是科学的原色,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学问做进人民心砍里,让科学根植于人民,造福于人民。袁隆平裤管沾满泥水,成功培育出高产水稻,重重稻浪筑起粮食安全的根基。“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用孜孜努力反哺着社会和人民。一心为民,造福人类,不因鲜花和荣誉而卸下行囊,是不懈奋斗的追梦人。“志当存高远”,青年亦如此,以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为己任,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适用话题: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等。素材应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人们带来了粮食的丰足,也带来了精神的力量。他那直率的言语、和蔼的笑容,让人们总是觉得他“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他始终热情生活,热爱实践;勇于创新,甘耐寂寞;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挑战自我,永不满足;团结协作,乐观豁达......在人生最后的时间里,他依然还在一线关注科研创新,入院后仍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将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来人;带着梦的“种子”,袁隆平化作“夜空里最亮的星”。适用话题:积极、奋斗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