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3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同步练习
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摘录作者所认为的读书的目的和前提。
(1) 读书的目的:
(2) 读书的前提:
查找《读书:目的和前提》的写作背景,完成填空。
黑塞, 作家、诗人。1946 年获 。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在轮下》《悉达多》《荒原狼》等。
《荒原狼》是一部充满狂暴幻想、具有表现主义色彩的小说,带有一定的自传体色彩。黑塞在小说中大量运用了梦幻形式,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个中年欧洲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使其成为 20 世纪西方小说的经典之作。
以下句子摘自《读书:目的和前提》,请在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1) 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2) 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能积累某些知识,□不会产生爱和生命。
(3) 这个德国人□□精通中文,□精通德文,□亲身体验到了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洲的意义。
(4) □□说印度在禁欲和僧侣式的弃绝尘世方面已臻佳境,令人感动,□□,古代中国在精神修养方面创造的奇迹也毫不逊色。在中国人那里,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互敌对和矛盾,□□相反相成,各得其所。
(5)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阅读下面黑塞的名言,选择其中一句,写下简短的感想。
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
多么奇妙,当你雾中漫步!生命与孤独何殊,人人互不相识。个个同样孤独。
人类已改变了,因而生活变得困难,几乎所有年轻人都进城工作去了;在夏夜的门前台阶上或冬夜的炉边,家人团聚的景象不复再见,人们不再有闲暇的时间,年轻人也几乎无法说出森林里各种花或蝴蝶的名字。
阅读《上图书馆》,梳理文章的叙述顺序。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下面问题。
读书:目的和前提(节选)
黑塞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是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还有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所以也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否则,会搞得他们终生厌恶那些最优美的著作,是的,甚至厌恶读书本身。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对“真正的修养”的理解的一项是
A.真正的修养没有具体的目的,它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完善。
B.它的目的在于使生活有意义,提高生存的技能。
C.修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D.它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可以丰富生活,创造幸福。
(2)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研读世界文学”的多层意义。
(3) 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阅读观的一项是
A.获得教养的途径很多,研读世界文学属于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由于书太多,所以我们不必多读,选择最感兴趣的那部分来读即可。
B.读书的目的固然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但读书的确能使我们获得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C.读书,可让我们走进书中世界,让我们淡忘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与不幸,从而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充实。
D.如果在阅读中能感受人类思想的丰盈,获得思想的启迪,产生爱心,这就说明你在阅读中已提高了修养,是个真正的读书人。
(4) 联系语境,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愉快是基本标准
周国平
①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愉快是基本标准。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②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等等,简言之,一切精神活动。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③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 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于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④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在这一点上,毛姆说得好:“你才是你所读的书对于你的价值的最后评定者。”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唯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没有人有义务必须读诗、小说、散文。哪怕是专家们同声赞扬的名著,如果你不感兴趣,便与你无干。不感兴趣而硬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相反,据我所见,凡是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往往能够直抒己见。譬如说,蒙田就敢于指责柏拉图的对话录和西塞罗的著作冗长拖沓,坦然承认自己欣赏不了,赫尔博斯甚至把弥尔顿的《复乐园》和 的《浮士德》称作最著名的引起厌倦的方式,宣布乔伊斯作品的费解是作者的失败。这两位都是学者型的作家,他们的博学无人能够怀疑。我们当然不必赞同他们对于那些具体作品的意见,我只是想借此说明,以读书为乐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
⑤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地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我还相信,与灌输知识相比,保护和培育读书的愉快是教育的更重要的任务。所以,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事,我们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 在第②段中,作者说,对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完全能够理解”,这是因为 。
(3)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切精神活动,应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而一切物质活动,则应以追求利益为目标。
B.没有真性情的人,无法做到以愉快为基本标准的读书。
C.不懂装懂、人云亦云等读书中的不诚实态度,往往与不愉快的阅读紧密相关。
D.并非所有的读书都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无可厚非。
(4) 第③④段中横线上应填入的作家是
A.柳宗元 拜伦 B.谢灵运 雪莱 C.陶渊明 歌德 D.杜甫 但丁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高手偷势——小说细节的化用
唐韧
唐诗僧皎然《诗式》将诗歌化用以品格分三档次,以前诗痕迹由明入暗入无呈“升调”排序:偷语——偷意——偷势。偷语乃明显袭用前句,如“日月光天德”偷自“日月光太清”,“上三字全同,下二字字面不同,意义仍同(太清即天)”,品格“最为下劣”,贬为“钝贼”。“偷意”乃稍变原字句而取其意象构思,如“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系仿“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字句有变,只袭从池水、高树落笔写秋意的构思。皎然所举“偷势”例:“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系由“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而来,二诗均前两句写神态、动作,后两句写内心活动,仅意脉相似。皎然认为偷意亦情不可原,唯偷势仍具创造性,无可非议。
然上举偷势例中“目送千里雁”与“目送归鸿”还是痕迹显著。
钱锺书先生另以两句与皎然三偷说相参——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句,李嘉佑化用为:“远树依依如送客”,钱锺书评“于此二语如齐一变至于鲁,尚著迹留痕也”,应属偷意;而李商隐《赠柳》隄远意相随”句,被《随园诗话》赞为“真写柳之魂魄者”,钱评“二语遗貌存神,庶几鲁一变至于道矣。‘相随’即‘依依如送’也”(《管锥编》),应升为偷势。
小说化用其他诗文细节,也会有“著迹留痕”和“遗貌存神”的品格差异。不过小说篇幅大,阅读速度快,不暇停留咀嚼,故少有留意。试仿钱先生,也以两例相参,说说小说细节化用的偷语和偷势。
西岭雪《续〈红楼梦〉·黛玉之死》中,写凤姐劝宝钗搬回大观园蘅芜院住,道:“前些时我才叫人打扫蘅芜苑,说是天棘都翻岀墙外头来了。”有点评道:“此乃化用宋朝王淇《春暮游小园》诗句:‘开到荼靡花事了,丝丝天棘过莓墙。’”此例系小说对诗的细节化用,按品相或属“偷语”一级,而且显得生硬:此语出于不读诗书、不通意境的王凤姐之口,与发话人语境不合,未免移植失当。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过生日用嘴炖肉烧鱼给妻儿们解馋一节,是读者印象极深的精华片断,其深在的黑色幽默为中国小说罕见。每读及此,便感到故事是余华独创的,但味道有些熟悉。它其实化自一些民间口口相传的古代笑话,像《笑林广记·卷九·贪吝部》的《下饭》:
二子午餐,问父用何物下饭,父曰:“古人望梅止渴,可将壁上挂的腌鱼望一望,吃一口,这就是下饭了。”二子依法行之。忽小者叫云:“阿哥多看了一眼。”父曰:“咸杀了他。”
根本碰不到的咸鱼,就看一万眼也还是在吃淡饭,而这家人却认真地化虚为实,小儿子状告哥哥占便宜,父亲也(假作)认真地诅咒嘴馋的大儿子,读者笑时,想象得到父子们自己也在相视而笑。
不因吝啬而因贫困的许三观,在烧“耳食”红烧肉时,完全采用同一搞笑策略。首先宣布这红烧肉用嘴吃“屁都吃不到”,只能“用耳朵听着吃”。第一次的肉是给小儿子三乐的,切了片,三乐嫌少,要求加了一片。再要求加一片时,当爹的说:“你这么小一个人,五片肉会把你撑死的”,“撑死你”与“咸杀他”,意脉相似。
许三观用嘴炖肉,听到另两个儿子和老婆一起吞口水,又假作严肃地批评他们“在抢三乐的红烧肉吃”。一个用嘴巴“烧”的肉,同样一万个人用耳朵吃也不会少,却硬是分得一清二楚,只许各吃各的,吞了不该你吞的口水,就算抢吃。到给二乐“烧肉”时,二乐不满一乐三乐吞口水,再状告兄弟们侵权。许三观正儿八经训斥一乐“还没轮到你吞口水”,又为三乐辩护说人家“吃的是他自己的肉,你的肉还没有做成呢”。这些细节均与“阿哥多看了一眼”意脉相似。
二乐成功地要到五片肉,一乐便要了六片,而且提出要全肥肉。这时必定笑浪又起,因为二乐三乐后悔了:“我们也想吃肥肉。”这又是作者在“化虚为实”总构思前提下的延伸创造。
这一顿假肉吃得如此具体细腻曲折婉转,有山有水,“煞有介事”,从一个细节点生发出一个细节群,演绎成小说的华彩章节。再回看古代笑话,相形就显得寡淡了。《下饭》一类故事,民间版本甚多,其搞笑机制成为作家的创作资源非常自然,只是高手到底不俗,一条咸鱼延伸到了做红烧肉流程、数量、肥瘦和分配之争,有其味而无其渣,在小说细节“偷势”的精品中也是极品。
(1) 文章以唐诗僧皎然《诗式》的观点开头,有什么作用?
(2) 偷语——偷意——偷势,是“偷”的三个层次。请根据文意概括这三种“偷”的表现。
(3) 文中画线的“小说化用其他诗文细节,也会有‘著迹留痕’和‘遗貌存神’的品格差异”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4) 作者在文中先举西岭雪《续〈红楼梦〉·黛玉之死》,再举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有何用意?
答案
1. 【答案】
(1)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2) 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2. 【答案】德国;诺贝尔文学奖
3. 【答案】
(1) 不是;而是
(2) 纵然;却
(3) 不只;也;并
(4) 如果;那么;不是;而是
(5) 才
4. 【答案】略。
5. 【答案】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自己上中学、大学时“上图书馆”的经历,并介绍了“上过”的图书馆:“公书林”、清华大学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6. 【答案】
(1) B
(2) 拥有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从而获得满足和幸福;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使我们集中心智;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3) D
(4) 带着爱去阅读,带着敬重去获取知识,用心去感悟、去体会,我们的性灵才能获得真正的滋养,而“爱”“敬重”“心”都有赖于人的个性或人格。因此,作者认为个性或人格是人们获取教养的前提。
7. 【答案】
(1) 让读者感到愉快是选择书读的基本标准
(2) 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出于利益做事,利益自然比愉快更重要
(3) A
(4) C
8. 【答案】
(1) 从古籍中引出小说“偷势”之说,以此为佐证,可以说明“偷势”之说来历确凿可靠。
(2) 偷语:袭用前句;偷意:稍变原字句而取其意象构思;偷势:仅意脉相似。
(3) 借钱锺书提出的概念,承上启下,从上文的“诗词”转入下文的“小说”;呼应文章中的副标题——“小说细节的化用”。
(4) 举前者之例说明“偷语”生硬,移植失当;举后者之例说明“化虚为实”的延伸创造,是精品也是极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