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诫子书》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注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体会重点语句内涵。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读明道理,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体会其教子智慧。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志”“学”“才”三者的联系,把握文章主旨。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读懂作者浓浓的爱子之情。 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之情和殷殷期盼之情,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三、教学设想教学对象为初一新生,他们对于如何立志,如何学习,如何修养身心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或者小学的学习经验不够深刻,不能从字面上理解文章和主题思想。加上新接触文言文兼议论文体裁,自主学习起来会感到较棘手,所以课堂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设置故事导入和写信环节,并让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学有所得的目标。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同学们,老师在朋友家去做客,经常会看到他们客厅的装饰画上写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你们知道这两句话出自哪里吗?(学生回答:《诫子书》)作者是谁呢?(学生回答:诸葛亮)书:我们从古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里边了解到,书,指的是书信。《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书信,作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通过这一封信,想要表达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家喻户晓的事迹: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赤壁之战 空城计,他被誉为“智慧的化身”。2.介绍背景诸葛亮为什么要写这么一封家书?这封家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学生朗读投影中的两则材料)材料一: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嫌其大器早成,难以担当重任。重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材料二: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明确】诸葛亮一生为国,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对八岁的儿子牵肠挂肚,“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再加上自己病重,于是写下来这封家书劝勉儿子诸葛瞻。三、诵读训练(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1.读准正音和节奏。字音:夫(fú)君子之行 夫(fú)学须静也 夫: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引出议论,可不译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则不能治性。节奏:(读时稍作停顿)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读准读音和节奏)2. 读出语气。同学们结合背景想一想,如果诸葛亮要把这家书亲自读给儿子诸葛瞻听,会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的无奈。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要求:小组互读,揣摩语气,读出韵味)3.读出家书韵味(1)各小组推选代表朗读,师生分析。(2)听名家朗诵。(体会名家的语气、语速、停顿)四、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一)学生质疑,解决字词1、学生借助课本注释,初步理解文章一丝,并把有疑问的字词划出来;2、学生逐个把自己有疑问的字词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重难字词明确:行:言行 修身:修养身心养德:陶冶德行 才:才能成学: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二)动动笔墨,推敲文句在疏通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注解在练习本上翻译以下重难文句。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德才兼备人的言行,是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不是身心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后年老志衰,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守着贫穷的小屋,悲伤叹息,知道要悔过、改过,又怎么来得及呢。(三)细读课文,精读细研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出示课件16)(学生朗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学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教师追问: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出示课件16)(学生朗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学生: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一正一反,说服力强。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出示课件17)(学生朗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学生:立志、学习、惜时。教师追问: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出示课件17)(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教师补充:志向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出示课件18)(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始终保持内心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教师补充:“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教师: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出示课件19)教师分析:同学们回答本题,可以结合课文写作背景来分析回答。(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具体分析了文章内容及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观点,那么诸葛亮自身又是如何实践的呢?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预设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预设 要“静”与“俭”。“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就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3)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与“明志”“成才”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预设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学”“志”“才”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预设 从反面阐述“静”。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预设 惜时。时光飞逝,如果不珍惜时间就一事无成,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年老时后悔就来不及了。(6)从全文来看,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预设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2.回顾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学生根据上面的内容分析,小组讨论本文的思路。(2)小组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师分析并明确。预设 文章开篇以“君子之行”这个高标准来要求儿子,告诫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接下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阐述了“静”的价值,指出只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实现目标。接着先正后反,论述“静”“学”“才”“志”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须“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必须学习。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险躁”的害处,还是彰显“静”的价值。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3)根据理清的文章思路,生齐读课文,读出情感、语气。【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揣摩写作意图,理清文章的思路。三、品读课文,体会深层内涵快速默读课文,结合相关的材料,小组讨论并思考下面的问题。1.品读材料谈发现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为一个君子必须修身养德,他为什么强调君子要修身养德?中国儒家的先贤大德又是怎样修身养德的?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你的发现。课件出示:(1)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成为儒家推崇的人生规划,即从一个人内在的修养出发,到外在事业的成功,而其中修身是中心。(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预设 (1)“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基础。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诸葛亮把修身放在首要位置,要修身养德成为君子。(2)儒家的先贤大德也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孔子、颜回“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一箪食,一瓢饮”,体现出他们的生活俭朴;“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说明颜回淡泊名利。师小结:修身养德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是基础,我们要以静来修身养德,屏除心中的各种杂念,不汲汲于富贵,不被外界的物质诱惑所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专一,这样才能达到修身养德的目的。【设计意图】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挖掘“君子”背后的儒家思想,感受儒家文化。2.结合现实谈收获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谈谈你学完本文的认识和收获。(生自由发言,师分析指导)预设 示例一:关于“静”,我们要高质量地学习,就需要静,不静,我们就做不到严谨治学;我们要陶冶性情,也需要静,只有在静的时候,才能屏除杂念,审视自己的内心,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示例二:关于“俭”,我看到学校有很多攀比现象,比穿的衣服是不是名牌,比吃的是不是进口的,比穿的鞋子是不是明星款的,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热衷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容易受到外界物质的诱惑,造成虚荣、自私等心理,不利于我们优秀品质的培养。示例三:关于“志”,我明白了立志很重要,志当存高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我们如果不立志,在学校就会不用心学习,成绩落后,不能考上大学;进入社会后,浑浑噩噩,终将一事无成。示例四:关于“学”,我明白了只有勤学才能增长才干。拥有自己的才能,才能在社会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示例五:“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让我想到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回顾一生时才发现自己什么贡献都没有。结束语:诸葛亮是儒家文化的践行者,《诫子书》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也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他劝勉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字字句句都是真心话,不仅劝诫他的子孙,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学习之处。【设计意图】由课内学习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给学生以有益的指导和启迪。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在思辨的过程中,将课文内容巩固、消化、吸收,加深对人生的认识。四、研读课文,思维提升1.诸葛亮的这封家书虽仅有86字,却充满了智慧之语,这些智慧之语寄托了自己对儿子的怎样的期望?明确:希望能儿子勤学励志,能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不要淫慢险躁,从而修身养德,治学做人,同时还希望能珍惜时光,最终成为一名胸怀大志的君子。(主旨)2.诸葛瞻读完父亲诸葛亮这封充满智慧和父爱的家书,是否谨记了父亲的劝勉,是否成才,是否又将父亲的殷殷告诫告知并传给后人呢?明确:简介诸葛瞻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来,魏将邓艾伐蜀,率领长子诸葛尚等人出战,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诸葛瞻他严词拒绝了邓艾的招降,斩了邓艾的招降使者,和儿子诸葛尚在绵竹之战中双双阵亡。瞻死时年仅三十七岁,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随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诸葛亮父子均身居高位,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又以三代满门忠烈成就了诸葛的千年美名。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本文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六、课文总结同学们,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愿你们能在心里埋下一颗“宁静淡泊”的种子,静心读书,早日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七、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2.完成相关基础作业,积累重点字词语句翻译;3.搜集诸葛亮的故事,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智慧。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的理论依据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教师是引导者,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积极参与构建情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注重归纳所学知识点。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生认知水平,亲身体验,通过自主质疑,小组合作、发挥想象等方法,在愉快的心境中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和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优秀品质以及形成明晰的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