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B.《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C.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D.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求神拜佛的处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B.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国赔上自己的领国来增加晋国的实力并削弱自己。C.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公许诺,愿臣服秦国,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D.不辱使命。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辞令从容,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5.请问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并找出一个主要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特点。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选文一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文二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注】本文段节选自韩非子《说难》。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6.解释加点词。(1)夜缒而出 (2)敢以烦执事(3)又欲肆其西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7.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 )A.行李之往来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8.翻译第③段中的划线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9.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10.烛之武能够成功说服秦伯的原因,用选文二中的话来说就是 。(选取选文二中的一句原文回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乙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冢:坟墓)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不出,火且尽(且:将要)C.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而卒葬之(卒:死)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赐予)盖音谬也(谬:错误)12.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宾结构后置)B.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动句)C.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D.有碑仆道。(省略句)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直接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B.甲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C.乙文中写山洞的情况,有详有略,略写前洞,详写后洞。D.乙文中对比手法明显。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少,余之至浅与好游者所至,余进洞时的欣喜与出洞时的后悔,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 以:利用B.晋连兵而伐郑 伐:攻打、讨伐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 说:游说D.存郑于将亡 存:保存17.下列“之”字用法意思与“子犯请击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A.此亡秦之续耳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相结之厚 D.将焉取之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成而去,何移之速也!(2)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①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文羸②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③掩大德。”(选自《左传》,有删节)【注】①乘韦:四张熟牛皮。②文赢:晋襄公的嫡母。③眚:过失,过错。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B.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C.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D.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即孟明。“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老子、韩非子等。B.辛已,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干支,可以用来表示年月日时。C.孤,古代王侯的自称。类似的称谓还有“寡人”等,它们均有自谦之意。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蹇叔有先见之明。秦穆公在接到杞子密报后,征询蹇叔的意见。蹇叔明确指出举兵攻郑只会劳而无功,而且秦国将在崤山大败。B.弦高是一位爱国商人。他表面上主动犒劳秦军,表达恭敬服从之心;暗地里火速派人将秦军要攻打郑国的消息告诉郑国国君。C.皇武子擅长辞令。郑穆公觉察到杞子等人的阴谋,派皇武子前去处理。皇武子通过恰当的外交语言,成功地让杞子等人离开。D.秦穆公虽刚愎自用但知错能改。对于曾被晋国俘获的位将领,秦穆公没有因为他们打了败仗而治他们的罪,反而是主动承认自己的过错。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二、情景默写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在回答孔子的提问时,说希望通过三年努力达到的治国理想是“ , ”。(2)《烛之武退秦师》说出晋秦联合攻郑理由的句子是:“ , 。”(3)《烛之武退秦师》中,表明晋国国君背信弃义的一句是“ ”。“ ”一句表明一个人如果反过来去伤害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这是不仁道的。三、选择题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B.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C.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D.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赔”,补偿四、句子默写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 ,不仁;失其所与, 。 (《左传》)(2) ,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孟子》)(3)淇则有岸, , ,言笑晏晏。(《诗经》)(4)扪参历井仰胁息, ,问君西游何时还? 。 (李白《蜀道难》)(5)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参考答案:1.C 2.D 3.C 4.(1)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他的边境后,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他贪求的土地呢?(2)越过晋国把遥远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5.(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与楚也。(2)a.烛之武的形象:忠君爱国,深明大义,有勇有识,老谋深算,机智善辩。国难当头,则毅然勇作前驱,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华解除了国家的危机。b.佚之狐的形象:能识才、荐才。c.郑伯的形象:屈己求才,深明人心。6. 用绳子拎着从上往下送 冒昧 扩张 如果没有 7.C 8.越过别国把远方国家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9.秦国因地理位置关系,即使郑国灭亡也得不到郑国土地,只会让晋国获利;晋国获利等于是削弱了秦国;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晋国背弃恩义,并非是可靠的盟友,秦国不必帮晋国灭郑。 10.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11.D 12.B 13.A 14.(1)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伤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了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2)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15.D 16.A 17.D 18.(1)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2)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料想秦穆公还会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了!19.D 20.D 21.A 22.(1)使自己军队劳累而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过能够成功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这样做吧!(2)郑国有准备了,偷袭不能指望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23.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朝济而夕设版焉 因人之力而敝之24.D25.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知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 以手抚膺坐长叹 畏途巉岩不可攀 曲终收拨当心画 唯见江心秋月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