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三章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举一反三(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上第三章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举一反三(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考点一、地形的类型
人们根据海拔和形态特征的差别,将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二)各种地形的特点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海拔 地面起伏
平原 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广阔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较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边缘陡峻,顶面平坦宽广
山地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坡度较陡 ,沟谷较深,相对高度超过200米
丘陵 较低(一般在200~ 500米)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平
典例1:如图所示为某山南北方向上(山的左侧是北、右侧是南)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C的海拔是________,山顶A的海拔是________。
(2)C与A之间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C与B之间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
【答案】(1)930m;570m (2)360m;710m
【解析】(1)山顶C的海拔是930m,350m+220m=570m,故山顶A的海拔是570m。
(2)930m-(350m+220m)=360m,故C与A之间的相对高度是360m,930m-220m=710m,故C与B之间的相对高度是710m。
变式1:有关高原和盆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高,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小
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不大,盆地外围与内部相对高度大
C.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围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大
D.高原和盆地外围的海拔很高,高原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外缘大
【答案】B
【解析】A C、盆地的海拔有的比高原高;故A C错误;
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地势相对平缓,而盆地是内部相对外部要低;故B正确;
D、高原的外围海拔没有内部海拔高;故D错误;
变式2: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形是(  )
A.盆地 B.山地 C.高原 D.平原
(2)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100米 B.300米 C.600米 D.700米
【答案】(1)B (2)B
【解析】人们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丘陵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辽阔。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一般海拔在200~5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的是丘陵。
(1)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判读,该地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确定图示地形是山地。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2)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判读,B地的海拔是700米,A地的海拔是1000米,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0-700=300米,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考点二、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2)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
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山顶:闭合曲线、内高外低,海拔最高处
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 峭壁:多条等高线重合处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常用“△”表示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位相对应)
峭壁(陡崖) 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常用“”表示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
典例1:(2023七上·临海期末)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   米。
(2)分别从C点和D点出发,沿实线和虚线登上山顶B,坡度较缓的路线是   (填“BC”或”BD”)。
(3)山顶B位于山顶A的   方向。
【答案】(1)50 (2)BD (3)正东
【解析】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地;反之,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鞍部;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山谷;等高线重合处——陡崖。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解答】(1)山顶A海拔高度300米,B地海拔高度为1350米,两地相对高度是350米-300米=50米;
(2)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BD处的等高线与BC处的等高线疏,所以BD 坡度较缓 ;
(3)根据指向标判断,该图正上方是北,山顶B位于山顶A的正东方向。
变式1:(2022七上·温州期中)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能反映山谷地形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等高线闭合,等高线从中间向四周增大,是盆地;故A错误;
B、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是山脊;故B错误;
C、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是山谷;故C正确;
D、等高线重叠,是陡崖;故D错误;
变式2:(2023七上·东阳期末)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户外活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到学校附近开展野外考察活动,如图所示为考察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地为峭壁,适合毕岩
B.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C.从E点爬到山顶A比从C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
D.在地图上D到F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千米
【答案】C
【解析】(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2)地图上表示方向的三种方法:指示标;经纬网;一般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定方向,要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指示方向来确定;在经纬网地图上,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没有指向标与经纬网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3)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的缩小程度。。
【解答】A.读图可知,B地等高线重合为陡崖,适合攀岩运动,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据图中指向标判断,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从E点爬到山顶A比从C点爬到山顶A更困难,因为E点到A点等高线密集坡陡,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据图中比例尺可知,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在地图上D到F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千米,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变式3:(2023七上·杭州期末)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2)填写地形部位名称:②   ④   
(3)如果对这座山体进行开发,适合开发攀岩项目的区域是   (填图中序号)
(4)李村在王村的   方向。
【答案】(1)B (2)鞍部;山脊 (3)① (4)西南
【解析】①是峭壁,是等高线的重合处;②是鞍部,是两座山顶之间中间平坦的地方;③是山顶;④是山脊,等高线向外凸出,越往外等高线越低;
【解答】(1)从图上看李村的地形属于中间低,越往外地势越高,属于盆地的地形;
(2)②在两座山顶之间中间平坦的地方是鞍部;④等高线向外凸出,地势越来越低的是山脊;
(3)①是峭壁,等高线的重合处,适合开发攀援项目;
(4)图中是指向标定位法,从图中可以看出李村在王村的西南方向。
考点三、地形的变化
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的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另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
(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它改变了地表形态,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等。内力作用常常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如地壳运动形成高山裂谷等。
(二)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主要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它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1)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流水主要有侵蚀(沟谷、熔洞)、搬运(泥石流)和沉积(三角洲、平原)作用。
①流水的冲刷使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
②流水使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
③泥沙沉积形成的江河出口处的三角洲平原
(2)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力作用影响大。风力主要有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①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城堡
②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
③由风沙沉积而形成的沙丘、沙漠
(3)在高寒地区,冰川的作用影响大。
(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
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对地形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盆地、深谷、高原等 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典例1:(2023七上·嘉兴期末)如图是小嘉学习地形的变化后画出的部分思维导图。
(1)图中的“?”应填入的内容是   。
(2)嘉兴地处平原,其成因的外力作用因素是   。
【答案】(1)地壳变动(2)流水
【解析】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解答】(1)地球内力作用造成了地壳变动;
(2) 嘉兴地处平原,其成因的外力作用因素是流水;
变式1:(2023七上·宁海期末)地形形成原因有的来自于地球内部力量,有的来自于外部力量。下列图示的地貌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
A.长江三角洲 B.海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脉 D.沙漠石蘑菇
【答案】C
【解析】地形的变化是地区的内力因素和外地因素共同的作用;内力因素是地势趋于陡峭;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因素使地势趋于平坦;
【解答】A长江三角洲是外力因素中流水的冲刷而形成的;
B.海边的怪石主要是外力因素中的流水撞击而成的;
C.喜马拉雅山主要是地球内力因素导致的,它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D.沙漠石蘑菇是外力因素中的风力作用而成的;
变式2:(2023七上·临海期末)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徽称作”潮涌”(如图),意源于钱塘江潮。钱塘江湖与钱塘江江口特殊的形状有关,造成江口地貌的主要外力是(  )
A. 冰川 B.生物 C.风力 D.流水
【答案】D
【解析】钱塘江口是典型的河口湾三角洲,平面呈喇叭形,是由于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流水入海口处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即如图所示的钱塘江口的形状。因此形成此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流水。
【解答】A.冰川作用主要发生在极地或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钱塘江是平原地带,故A错误;
B.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主要是参与碳循环,而钱塘江潮主要是水引起的,故B错误;
C.风力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而钱塘江是湿润地区,故C错误;
D.钱塘江口是典型的河口湾三角洲,是由流水冲击形成的,故D正确;
变式3:(2023七上·玉环期末)下列地形地貌与风蚀作用有关的是(  )
A.沙漠中的石蘑菇 B.火山湖 C.冰斗谷 D.冲积平原
【答案】A
【解析】 风吹经地表时,由于风的动压力作用,将地表的松散沉积物或者基岩上的风化产物(沙物质)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坏,这种作用称为吹蚀作用
【解答】A. 沙漠中的石蘑菇是由于风蚀作用产生的,A正确
B. 火山湖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B错误
C. 冰斗谷是由于冰蚀形成的,C错误
D. 冲积平原是由于流水冲击形成的,D错误
1.(2023七上·余姚期末)下列地貌是由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火山锥 B.迷人的溶洞
C.风蚀蘑菇 D.沙岛
【答案】A
【解析】外力作用是来自地表以外的作用,主要有流水,冰川,海浪,潮汐,生物,风力等等形式。其能源主要来自于太阳能,但是地球重力作用下的地质作用也属于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是来自地表以内的作用,主要有岩浆活动,板块运动,变质作用等等形式。其能源主要是地球内能,地球内能的积累和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衰变有关。
【解答】A.火山锥为内力作用形成的,正确;
B. 迷人的溶洞是流水的作用形成,属于外力作用,错误;
C. 风蚀蘑菇是风力的作用形成,属于外力作用,错误;
D. 沙岛是风力的作用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错误;
2.(2023七上·龙港期末)神仙居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岩石主要以火山活动形成的岩浆岩为主。火山活动是()
A.地表风化的结果 B.地壳变动的一种表现式
C.冰川移动的结果 D.地表流水侵蚀的结果
【答案】B
【解析】火山活动是一种剧烈的地壳运动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属于地球内力对地形的变化;地球外力的变化有流水,冰川,风力,生物因素等;
【解答】火山活动是一种剧烈的地壳运动表现形式,火山主要发生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3.(2021·浙江宁波·七年级期末)下列地形变化是由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B.珊瑚礁的形成
C.风蚀蘑菇的形成 D.上海崇明岛不断地“长大”
【答案】B
【解析】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与流水的冲刷有关,故A错误。
B.珊瑚是腔肠动物,捕食环节动物,因此珊瑚虫可以分泌石灰质堆积成珊瑚礁,形成岛屿,与生物作用有关,故B正确。
C.风蚀蘑菇是外力作用形成的,与生物作用无关,故C错误。
D.上海崇明岛不断地“长大”是流水侵蚀而成,与生物作用无关,故D错误。
4.(2023七上·余姚期末)如图所示为某双峰山景区局部等高线地形图,旅行者在A位置向南看到的地貌与下列哪个相似(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山脉越陡,等高线越疏的地方,山脉越平缓;山顶是山的最高点;等高线越往里越高的是山地;等高线越往外越高的盆地;
【解答】从A的位置看过来左边的山脉更高,后面的山脉低一些;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山脉越陡,等高线越疏的地方,山脉越平缓,所以看过来左边的山脉越高越陡,右边的山脉矮一些缓一些,C正确;
5.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单位:m)。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顶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答案】B
【解析】 等高线重合处为峭壁;等高线像低处凸起是山脊;等高线想高出凸起为山谷。山顶是指删的最高处,山的顶部;鞍部指的是地形当中两山之间比较平缓的部位。
【解答】由图形得:①是山谷,②是山谷,③是山顶,④是鞍部。
6.(2022·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关于图中① 、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图表示的实地面积比②大 B.①图中虚线位置表示的地形是山谷
C.①图中甲地在乙地的正东方 D.②图中丙处坡度比丁处坡度陡
【答案】D
【分析】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解析】根据比例尺的含义,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以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大,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因此A选项错误。由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故①图中虚线位置表示的地形是山脊,因此B选项错误。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定向法,可知①图中甲地在乙地的东北方,因此C选项错误。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由图可以推断丙处坡度比丁处坡度陡,故选项D正确。故选D。
7.(2022·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根据该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点的地形为峭壁
B.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C.D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
D.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BC
【答案】A
【解析】A.F点等高线重合,地形为峭壁,故A正确。
B.图中的比例尺为1:5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00米,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0米,故B错误。
C.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定向法”可知,D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故C错误。
D.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所以坡度较缓的路线是AC,故D错误。
8.(2022·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某兴趣小组组织户外实践活动,下图为搜集到的目的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图中B处为最高峰 B.CB坡度比DB坡度更陡
C.C处高度高于D处 D.B、D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米
【答案】D
【解析】A.B处海拔为300-350米,为图中的为高峰,故A说法正确。
B.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CB比DB等高线密集,坡度更陡,故B说法正确。
C.等高线地形图中,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相对较低处为鞍部,鞍部高度低于两侧的山顶,但高于两侧的山谷,所以C处高度高于D处,故C说法正确。
D .B处海拔位于350-400米之间,D处海拔为250米,B、D两地的相对高度位于100-150m之间,故D说法错误。
9.(2022·浙江仙居县七年级开学考试)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同学在登山过程中,沿线路___________(选填“AC”或“BC”)上山更为轻松。D处地形部位是___________。
【答案】AC 鞍部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由此可判定,沿线路AC上山更为轻松;依据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读,D处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
10.(2023七上·长兴期末)如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有甲、乙、丙三座山峰,其中海拔最高的是山峰    ;若沿着C、D两条登山线路到达乙峰,选择路线   更容易攀登。
【答案】甲;D
【解析】山顶是山的最高点,等高线越往里越大的为山地地形;等鞍部;线越密集,地势越陡峭,等高线越缓,地势越缓;两块山地之间平缓的地方是鞍部;等高线向高处凸起为山谷;等高线向抵触凸起为山脊;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三座山峰,海拔最高的是甲;等高线越密集,地势越陡峭,等高线越缓,地势越缓,所以选择D更容易攀登。
11.(2023七上·宁海期末)某中学计划开展野外考察。读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乙所示两条山路坡度更缓的是    。
(2)调查区域内居民点:李庄位于吴庄的    方向。
(3)如图2,当泥石流发生时,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    (填“①”或“②”)。
【答案】(1)甲 (2)东北 (3)①
【解析】泥石流产生的原因是:第一,陡坡;第二,大量的碎屑物;第三,长时间的暴雨;
【解答】(1)等高线越疏的地方,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的地方,坡度越陡;所以图1中甲、乙所示两条山路坡度更缓的是甲;
(2)根据指向标定向法,李庄位于吴庄的东北方向;
(3)泥石流的逃生方法是垂直于泥石流的方向往高处走,所以当泥石流发生时,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①;
12.大南山位于蛇口半岛,海拔 336.15 m,面积 3.5 km2。它扼守珠江口,雄视伶仃洋,登高一望,香港、深圳尽收眼底。政府现已将其规划为森林公园。如图是根据等高线分布情况绘出的大南山地区地形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所示为山脊的是 (选填“A”“B”或“C”)。
(2)形成图中所示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A.内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沙作用 D.海浪作用
(3)现在政府已经修建了一条可以到达山顶的公路。由图中可知,公路所处的北坡坡 度较缓,判断的理由是:此处 。
【答案】(1)B (2)A (3)等高线比较稀疏
【解析】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2干旱地区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风力;湿润地区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流水;海岸地区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海浪;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高山或是峡谷,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可从等高线疏密分析,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1)等高线数值向低处的方向弯曲所以为山脊,所以图中B处是山脊;
(2)内力作用主要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对地形形成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图中的地形是低山丘陵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内力作用;
(3)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公路所处的北坡等高线分布比较稀疏,坡度较缓。
13.读我国东南丘陵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A   ,C   。
(2)甲村要建一条从清水河取水的管道,若量得管道图上长度是1.5 cm,则管道实际长度应为   m。
(3)某校兴趣小组在大青山附近举行探险活动,夜晚宿营时在选择帐篷驻扎地点上组内产生了不同意见,在A、B、C、D四处地点中,你认为选择   处更合适。原因是   。
【答案】(1)峭壁;鞍部 (2)750 (3)C;C处地形为鞍部,较平坦
【解析】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定不同部位表示的地形为:山地海拔最高点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的低地为鞍部,等高线向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为山谷,多条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是:数字式、文字式和线段式。
【解答】(1)A为两山顶之间的低地为鞍部,A多条等高线重叠处为峭壁,C两山顶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2)甲村要建一条从清水河取水的管道,若量得管道的图上长度是1.5 cm,根据比例比例尺1:50000,
则管道实际长度应为750m。
(3)在A、B、C、D四处地点中,选择C处更合适。原因是C处地形为鞍部,较平坦2。
14.(2023七上·兰溪期末)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地形名称是   。
(2)A山顶与B山顶的相对高度是   米。
(3)若A山顶和B山顶的图上距离约为2厘米,则其实际距离约为   米。
(4)图中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的是字母   所处的位置。
【答案】(1)峭壁或陡崖 (2)68 (3)4000 (4)F
【解析】(1)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
(2)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位于两山顶之间的部位,行为形似马鞍,所以叫鞍部。
峭壁: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等高线密集的是陡坡,等高线舒缓的是缓坡。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易形成河流。
(3)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解答】
(1)等高线重叠的地方代表陡崖或峭壁。
(2)A地海拔578米,B地海拔510米,两地相对高度为578米-510米=68米。
(3)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实际距离2千米,所以图上2厘米,实际距离4000米。
(4)F地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出,是山谷,所以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
15.(2022·浙江温州·七年级期末)读图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B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
(3)乙山位于甲山的________方向,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米。
(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________(填名称)处。
【答案】鞍部 山谷 B B处等高线比H处密 西南 300 陡崖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解析】(1)A地地形为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是鞍部,B地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B,判断理由是B处等高线比H处密。
(3)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方。乙山位于甲山的西南方向,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是2×15000=30000厘米=300米。
(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G部位,该处等高线重合,是陡崖。
16.(2023七上·上虞期末)图①、②、③是三个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
(1)图①中甲乙两地相对高度为   米。图①中甲乙的坡度比图②中丙丁的坡度   。(填“陡峭”“平缓”或“相同”)
(2)图②中丙丁的实地距离比图①中甲乙   。(填“大”“小”或“相同”)
(3)图③中a处海拔比b处   (填“高”“低”或“相同”)。
【答案】(1)200;平缓 (2)小 (3)低
【解析】(1)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的大小以及内容详略的关系是:比例尺大的,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
读图可知,(1)图①中甲地海拔高度为20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00米-0米=200米。图①中的比例尺比图2中的比例尺小,小比例尺比大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之间的实际距离长,因此图1中甲乙的坡度比图②中丙丁的坡度平缓。
(2)图②中的比例尺比图①中的比例尺大,比例尺越大,相同等高距之间的实际距离短,因此图②中丙丁的实地距离比图①中甲乙的小实际距离短。
(3)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因此图③中a处海拔比b处低。
17.(2022·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小金用半个土豆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制作过程依次为图一中的a、b、c所示,则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等高线地形图应是如图中的_________(选填字母);
A.B.C.D.
(2)“爬山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图三中沿甲、乙两条线路登山,比较容易攀登的是_________线路(选填“甲”或“乙”)
(3)若图三中虚线C为泥石流的运动轨迹,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_________(选填图中的数字序号)。
【答案】A 甲 ②
【解析】(1)读图可知,土豆山由三截组成,截面为闭合的曲线,因此“土豆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应有三条闭合等高线,因此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等高线地形图应是如图A,A符合题意。故选A。
(2)甲地比乙地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容易攀登,因此比较容易攀登的是线路是甲。
(3)发生泥石流时,人逃生时方向应尽量与泥石流流动方向垂直,逃向地势较高的山坡。根据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的规律,④方向与河流中水流方向一致,①方向与河流中水流方向相反,②、③方向与泥石流发生的山谷走向大致垂直,但③路线要越过河谷,因此在O点的人合理的逃生路线为②。
18.(2022·浙江绍兴·七年级期末)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C表示的地形是______;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______;
(3)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cm,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米;
(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______(填字母)。
【答案】山脊 B 450 G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析】(1)C是等高线向低处凸为山脊。
(2)B处相比H处等高线密集,B坡度较陡。
(3)图中比例尺为1:15000,说明图上1cm代表15000cm,3cm对应实际距离为3×15000cm=45000cm=450m。
(4)G为等高线重合地点,为陡崖,适合攀岩。
19.(2022·浙江金华市七年级期末)在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后,小科同学利用土豆、橡皮、记号笔、小刀等工具,制作等高线模型。请你一起完成以下问题:
(1)为使制作的模型更接近真实情况,制作过程中需注意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尽可能挑选形状规则的马铃薯 B.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要相同
C.画线时记号笔要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D.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步骤④中,俯视模型,若它代表一个山地地形,从______(填“甲”或“乙”)地上山顶的路比较平坦。
(3)为了把等高线描绘在白纸上,小科,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
【答案】B、C 乙 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解析】(1)为了减小误差,应尽量保持每块橡皮的高度相同,记号笔水平放置在橡皮上,目的是保证每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保持一致,故B、C符合题意。
(2)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图中甲地等高线密集,乙地等高线稀疏,所以从乙地上山顶的路比较平坦。
(3)为了把等高线描绘在白纸上,可以在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边缘描线。
20.(2023七上·温州期末)隧道是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常见形式。如图为某山区等高线与隧道修建示意图,该地山体以岩石为主。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为隧道两端洞口,如何估算图中隧道AB的实际长度?不限材料,写出测算步骤。
(2)长隧道通风差,需在山体中挖井来增强隧道通风。从开采量与通风效果考虑,选择甲、乙、丙中的一处挖井,并说明选址的理由。
【答案】(1)将棉线与图中隧道路线重合,在棉线上标记起点和终点;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两点间的长度;将所测长度乘以地图比例尺即为隧道实际长度
(2)选择丙处,该处位于隧道正上方,与隧道海拔高度相差小,向下开采的工程量小或该位置接近隧道中部利于通风;
选择乙处,该处与隧道海拔高度相差最小,斜向下挖井的开采量小或该位置接近隧道中部利于通风
【解析】(1)采用画曲为直法,将棉线与图中隧道路线重合,在棉线上标记起点和终点;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两点间的长度;将所测长度乘以地图比例尺即为隧道实际长度;
(2)从开采量与通风效果考虑 ,乙和丙都适合选择, 选择丙处,该处位于隧道正上方,与隧道海拔高度相差小,向下开采的工程量小或该位置接近隧道中部利于通风;选择乙处,该处与隧道海拔高度相差最小,斜向下挖井的开采量小或该位置接近隧道中部利于通风;
21.(2021·浙江温州·七年级期末)某山区水资源丰富,为了发展当地经济,要从图上所示A、B、C、D四地中选择一地修建水电站。请你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选择一个最适合建造大坝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选C点,由于C点两侧都是山脊,此处可以建大坝省工,山谷内空间大,有利于蓄水,汇集了山谷内所有的水流,水资源丰富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解析】选C点,由于C点两侧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都是山脊,此处可以建大坝省工,山谷内空间大,有利于蓄水,汇集了山谷内所有的水流,水资源丰富。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考点一、地形的类型
人们根据海拔和形态特征的差别,将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二)各种地形的特点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海拔 地面起伏
平原 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广阔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较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边缘陡峻,顶面平坦宽广
山地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坡度较陡 ,沟谷较深,相对高度超过200米
丘陵 较低(一般在200~ 500米) 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平
典例1:如图所示为某山南北方向上(山的左侧是北、右侧是南)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C的海拔是________,山顶A的海拔是________。
(2)C与A之间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C与B之间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
变式1:有关高原和盆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高,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小
B.高原和盆地内部的相对高度不大,盆地外围与内部相对高度大
C.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围的相对高度都比高原内部大
D.高原和盆地外围的海拔很高,高原内部的相对高度都比外缘大
变式2: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形是(  )
A.盆地 B.山地 C.高原 D.平原
(2)图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100米 B.300米 C.600米 D.700米
考点二、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2)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
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山顶:闭合曲线、内高外低,海拔最高处
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 峭壁:多条等高线重合处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常用“△”表示
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位相对应)
峭壁(陡崖) 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常用“”表示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
典例1:(2023七上·临海期末)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   米。
(2)分别从C点和D点出发,沿实线和虚线登上山顶B,坡度较缓的路线是   (填“BC”或”BD”)。
(3)山顶B位于山顶A的   方向。
变式1:(2022七上·温州期中)下列等高线地形图中,能反映山谷地形的是( )
A. B. C. D.
变式2:(2023七上·东阳期末)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户外活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到学校附近开展野外考察活动,如图所示为考察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地为峭壁,适合毕岩
B.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C.从E点爬到山顶A比从C点爬到山顶A更容易
D.在地图上D到F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千米
变式3:(2023七上·杭州期末)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2)填写地形部位名称:②   ④   
(3)如果对这座山体进行开发,适合开发攀岩项目的区域是   (填图中序号)
(4)李村在王村的   方向。
考点三、地形的变化
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的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另一种来自地球的外部。
(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它改变了地表形态,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等。内力作用常常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如地壳运动形成高山裂谷等。
(二)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主要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它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1)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流水主要有侵蚀(沟谷、熔洞)、搬运(泥石流)和沉积(三角洲、平原)作用。
①流水的冲刷使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
②流水使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
③泥沙沉积形成的江河出口处的三角洲平原
(2)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力作用影响大。风力主要有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①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城堡
②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
③由风沙沉积而形成的沙丘、沙漠
(3)在高寒地区,冰川的作用影响大。
(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
项目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对地形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盆地、深谷、高原等 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典例1:(2023七上·嘉兴期末)如图是小嘉学习地形的变化后画出的部分思维导图。
(1)图中的“?”应填入的内容是   。
(2)嘉兴地处平原,其成因的外力作用因素是   。
变式1:(2023七上·宁海期末)地形形成原因有的来自于地球内部力量,有的来自于外部力量。下列图示的地貌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
A.长江三角洲 B.海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脉 D.沙漠石蘑菇
变式2:(2023七上·临海期末)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徽称作”潮涌”(如图),意源于钱塘江潮。钱塘江湖与钱塘江江口特殊的形状有关,造成江口地貌的主要外力是(  )
A. 冰川 B.生物 C.风力 D.流水
变式3:(2023七上·玉环期末)下列地形地貌与风蚀作用有关的是(  )
A.沙漠中的石蘑菇 B.火山湖 C.冰斗谷 D.冲积平原
1.(2023七上·余姚期末)下列地貌是由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火山锥 B.迷人的溶洞
C.风蚀蘑菇 D.沙岛
2.(2023七上·龙港期末)神仙居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岩石主要以火山活动形成的岩浆岩为主。火山活动是()
A.地表风化的结果 B.地壳变动的一种表现式
C.冰川移动的结果 D.地表流水侵蚀的结果
3.(2021·浙江宁波·七年级期末)下列地形变化是由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B.珊瑚礁的形成
C.风蚀蘑菇的形成 D.上海崇明岛不断地“长大”
4.(2023七上·余姚期末)如图所示为某双峰山景区局部等高线地形图,旅行者在A位置向南看到的地貌与下列哪个相似(  )
A. B. C. D.
5.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单位:m)。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顶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6.(2022·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关于图中① 、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图表示的实地面积比②大 B.①图中虚线位置表示的地形是山谷
C.①图中甲地在乙地的正东方 D.②图中丙处坡度比丁处坡度陡
7.(2022·浙江台州·七年级期末)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根据该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点的地形为峭壁
B.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C.D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
D.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BC
8.(2022·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某兴趣小组组织户外实践活动,下图为搜集到的目的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
A.图中B处为最高峰 B.CB坡度比DB坡度更陡
C.C处高度高于D处 D.B、D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00米
9.(2022·浙江仙居县七年级开学考试)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同学在登山过程中,沿线路___________(选填“AC”或“BC”)上山更为轻松。D处地形部位是___________。
10.(2023七上·长兴期末)如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有甲、乙、丙三座山峰,其中海拔最高的是山峰    ;若沿着C、D两条登山线路到达乙峰,选择路线   更容易攀登。
11.(2023七上·宁海期末)某中学计划开展野外考察。读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乙所示两条山路坡度更缓的是    。
(2)调查区域内居民点:李庄位于吴庄的    方向。
(3)如图2,当泥石流发生时,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    (填“①”或“②”)。
12.大南山位于蛇口半岛,海拔 336.15 m,面积 3.5 km2。它扼守珠江口,雄视伶仃洋,登高一望,香港、深圳尽收眼底。政府现已将其规划为森林公园。如图是根据等高线分布情况绘出的大南山地区地形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所示为山脊的是 (选填“A”“B”或“C”)。
(2)形成图中所示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A.内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沙作用 D.海浪作用
(3)现在政府已经修建了一条可以到达山顶的公路。由图中可知,公路所处的北坡坡 度较缓,判断的理由是:此处 。
13.读我国东南丘陵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A   ,C   。
(2)甲村要建一条从清水河取水的管道,若量得管道图上长度是1.5 cm,则管道实际长度应为   m。
(3)某校兴趣小组在大青山附近举行探险活动,夜晚宿营时在选择帐篷驻扎地点上组内产生了不同意见,在A、B、C、D四处地点中,你认为选择   处更合适。原因是   。
14.(2023七上·兰溪期末)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地形名称是   。
(2)A山顶与B山顶的相对高度是   米。
(3)若A山顶和B山顶的图上距离约为2厘米,则其实际距离约为   米。
(4)图中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的是字母   所处的位置。
15.(2022·浙江温州·七年级期末)读图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B表示的地形是________。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
(3)乙山位于甲山的________方向,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__米。
(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________(填名称)处。
16.(2023七上·上虞期末)图①、②、③是三个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
(1)图①中甲乙两地相对高度为   米。图①中甲乙的坡度比图②中丙丁的坡度   。(填“陡峭”“平缓”或“相同”)
(2)图②中丙丁的实地距离比图①中甲乙   。(填“大”“小”或“相同”)
(3)图③中a处海拔比b处   (填“高”“低”或“相同”)。
17.(2022·浙江杭州·七年级期末)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小金用半个土豆制作等高线地形图,制作过程依次为图一中的a、b、c所示,则白纸上绘出的“土豆山”等高线地形图应是如图中的_________(选填字母);
A.B.C.D.
(2)“爬山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图三中沿甲、乙两条线路登山,比较容易攀登的是_________线路(选填“甲”或“乙”)
(3)若图三中虚线C为泥石流的运动轨迹,泥石流发生时有人位于O点,合理的逃生路线为_________(选填图中的数字序号)。
18.(2022·浙江绍兴·七年级期末)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C表示的地形是______;
(2)B、H两点中坡度较陡的是______;
(3)测得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cm,则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__米;
(4)如果进行攀岩运动适合在______(填字母)。
19.(2022·浙江金华市七年级期末)在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后,小科同学利用土豆、橡皮、记号笔、小刀等工具,制作等高线模型。请你一起完成以下问题:
(1)为使制作的模型更接近真实情况,制作过程中需注意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尽可能挑选形状规则的马铃薯 B.画线时所垫每块橡皮的高度要相同
C.画线时记号笔要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D.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步骤④中,俯视模型,若它代表一个山地地形,从______(填“甲”或“乙”)地上山顶的路比较平坦。
(3)为了把等高线描绘在白纸上,小科,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
20.(2023七上·温州期末)隧道是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常见形式。如图为某山区等高线与隧道修建示意图,该地山体以岩石为主。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为隧道两端洞口,如何估算图中隧道AB的实际长度?不限材料,写出测算步骤。
(2)长隧道通风差,需在山体中挖井来增强隧道通风。从开采量与通风效果考虑,选择甲、乙、丙中的一处挖井,并说明选址的理由。
21.(2021·浙江温州·七年级期末)某山区水资源丰富,为了发展当地经济,要从图上所示A、B、C、D四地中选择一地修建水电站。请你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选择一个最适合建造大坝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思维导图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典例分析
举一反三
课后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