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雷雨(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雷雨(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5《雷雨(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曹禺传(节选)
田本相
关于《雷雨》的写作,曹禺曾回答过不少人的访问,也曾写过不少文章。他曾把一篇未发表的手稿寄给我“作为纪念”,手稿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
写《雷雨》,大约从我19岁在天津南开大学时就动了这个心思。我已经演了几年话剧,同时改编戏,导演戏,也接触过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好戏。虽然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一些舞台实践和作剧经验,但我的心像在一片渺无人烟的沙漠里,豪雨狂落几阵,都立刻渗透干尽,又干亢燠闷起来。我不知怎样往前迈出艰难的步子。我开始日夜摸索,醒着和梦着,像是眺望时有时无的幻影。好长的时光啊!猛孤丁地眼前居然从石岩缝里生出一棵葱绿的嫩芽——我要写戏。
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使我流下痛心的眼泪。我写了许多种人物的小传,其数量远不止《雷雨》中的八个人。记不清修改了多少遍,这些残篇断简堆满了床下。到了1932年,我在清华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部戏才有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样子。
曹禺在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这个岁数,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正处在人生朦胧的阶段,而他却拿出了这样一部杰出的作品,这本身就给他的创作蒙上了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他从来不是冷静的人,而是一个情感十分敏感的人。他把一些人看成是“魔鬼”,把一些人看成是“不幸者”,这些人激起他的愤怒,勾起他的同情,使他落泪。这些压抑的愤懑情绪在他的心中激荡着,积累着,灼热着他的情绪,加剧着他的不安。他不是那种念了什么小说写法、剧作写法之类的书,在那里刻意编织故事的写匠;也不是有着什么明确的匡正社会,扶救人心的目的,和有着高度自觉创作使命的人。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雷雨)序》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文字,曹禺处处说他不知道《雷雨》是怎样创作的,但又处处写着他是怎样创作的。这可以说是他第一次这样含糊而又明确地写出他的创作宣言,宣布着他的创作纲领。在这里没有一条创作的法则,也没有明确的理论语言,但创作的精髓却深刻地被他把握着,感受着,创作的规律也在其中蕴藏着。坦诚而率真、生动而朴实地写出了他创作的甘苦,创作的动机、创作的灵感,创作的过程;其他如人物的塑造、借鉴和创造。形象的思维,人物的配置,剧情的调整,戏剧的情景,艺术的分寸感,等等,都被他天才般地感受到了,连他的不可理喻的“原始的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以及对宇宙的憧憬,都道出了他创作的真相。但是,《〈雷雨〉序》贯穿的一个主要点,是这样一句话:“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是情感的汹涌的流推动他创作,是情感的潮水伴随着人物和场景的诞生,是情感酿成“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是情感酿成戏剧中的氛围和情境。不论曹禺称它为情感、情绪也好,或者称它为“野蛮的情绪”“原始的情绪”也好,都是他在创作中所强烈感受到的。他曾这样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的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便是我性情中燠热的氛围。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帮助“外界”揭开蒙在曹禺及《雷雨》上的神秘面纱。
B.曹禺愤怒一些“魔鬼”,同情一些“不幸者”,这些情绪推动他要发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C.《《雷雨)序》道出《雷雨》创作的真相,那就是曹禺天才般地感受到了创作的精髓和创作的规律。
D.蘩漪这个形象深厚丰满,性格特异,故作者说“像蘩漪这样的典型,应当是属于曹禺的”。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直接引用曹禺的手稿和序言,表现了天才的曹禺和天才的作品《雷雨》的创作过程,使得文章更真实可感。叙述中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曹禺。
B.曹禺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中外好戏;个人的敏感和生活境遇,创作经验;观察社会,思考人生:这些是曹禺成功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
C.“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说明曹禺仅仅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并不想表现大的社会主题。
D.文章是《曹禺传》的选段,选取了曹禺创作《雷雨》的过程这一横断面,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作为作家的曹禺创作的艰辛和经历的精神上的迷茫。
3.曹禺创作《雷雨》历经大约5年的“痛苦折磨”。请用摘要原文,编写要点提纲的方式列出他在这段时间内的情感历程。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吗?
鲁待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待萍 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 (惊愕)什么?
鲁待萍 她没有死。
周朴园 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鲁待萍 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
周朴园 哦,救活啦?
鲁待萍 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地,以为她那夜晚死了。
周朴园 那么,她呢?
鲁待萍 一个人在外乡活着。
周朴园 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 也活着。
周朴园 (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境况很不好。
周朴园 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待萍 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周朴园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
鲁待萍 嗯,就在此地。
周朴园 哦!
鲁待萍 老爷,你想见一见她吗?
周朴园 不,不。谢谢你。
鲁侍萍 她的命很苦。离开了周家,周家少爷就娶了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周朴园 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
鲁侍萍 大概她是不愿意吧。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
周朴园 嗯,以后她又嫁过两次。
鲁待萍 嗯,都是很下等的人。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吗?
周朴园 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
鲁待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周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
周朴园 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鲁待萍 旧村衣?
周林园 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村衣,没有领子的。
鲁待萍 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 要哪一件?
鲁待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待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待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同朴园 哦,待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待萍 你自然想不到,待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鲁待萍 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待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待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4.舞台说明往往有言外之意,未尽之言,对文中划线的舞台说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喘出一口气,沉思地”表明周朴园在鲁侍萍平静的回答后如释重负,刚刚掀起的内心波澜趋于平静。
B.两个“惊愕”,前一个表明周朴园对鲁侍萍还活着的消息感到惊讶,后一个表明周朴园对眼前这个人知道衬衣梅花的细节感到惊讶,进而对待萍的身份产生怀疑。
C.“忽然立起”表明周朴园得知鲁侍萍母子还活着时内心震惊,“徐徐立起”表明他由震惊慢慢恢复平静,用急切的语气表达了对重见侍萍的激动。
D.“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表明鲁侍萍此刻心理极其复杂,她没话找话,是想看看这个曾经与她相爱,又将她抛弃的人是否还能认出她,又怎样对待她。
5.文中“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一连串的问句表现周朴园怎样的心理?
6.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周朴园形象。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
①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故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②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嗖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③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史记·魏公子列传》)
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
(2)而公子亲数存之 ( )
8.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
A.于是 B.趁机 C.依靠 D.因为
(2)顾未有路耳( )
A.回想 B.考虑 C.只是 D.但
9.把材料二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10.用“/”为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断句。
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11.请结合材料一中樊哙的言行分析他的人物形象。
12.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有一句话说“士为知己者死”,请你结合材料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选择题
1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蘩漪(yī) 讹(é)传 穿凿(zuó) 忖度(cǔn duó)
B.敲诈(zhà) 内帷(wěi) 自恃(shì) 惶悚(huáng sǒng)
C.模样(mú) 轻薄(bó) 指使(zhǐ) 盥漱(guàn shù)
D.伺候(cì) 勒(lēi)死 诨名(hùn) 纨绔(wán kuà)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曹禺是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屈原》等。
B.《雷雨》这部剧揭示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成员之间的种种矛盾,主要人物有周朴园、蘩漪、周萍、四凤,鲁侍萍。
C.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D.戏剧按题材所涉及的内容可分为现代剧(如《雷雨》),历史剧(如《王昭君》)。
15.下列对本课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话很多。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在最初的惊愕及辩解之后,周朴园马上明白有潜在的危险。可见周朴园老谋深算。)
B.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在得到侍萍及其有关人员将永远离开的准确信息后,周朴园马上将最后一步落实。迫不及待的态度揭开了他之前一再深情表白的假面具。)
C.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不论年龄或阅历,周萍都不可能接受侍萍这个母亲。周朴园为儿子着想,全然不顾侍萍的慈母心肠。可见周朴园自始至终对侍萍都是玩弄与欺骗,没有一丝真情。)
D.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代表。(刚刚得知鲁大海是自己分别三十年的骨肉,可见面的一刻,周朴园根本没有为人父的慈爱与愧疚,只有对于威胁自己利益者的切齿仇恨。可见周朴园唯利是图,天良泯灭。)
六、语言表达
16.下面一段话中,有五处用词不恰当或不得体,请分别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五四青年节那天,我校举办了一次大型“青春颂”演讲会,各班都选派代表参加,校长也很荣幸地参加了这次大会。会上,同学们一拥而上,登台演讲,气氛十分热烈。特别是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演讲,博得了全场一片哗然。会后大家感到欣幸,但是更多的是感到责任重大。
七、名著阅读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周朴园 (点着一支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吗?
鲁侍萍 (看着他)大概是的。
周朴园 (拿起看看)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雷雨》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八、小阅读-课内
18.阅读《雷雨》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鲁大海 (惊,怒)怎么矿上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就白打了吗?(又看电报,忽然笑起来)哼,这是假的。你们自己假造的电报来离间我们的。(笑)哼,你们这种卑鄙无赖的行为!
……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我 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您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 (呆呆地看着周萍的脸,忽而又大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抱着大海受伤的头哭)
大海为仆人们拥下,侍萍亦下。
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手段。主要指剧中的人物的性格冲突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既可以是人物的外部动作,也可以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节选部分的戏剧冲突表现在哪里?
19.《雷雨》中,对下列舞台说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环境。
B.加强戏剧的真实感。
C.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出人物的烦躁和郁闷不安的情绪。
D.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为下文矛盾的展开做了铺垫。
九、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参考答案:
1.D 2.C 3.①19岁前,演话剧、改编戏、导演戏、接触中外好戏,无法排遣内心的“干亢燠闷”。②大约19岁时,经过长时间的日夜摸索,萌生“我要写戏”的念头。③19岁至23岁,愤怒,同情、痛心促使曹禺创作出《雷雨》。
4.C 5.“什么”表明吃惊,怀疑自己听错了;“她就在这儿”表示难以置信;“此地”一语双关,情感复杂,一连串的问句暴露了周朴园震惊和极度紧张的心理。 6.①周朴园在缅怀“死去”的侍萍时,“想修坟,找旧雨衣和绣着梅花的旧衬衣”等表现其温情、怀旧、愧疚的一面;②当发现侍萍“活在”他面前时,从“惊愕”到“严厉”再到“冷冷”的神情的变化,以及“怎么,是你?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一连串的质问表现出其自私、冷酷的一面;③周朴园的这种极度虚伪,表现了其复杂又矛盾的人性。
7. 通“纳”,接纳 问候 8. B C 9.我用来对待侯先生的方法算是周到的了,天下无人不晓,如今我将要死难可是侯先生竟没有一言半语来送我,难道我有什么过错吗? 10.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11.①勇气非凡。②善于辞令(能言善辩、直言敢谏)。③忠诚为主。 12.文中侯嬴和朱亥都受到了魏公子无忌的赏识,为报知遇之恩,二人都不惜一死以报答。他们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即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13.C
14.A
15.C
16.①“很荣幸地”应删去,或将“荣幸”改为“高兴”;②“一拥而上”应改为“按着顺序”;③“抛砖引玉”应改为“幽默风趣”或“语重心长”之类;④“哗然”应改为“掌声”;⑤“欣幸”应改为“欣慰”。
17.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使之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
18.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不仅是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冲突,也是父子两代人之间的冲突;而周萍要求仆人打鲁大海、拉下去,则是兄弟之间的冲突;鲁侍萍与周朴园、周萍之间也同样既是底层劳动人民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冲突,又是母子之间的冲突,眼看着亲生儿子打另一个儿子却不能揭露真相,内心矛盾而痛苦;鲁大海坚定不屈,而其他代表却被收买,也反映出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冲突。
19.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