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感觉器官及幼儿卫生保健 课件(共27张PPT)- 《幼儿卫生学》同步教学(人大版·202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章 感觉器官及幼儿卫生保健 课件(共27张PPT)- 《幼儿卫生学》同步教学(人大版·2021)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幼儿卫生学
幼儿卫生学
延迟
CONTANTS
第十章感觉器官及幼儿卫生保健
第一节感觉器官的构成及其功能
第二节幼儿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保教结合
技能实训
思考与练习
拓展阅读
本章导读
感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第一途径,幼儿用眼睛看到纷繁的世界,用耳朵感受美妙的声音,没有感觉,人的认知就无法得到发展。但如今,“小眼镜”已不再罕见,有听力障碍的幼儿也不在少数,越来越多的幼儿因为感觉障碍,其生活和学习受到影响。因此,预防感觉器官受损,保护幼儿的感觉器官至关重要。
学习目标
1.了解眼、耳、舌、鼻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幼儿各类感觉器官的发育特点。
3.掌握幼儿各类感觉器官的保健要点。
01
第一节感觉器官的构成及其功能
01
一、眼
眼睛是人体接收外界信息的重要感觉器官,由眼球(见图101)及眼辅助装置组成。人的眼睛类似于照相机。眼球前的角膜及晶状体好比照相机的调焦器和镜头,起着屈光、聚光的作用。瞳孔能根据外界光线的强弱自动调节大小,好比照相机上的光圈。而眼球壁最内层的视网膜,可以感受光线的刺激,产生视觉,好比照相机的底片。
图101眼球的结构
资料来源:白福忠. 视觉测量技术基础.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20.
第一节感觉器官的构成及其功能
01
(一)眼球结构及其功能
眼球分为眼球壁和内容物两部分。
1.眼球壁
(1)外层
眼球壁外层为纤维膜,又分角膜和巩膜(白眼珠)。前面1/6是透明的角膜,后面5/6是坚韧的巩膜。角膜上有丰富的神经末梢,能感受极其微小的刺激,因此俗语称“眼里容不得沙子”。
(2)中间层
眼球壁的中间层为色素膜,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最前面是虹膜,虹膜为一圆盘状膜,其颜色就是眼珠的颜色。虹膜中间的圆孔叫瞳孔(瞳仁)。瞳孔能根据外界光线的强弱自行调节大小(强光时缩小,弱光时放大),以控制落在视网膜上的光线量。虹膜后是睫状体,含有丰富的平滑肌,借悬韧带与晶状体连接。脉络膜占色素膜的大部分,覆盖眼球后部,富含色素遮挡光线,为眼球内成像造成暗箱。此外,脉络膜充满血管,有为眼球提供营养的作用。
(3)里层
眼球壁里层是视网膜,是视觉器官最重要的部分,视网膜上有无数感光神经细胞,可以感受光线的刺激,并形成物像。其中,视锥细胞能接收强光和色光的刺激,视杆细胞主要在弱光下起作用。
第一节感觉器官的构成及其功能
01
2.内容物
眼球的内容物有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它们和角膜共同组成眼的折光系统。眼球的内容物还使眼球具有一定的张力,以维持眼球的形状。
(1)房水
房水为填充于眼房内的无色透明液体。房水除有屈光作用外,还具有为角膜和晶状体提供营养及维持眼内压的作用。
房水由睫状体产生,由眼后房经瞳孔流入眼前房,再经虹膜、角膜渗入巩膜静脉窦,最后汇入眼静脉。房水代谢紊乱或循环不畅可引起眼内压增高,导致视网膜受压,患者出现视力减弱或失明,临床上称青光眼。
(2)晶状体
晶状体位于玻璃体前面、瞳孔后面,有弹性,借助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以固定位置。它呈双凸透镜状,前面的曲率半径约10毫米,后面的曲率半径约6毫米,富有弹性。晶状体的直径约9毫米,厚4~5毫米,前后两面交界处称为赤道部,两面的顶点分别称为晶状体前极、后极。
第一节感觉器官的构成及其功能
01
晶状体就像照相机里的镜头一样,对光线有屈光作用,且能滤去一部分紫外线,保护视网膜,但它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或松弛改变屈光度,使看远或看近时眼球聚光的焦点都能准确地落在视网膜上。晶状体由晶状体囊和晶状体纤维组成。晶状体囊为一透明薄膜,完整地包围在晶状体外面。晶状体前囊下有一层上皮细胞,当上皮细胞到达赤道部后,不断伸长、弯曲,移向晶状体内,成为晶状体纤维。晶状体纤维在人一生中不断生长,并将旧的纤维挤向晶状体的中心,这些纤维逐渐硬化成为晶状体核,晶状体核外较新的纤维称为晶状体皮质。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核逐渐浓缩、扩大,并失去弹性,这时眼的调节能力就会变差,出现老视。
晶状体内没有血管,它所需的营养来自房水,如果房水的代谢出了问题,或晶状体囊受损,晶状体就会因缺乏营养而发生混浊,原本透明的晶状体就成为乳白色,而变得不透明,最终影响视力,这就是白内障。
晶状体屈光力是眼总屈光力的一部分,起平衡眼屈光力的作用。另外,晶状体还具有对不同距离的对焦作用,称为调节。晶状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一系列老化,从而影响弹性和透明度。晶状体的实质部分包裹在一个弹性囊袋中。晶状体悬韧带从囊袋的周边延伸到睫状体,支撑晶状体,并通过睫状肌的作用产生张力变化,从而改变晶状体表面的曲率。
第一节感觉器官的构成及其功能
01
(3)玻璃体
玻璃体位于晶状体后面,充满于晶状体与网膜之间,充满于晶状体后面的空腔。玻璃体不是玻璃,它是人眼中类似于玻璃一样的物质,无色透明、半固体、呈胶状,主要成分是水,占了玻璃体体积的99%左右。玻璃体的前面有一凹面,正好能容纳晶状体,称为玻璃体凹。玻璃体无血管、无神经、透明,具有屈光作用,其营养来自脉络膜和房水,本身代谢极低,无再生能力,脱失后留下的空隙由房水填充。当玻璃体周围组织发生病变时,玻璃体代谢也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液化、变性和混浊。玻璃体充满于眼球后4/5的玻璃体腔内,起着支撑视网膜和维持眼内压的作用。玻璃体如果脱失、液化、变形或形成机化条带,不但会影响其透明度,而且易导致视网膜脱离。
(二)眼辅助装置及其功能
眼的辅助装置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以及眶脂体和眼球筋膜,对眼球起保护、运动和支持作用。
1.眼睑
眼睑由皮肤、肌肉和结膜等组成,俗称“眼皮”。眼睑起保护眼球的作用,它时开时闭,用泪液润湿眼球表面,保持角膜光泽,并能清除灰尘和细菌。睡眠时眼睑闭合,阻挡光线进入并减少泪液蒸发。
第一节感觉器官的构成及其功能
01
2.结膜
结膜是一层薄而透明的黏膜,覆盖在眼睑内面和巩膜上。结膜根据其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睑结膜、穹窿结膜和球结膜。睑结膜覆盖在眼睑的内面;球结膜覆盖在眼球巩膜的表面,前端附着于角膜巩膜缘。二者在眼球的后部相互延续形成结膜穹,分别为结膜上、下穹。当闭眼时,形成密闭的结膜囊,保护眼球,并将泪液引流到泪道。结膜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末梢,并有少量的黏液腺,能分泌黏液,润滑眼球,以减少睑结膜与角膜的摩擦。在出现炎症时,结膜充血,即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3.泪器
泪器由泪腺和泪道组成。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四部分。泪点是位于上、下睑缘内侧泪乳头顶端的小孔,与泪湖相对,分别称为上、下泪点,是泪液进入泪道的起始处。泪小管由上泪小管和下泪小管组成,上、下泪小管分别起自上、下泪点,先与睑缘成垂直方向走向上、下,继而转向内侧,上、下泪小管汇合后形成泪总管并开口于泪囊。泪囊和鼻泪管分别贴附于泪囊窝和骨性鼻泪管的骨膜。眼轮匝肌的部分肌纤维分布于泪囊的浅、深面,收缩时,可扩大泪囊,使囊内呈负压,有利于将结膜囊的泪液引流至泪囊内。
4.眼外肌
眼外肌是附着于眼球外部的肌肉,管理着眼球的运动,共6条。任何眼球运动均不是单独某条眼外肌的作用,而是由所有眼外肌共同工作完成的。
第一节感觉器官的构成及其功能
01
5.眶脂体和眼球筋膜
眶内各结构间填充着脂肪组织,即眶脂体。眼球后部与眶脂体之间有致密的纤维膜和平滑肌,即眼球筋膜,其与眼球间有间隙,以便眼球灵活转动。
(三)立体视觉
人生活在立体的世界中,眼睛具有适应立体环境的功能,即三维立体视觉,这是人的一种高级视觉功能。
那么,立体视觉是怎样产生的呢 当我们用两只眼睛注视同一事物时,两眼的视轴是两条平行线,由于两眼是从两个不同位置“扫描”的,被注视的景物在两眼的视网膜上所形成的物像就有了微小的水平偏差,即双眼视差。例如,我们看一个球,左眼看到球的左侧多一些,右眼看到球的右侧多一些,双眼视差实际上是外部世界给予我们的深度信号。
立体视觉是人对三维空间各种物体远近、前后、高低、深浅和凹凸的感知能力,是人在长期进化中获得的一项双眼高级视觉功能。人具有良好的立体视觉功能,才使手与眼敏捷而又精巧地配合,并具备各种技巧,有利于生活、工作等。
第一节感觉器官的构成及其功能
01
二、耳
(一)耳的结构及其功能
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见图102)。
图102耳的结构
资料来源:陈蔚红.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27.
1.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耳廓由皮肤和弹性软骨构成,血管和神经丰富,皮下组织较少,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是外耳门至鼓膜之间的弯曲管道,长约2?5厘米。外耳道可控制鼓膜及中耳的环境,保持耳道温暖湿润,外耳道皮肤耵聍腺的分泌物叫耵聍(俗称耳屎),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及黏附灰尘、小虫等异物的作用。
第一节感觉器官的构成及其功能
01
2.中耳
中耳是一个很小的空腔,像乐器的鼓,所以又叫鼓室。鼓室内有鼓膜、3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和咽鼓管开口。鼓膜介于外耳和中耳之间,是一块仅有0?1毫米厚的薄膜,易受损伤,鼓膜在声波的作用下能产生振动。听小骨外接鼓膜,内连内耳,遇声波振动,鼓膜则带动听小骨做机械运动,把声音放大并传向内耳。
中耳经耳咽管(又称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耳咽管在鼻咽部的开口平时是关闭的,仅在吞咽或打哈欠时才开放,让空气进入鼓室,调节鼓室的气压,使之与大气压平衡,鼓膜两侧的压力相等,才能有正常的振动。
3.内耳
内耳可以感受声音、保持平衡。内耳由半规管、前庭、耳蜗三部分组成。半规管位于颞骨岩部外的后上方,有三个“c”字形的骨性管道,三者按照各自与颞骨岩部长轴的关系分为: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三者互相垂直排列。前庭位于内耳中部,是一不规则、扩大的腔隙,其前下方有一大孔与耳蜗相通,后上方以五个小孔接半规管。半规管和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半规管可感受旋转刺激,前庭可感受头部的位置。人体运动时,特别是头部位置改变时,位觉感受器将刺激传到大脑,形成位觉。耳蜗位于前庭内的前下方,形似蜗牛壳,由蜗螺旋管围绕其中心骨轴(蜗轴)构成,可感受声波刺激。
第一节感觉器官的构成及其功能
01
(二)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经外耳道传至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再经听小骨把振动传到内耳,当听小骨振动时,内耳淋巴液也随声波激起波纹,无数听神经末梢收到声波的振动,将神经冲动传入大脑听觉中枢,引起听觉。
三、舌
(一)舌的结构
舌是由骨骼肌构成的器官,在口腔底部,表面有黏膜,上面布满黏液,里面的肌肉排成3个不同方向,所以能做灵活运动。舌可分舌根、舌体和舌尖三部分。舌根表面的黏膜有许多小结节状隆起,称为舌扁桃体。舌体表面的黏膜有许多粗细不等的突起,称为舌乳头,其中有些舌乳头上皮中含有味蕾,可感受味觉。在正常情况下,上皮有轻度角化和脱落现象,角化上皮以及填充在舌乳头间隙的脱落上皮、唾液、食物碎屑、透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薄而白色的舌苔。舌下面有薄而光滑的黏膜。中央有毗连于口腔底的黏膜,称为舌系带。舌肌是骨骼肌,运动十分灵活,可参与咀嚼、吞咽及协助语言等活动。
(二)舌的功能
味蕾是主要的味觉感受器,分布在舌的表面和舌乳头中,特别是舌尖和舌两侧。舌能辨别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道。对酸味最敏感的是舌两侧,对甜味最敏感的是舌尖,对苦味最敏感的是舌根,对咸味最敏感的是舌尖和舌两侧。味觉对保证机体的营养供应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产生味觉,舌还对说话、咀嚼和吞咽起着辅助作用。
第一节感觉器官的构成及其功能
01
四、鼻
(一)鼻的结构
鼻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
外鼻是指突出于面部的部分,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外面覆盖有皮肤。外鼻形如三边锥体,突出于颜面中央,易受外伤。上端较窄,最上部位于两眼之间,叫鼻根。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中央的隆起部叫鼻梁。鼻梁两侧为鼻背。鼻尖两侧向外方膨胀隆起的部分叫鼻翼。鼻尖和鼻翼处的皮肤较厚,富含皮脂腺和汗腺,与深部皮下组织和软骨膜连接紧密,容易发生疖肿,此时局部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可引起较剧烈的疼痛。
鼻腔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以骨性鼻腔和软骨为基础,表面衬以黏膜和皮肤。鼻腔是顶狭底宽、前后径大于左右径的不规则的狭长腔隙,前起于前鼻孔,后止于后鼻孔,通鼻咽部。鼻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前方经鼻孔通外界,后方经鼻后孔通咽腔。
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与面骨内的含气空腔,又称鼻旁窦。鼻窦由骨性鼻窦表面衬以黏膜构成,鼻窦黏膜通过各窦开口与鼻腔黏膜相连。鼻窦对发音有共鸣作用,也能协助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由于鼻腔和鼻窦的黏膜相连,鼻腔炎症可引起鼻窦发炎。
(二)鼻的功能
鼻是人体重要的嗅觉器官。在鼻腔上部的黏膜里,分布有几百万个嗅觉感受器,嗅觉感受器接收各种气味信息,并借助嗅觉神经将信息传导到大脑,产生嗅觉。鼻腔内有鼻毛和黏膜,黏膜能分泌黏液(即鼻涕),鼻毛和黏液能对进入鼻腔的空气起清洁、湿润、加温的作用,减少干燥和寒冷的空气对呼吸道和肺的刺激。
第二节幼儿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01
一、幼儿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
(一)幼儿眼部的发育特点
新生儿已具有视力,但只能看见7~8寸(1寸=3?33厘米)的近距离物品,且视物模糊不清。随后人的视觉功能迅速发育,3个月左右的婴儿眼睛能对物体聚焦,1岁幼儿的视敏度(视觉辨别物体的精细程度)已接近成人水平,同时,视力和颜色知觉、深度知觉、空间知觉也迅速提高。婴幼儿期的视觉发育有如下特点:
1.生理性远视
幼儿眼球前后径较短,物体往往成像于视网膜的后面,称为生理性远视。随着眼球的发育,眼球的前后径逐渐变长,一般到5岁左右,就可转为正视。
2.晶状体弹性较好
幼儿晶状体的弹性好,调节范围广,因而,近在眼前的物体也能因晶状体的凸度加大而成像在视网膜上。所以,即使把书放在离眼睛很近的地方看,也能看清楚。但长时间形成习惯,就会使睫状体肌肉疲劳,形成近视眼。
第二节幼儿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01
(二)幼儿耳部的发育特点
1.外耳道比较狭窄,外耳道壁尚未完全骨化
婴幼儿的耳正在发育过程中,5岁前外耳道壁还未完全骨化和愈合,直到10岁,外耳道壁才骨化完成,12岁时听觉器官才发育完全。如前所述,牵拉耳廓可使软骨部随之移动,故检查外耳道和鼓膜时,向后上方牵拉耳廓,可使外耳道变直。但婴幼儿的外耳道几乎全由软骨支持,短而直,鼓膜近于水平位,检查时需要将耳廓向后下方牵拉。
2.咽鼓管相对比较短、平直,管径较粗
婴幼儿的咽鼓管比成人的短、粗,位置水平,所以咽、喉和鼻腔有感染时,病菌易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3.耳蜗的感受性较强
婴幼儿耳蜗的感受性比成人强,对声音比较敏感,听觉比成人敏锐,声音达到60分贝时,婴幼儿的呼吸就会有所改变并开始影响睡眠和休息。
第二节幼儿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01
(三)幼儿舌部的发育特点
婴幼儿的味蕾数量超过一万,而成人的味蕾仅有几千,味蕾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因此婴幼儿的味觉比成人更敏感。
(四)幼儿鼻部的发育特点
婴幼儿的鼻和鼻咽腔相对短小,鼻道狭窄,鼻黏膜柔软,富有血管及淋巴管,轻度鼻炎即可发生鼻塞,影响其吸吮、呼吸。婴儿出生时就具有比较敏感的嗅觉,出生一周的婴儿即可辨别母亲和他人身上的不同气味。但因生活经验欠缺,婴幼儿对各种气味的辨别能力较差。
二、幼儿感觉器官的卫生保健
(一)幼儿眼睛的保健要点
1.提供各种视觉刺激,促进儿童视觉发展
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期(0~3岁),给幼儿提供各种视觉刺激,如色彩、光线、物品,以及可自由探索的空间环境,可促进幼儿视觉发展。幼儿阅读物应选择色彩鲜明、图像清晰、字迹大小合适的读本。
第二节幼儿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01
2.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眼睛
不要让幼儿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不要让其持续看电视、玩电脑、看书等。长时间看近物,容易导致睫状体肌肉疲劳、痉挛,诱发近视。尤其是要控制幼儿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集中用眼一段时间后应让幼儿望远或到户外活动,以消除眼疲劳。幼儿阅读时,书本距离应保持在一尺(约0?3米)左右,不歪头,不躺着看书,不边走边读,不要用手揉眼睛。幼儿用的毛巾要清洁、专用。
3.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采光条件,为其提供适宜的读物和教具
室内窗户大小应适中,使自然光线充足。室内墙壁、桌椅家具等宜用浅色,浅色反光性能较好。自然光线不足时,宜用白炽灯照明。幼儿阅读、绘画用眼时,光线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避免强光直射眼睛和读物。光线最好是从左上方射入,以免产生阴影。为幼儿提供的书籍,字体应较大,字迹、图案应清晰。教具大小要适中,颜色鲜艳,画面清楚。
4.定期检测视力
幼儿期是视觉发育的重要时期,外界因素容易导致视觉受损。定期对幼儿进行视力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可减轻不良因素的影响,矫治视觉缺陷。幼儿眼部异常主要表现为:
(1)倒睫毛。
下眼睑的睫毛倒向内侧,摩擦眼球的结膜与角膜,导致经常流出少量的眼屎或泪水。此种异常随着幼儿的成长会自然痊愈。不过,十分严重的须进行手术。
第二节幼儿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01
(2)结膜炎
结膜炎由各种细菌及病毒引起,主要症状是流泪、眼屎多及结膜充血。治疗可用内服药剂或抗生素。结膜炎极易传染,必须注意预防。幼儿的手指应保持清洁,不可使用公共的毛巾。游泳后务必洗眼。
(3)沙眼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引起的慢性结膜炎。眼睑结膜(眼睑的内侧)变红增厚,显得十分粗糙。使用抗生素点眼睛对治疗沙眼十分有效。
(4)麦粒肿(睑腺炎)
麦粒肿是指睫毛根基的腺体发生化脓性炎症。患者眼睑边缘发硬、疼痛,结膜面局限性充血、肿胀。麦粒肿大多形成于由葡萄球菌所引起的发炎。不久硬处化脓软化,然后皮肤破裂,流脓而痊愈。一般而言麦粒肿不需切开治疗,只需一天热敷数次,以减轻疼痛,如果脓肿形成后排脓不畅,应切开排脓。
(5)斜视
双眼的视线无法一致,称为斜视。斜视即一只眼朝正前方,一只眼却朝侧方注视的情形。婴幼儿以内斜视最多,外斜视次之。斜视的原因可能是屈光异常(例如远视)或是眼肌异常。此外,一只眼睛的视力降低太多,也会引起斜视。如果对斜视症状置之不理,双眼视觉机能将无法发育。因此,成人应注意观察幼儿,及时发现异常,尽早(幼儿三四岁前)治疗。
第二节幼儿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01
(6)屈光异常(远视、近视、散光)
远视是指角膜或晶状体的屈折力微弱,外界的光经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在视网膜的后方呈现映像。近视是因晶状体的屈折力太强,像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散光是指眼球各径线的屈光力不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而形成焦线。
如果屈光异常,眼睛容易疲劳,前头部及眼部具有压迫感或疼痛感,注视某物时,眼睛须眯起来,眼神会不太自然。借助视力检查可发现屈光异常。除了可利用视力检查表发现屈光异常外,亦可利用仪器。所以,对婴幼儿应进行检查,而且必须由眼科医生完成。幼儿3岁之后,最好每年进行检查,以确知幼儿的眼睛是否异常。发现远视或近视时,需要以眼镜来矫正。如果置之不理,幼儿的眼睛容易疲劳,会影响幼儿以后的视力,而形成弱视。只有单眼的屈光异常,称为不同视,若不加以理会,也可能会形成弱视。
(7)弱视
非常仔细地检查过眼睛,没有器质性病变,视力却相当差,经矫正后视力低于0?8,则为弱视。不过,只要戴上眼镜视力就转好的不能称为弱视。斜视若不加治疗,亦容易形成弱视。若一眼正常,另一眼却有屈光异常时,置之不理也容易变成弱视。弱视无法治疗,但可进行弱视训练,只是必须自幼儿期即进行,否则效果不佳。
第二节幼儿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01
知识链接
婴幼儿倒眼毛需要治疗吗
倒眼毛,医学上称为倒睫毛。倒眼毛的幼儿睁眼睛时眼毛倒在黑眼珠上。病儿可有眼部不适、怕光、流泪等症状,时间一久,则容易磨伤黑眼珠从而影响视力。婴幼儿一般都比较胖,鼻根部的脂肪发育不够饱满,因而鼻梁低;或大眼角处皮肤皱褶,造成下眼皮内侧轻度内翻倒眼毛,如此,婴幼儿的倒眼毛主要发生在下眼皮内侧。轻度下眼皮倒眼毛,一般可随年龄的增长而减轻,直到消失。同时,1岁以内的婴儿的眼毛比较软,一般对黑眼珠无损伤。所以,1岁以内的婴儿的下眼皮倒眼毛,一般不需治疗。1岁以后的幼儿如仍有倒眼毛,出现眼红、怕光、流泪等症状,则应到医院做手术矫正。
(二)幼儿耳的保健要点
1.防止耳受伤
(1)防药物中毒
有些药虽然能治病但有很强的副作用,吃的量过大或不适当,会造成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因此幼儿一定要按照医生规定的数量和时间服用药物,千万别多吃乱吃。一些对听力有损的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应慎用。幼儿耳疼或不舒服应马上去医院检查。
陈继红,王晓玲,高国凤.婴幼儿保健知识问答.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89.?
第二节幼儿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01
(2)防噪声
婴幼儿听觉敏锐,音量太大、尖利、缺乏节奏感等皆可导致其听觉损伤。因此,成人对幼儿讲话,声音要适中,切忌大喊大叫,家电音量也切勿开得太大。当突然出现噪声时,可以教育幼儿立即把耳堵住,并张大嘴巴,以预防强音震破鼓膜,影响听力。
(3)防进水
幼儿游泳或洗澡洗头时,应特别注意防止水进入耳内。如果幼儿耳里进水,应立即侧耳,并轻拍耳部,让水流出来,或用棉签轻轻将水吸出。
(4)防揪打
幼儿的耳朵不能揪也不能打。揪耳朵、打嘴巴都对耳有害,幼儿的咽鼓管比较直和短,更加容易引起损伤。
(5)不挖耳
有些家长爱用耳勺或发卡、别针等物为幼儿掏耳,这是不好的习惯,应予以纠正。
2.及时发现幼儿的听觉异常并予以治疗
成人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及早发现其听觉异常。例如,婴幼儿对突然的或过强的声音反应不敏感;与人交流时总盯着对方的嘴;听人说话喜欢侧着头,耳朵对着声源;不爱说话或发音不清、说话声音很大;经常用手搔耳朵,说耳闷、耳内有响声等。对以上这些症状,应及早发现,尽早治疗。
第二节幼儿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01
3.发展幼儿的听觉
除了保护幼儿耳部,及时发现异常以外,还应不断发展幼儿的听觉。成人可选择适合幼儿的音乐(轻柔、节奏明显)让其欣赏,培养其节奏感,并丰富其想象力。还可多将幼儿带至户外,引导其留心听大自然的声音,如风声、雨声、鸟叫、蛙鸣等,以促进幼儿听觉的分化,使其学会辨别各种细微和复杂的声音。
(三)幼儿舌的保健要点
由于味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提供给幼儿的食物应尽可能少盐、少糖、少油,口味清淡,以免过多破坏幼儿舌上的味蕾。此外,提供给幼儿的膳食应选择各种味道的食物,从小培养幼儿不挑食的好习惯。
(四)幼儿鼻的保健要点
1.防止幼儿挖鼻孔
幼儿因好奇和难受,常爱挖鼻孔,要及时为其修剪指甲,但最好让幼儿从小养成克服这种既不卫生又易引起鼻腔黏膜出血的不良习惯。
2.防止幼儿将异物放入鼻中
幼儿因好奇,可能会把微小的物体塞入鼻中,若不能及时将异物取出,将会破坏鼻黏膜,导致鼻出血或化脓,严重者甚至影响呼吸、危及生命。因此,成人应教育幼儿不要将微小物品塞入鼻中,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应尽量避免其接触各种微小物品,如弹珠、纽扣、豆子等。
第二节幼儿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01
保教结合
幼儿视力异常的临床表现
幼儿的生长时期不同,视力异常的临床表现也不同,以下简单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幼儿的视力是否存在问题。
(1)婴儿出生后数周内,目光不是朝着有光线的地方,相反,光线会让其哭闹,其表现为畏光或躲避光线;将物体突然靠近婴儿的眼睛,其不会眨眼,不同时段反复检查的结果一致。
(2)
(3)婴儿出生7~9个月后,不寻找视野外的东西;眼球不能固定,看东西总是摆动即眼球震颤;对周围人突然的动作没有反应。
(4)18个月后,经常撞上路上的障碍物;不会用手指要东西;当有一只眼睛被遮挡时,闹得特别厉害。
(5)幼儿期,幼儿的视力异常会表现为行为的改变,如看电视看书距离较近、歪头眯眼视物、视物反应迟钝或容易跌跤磕碰等。幼儿的单眼视力异常或极为轻度的视力障碍,可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不容易被发现,或者被发现时已经进入学龄期。个别人在上大学查体时才被发现,这会给治疗视力异常带来一定的困难。
婴幼儿时期常出现单眼外斜视或内斜视,经常斜视的眼往往视力低下。幼儿检查视力要检查远视力和近视力,由专人进行检查并注意单眼遮盖,切勿让幼儿用健眼偷看视力表,以免误诊或漏诊。
金曦.儿童五官保健与疾病防治.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1314.
第二节幼儿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01
技能实训
现今,幼儿眼部发育异常者越来越多,请搜集或自行设计一套适合幼儿的眼保健操。
思考与练习
1.练习题
(1)幼儿眼、耳的发育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幼儿会产生生理性远视?需要矫治吗?
(3)幼儿眼、耳、舌、鼻的保健要点有哪些?
2.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真题
下面几种新生儿的感觉中,发展相对最不成熟的是()(2017年下半年《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
A.视觉B.听觉C.嗅觉D.味觉
第二节幼儿感觉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
01
拓展阅读
挖鼻的后果
挖鼻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多见于幼儿,在某些青年中亦有此行为。当两手空闲的时候,幼儿常不自觉地用手指向鼻孔内抠挖,有时甚至挖出血来。
挖鼻时手指可以触及的地方称为鼻前庭,它是连接上唇和外鼻的皮肤组织,富有皮脂腺和汗腺,并且还有粗硬的鼻毛。鼻前庭是空气进入鼻腔的第一道关卡,空气中的较粗粒子都被阻拦在此,鼻前庭能起到初步滤过的作用,对呼吸系统有保护的功能。经常挖鼻不但使这种功能受到破坏,而且还会引起各种皮肤病变。
挖鼻常发生于感冒以后,大量流涕刺激鼻前庭,使皮肤红肿、糜烂,并有黏性分泌物渗出,局部出现灼热和疼痛,这就是急性鼻前庭炎。经一周左右,感冒消退,鼻前庭的皮炎亦逐渐好转,分泌物凝结成干痂或脓痂,这时候,鼻子还常有阻塞、发痒和异物感,无知的幼儿就不自觉地用手指去掏挖鼻孔,将痂皮剥去使呼吸通畅,由于皮肤炎症未消,会继续有黏液渗出,很快又结成痂皮,幼儿会再次感觉鼻内不适,会再次挖鼻,如此周而复始,久而久之发展成为慢性鼻前庭炎。
事实上鼻子内部不需要外力来清洁,鼻子本身有自净的功能。一个喷嚏,一次擤鼻,就能将被鼻毛阻拦的异物彻底清除出去。当鼻前庭已有出水、化脓及结痂等病变时,可以敷以加有强的松的抗菌素软膏,如四环素可的松软膏等。一般可用消毒棉球蘸上软膏,轻轻压迫鼻翼,使鼻前庭皮肤与药膏接触。切忌用棉签直接涂药,因鼻内有部分鼻毛存在,药膏会被鼻毛挡住,很难与皮肤接触,而过分扰动棉签,可能成为新的刺激因素。
周君琪.耳鼻咽喉病知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617.
谢谢聆听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