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教学内容:节次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第一节幼儿发展进程 第二节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 1.遗传与生理发展是怎样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 2.环境和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第四节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 第五节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2 3.格塞尔运用“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了什么观点?对早期教育有何启示?4.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什么?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有什么启示?二、教学目标1.掌握幼儿动作发展,尤其是精细动作发展的特点2.能根据幼儿身体和动作的发展情况,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3.正确对待儿童动作发展的个体差异4.知道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5.掌握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6.学生通过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包括运用理论分析案例、设计培养方案、干预等)体验各种发展理论的作用及成就感,树立对各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科学评价观。三、教学重点1.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的阶段和规律,如何安排幼儿的活动,如何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2.华生、斯金纳、弗洛伊德、皮亚杰、霍华德·加德纳等人的儿童发展理论。四、教学难点1.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的阶段和规律,如何安排幼儿的活动,如何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2.华生、斯金纳、弗洛伊德、皮亚杰、霍华德·加德纳等人的儿童发展理论。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第一节幼儿发展进程一、幼儿发展的含义幼儿发展是指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幼儿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它涉及身体健康成长和心理健全发展两方面二、幼儿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一)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正常情况下,幼儿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二)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三)具有不均衡性人的发展不是等速的,学前期和青春期是发展的两大加速期。在学前期的不同时间内,儿童的发展速度也不同。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越快(四)具有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幼儿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这些规律反映出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幼儿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幼儿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其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会受到一定阻碍;幼儿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幼儿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水平丰富性的根本途径第二节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一、生物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其中主要包括父母的遗传、母亲的孕期状况,以及幼儿出生时的状况、意外伤害和疾病等其他因素。(一)遗传素质为幼儿心理健康提供了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二)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阶段与过程(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有一定影响二、环境因素(一)家庭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是人生的奠基石1.家庭的结构2.家庭的经济条件3.父母的期望4.父母的抚养方式5.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二)教育1.幼儿园课程2.幼儿园环境3.社会交往关系幼儿建立的社会交往关系主要包括师幼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三个方面。三、幼儿的主动活动第三节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婴儿期(0~1岁)的年龄特征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年,心理发展非常迅速,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适应新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开始与人交往(二)动作不断发展在婴儿期,婴儿的动作发展非常重要,这与婴儿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一年中,婴儿的动作发展非常突出。1.从整体混乱的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和专门化的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从身体动作的发展顺序看,婴儿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爬、站、最后学会走3.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婴儿先出现的是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躯体动作、双臂动作、腿部动作,然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如手指捏东西、拿筷子、握笔等。4.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婴儿的动作是无意的,当他做出各种动作时,既无目的,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虽然婴儿碰到东西会用手去抓,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动作。二、幼儿早期(1~3岁)的年龄特征1~3岁称为先学前期,也称为幼儿早期。这个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高级心理过程逐渐出现,表现为幼儿在这一时期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一)学会独立行走(二)使用工具(三)语言和思维等发生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这些活动在两岁左右形成。1.语言2.表象1岁以前,幼儿大脑中还没有建立关于事物的表象。1岁~1岁半,幼儿大脑中的表象开始逐渐发展。3.想象表象的产生为幼儿想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岁左右的幼儿已经能够进行想象活动。4.思维思维是高级认识活动,是智力的核心。两岁左右的幼儿能够区分性别和年龄,这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出现了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方式——思维。在这一时期,幼儿的思维是具体而直观的,并且是伴随着活动的。幼(四)出现最初的独立性大约在1岁后,幼儿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三、幼儿期(3~6岁)的年龄特征(一)3~4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行为受情绪支配2.爱模仿3.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二)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1.爱玩、会玩2.活泼好动3.思维具体形象(三)5~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1.好学、好问、好探究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3.个性初步形成四、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心理学家通过长期、大量的研究,揭示出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散到成体系。(一)从简单到复杂1.从不齐全到齐全2.从笼统到分化(二)从具体到抽象(三)从被动到主动1.从无意到有意发展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四)从零散到成体系第四节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一、成熟势力说二、行为主义学说(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1.操作性条件反射2.强化理论3.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三、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把认知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及以上)。四、精神分析理论(一)精神层次理论(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三)性本能理论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或生殖器期(3~6岁)4.潜伏期(6~12岁)5.生殖期(12~20岁)五、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六、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第五节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1.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呈波浪式3.幼儿身体发育具有一定的程序性4.幼儿身体各系统的发育不均衡但统一协调5.幼儿身体发育具有个体差异性(二)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1.身长中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2.体围发育由上至下,由中心至末梢3.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二、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上到下(首尾律)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是身体上部的发展先于身体下部的发展,从头部到下部,从上肢到下肢逐渐发展。2.从大到小(大小律)幼儿最初发展起来的是与大肌肉相联系的动作,然后逐渐发展到与小肌肉相联系的动作。如幼儿手的动作的发展,先发展的是与手臂大肌肉相联系的伸臂,以后逐渐发展到与手指小肌肉相联系的抓、握、拿等动作。3.从简单到复杂幼儿最初的动作是身体个别部分的简单动作,如伸手、踢脚、转头等,然后逐渐发展到同时转头、伸手,手眼协调地拿取物体,以及能从事由多种动作组成的游戏活动。4.从不随意到随意动作的不随意性和随意性是根据动作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来区别的。5.由整体到局部幼儿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以后,幼儿的动作逐渐分化,向着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发展。6.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由近而远)幼儿最早出现的是头部动作和躯干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二)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1.幼儿头部动作的发展2.幼儿躯体动作的发展3.幼儿行走动作的发展4.幼儿抓握动作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