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幼儿与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案 - 《幼儿心理学》同步教学(人大版·202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一章 幼儿与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案 - 《幼儿心理学》同步教学(人大版·2021)

资源简介

第十一章 幼儿与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教学内容:
节次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第一节幼儿的心理健康 第二节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及维护 2 1.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2.自闭症的含义、原因、主要表现和预防措施。 3.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二、1.掌握幼儿及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
2.知道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3.掌握自闭症的含义、原因、主要表现,能够初步采取预防措施
4.掌握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5.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三、教学重点
1.知道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掌握自闭症的含义、原因、主要表现,能够初步采取预防措施
3.掌握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教学难点
1.知道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掌握自闭症的含义、原因、主要表现,能够初步采取预防措施
3.掌握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五、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举例法、自主学习法、案例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幼儿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三)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具体而言,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主
要有生物因素、家庭因素、幼儿园、社会文化、个体因素等方面。
二、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幼儿身体发展中常见的问题
1.发育迟缓
(1)含义。
发育迟缓是指幼儿在生长过程中出现速度放慢或顺序异常等现象,发病率为6%~8%。
(2)原因。
影响幼儿生长发育速度,导致发育迟缓的因素有很多,如不良饮食习惯或饮食不均衡导致的营养不足、全身疾病引起的矮小、家族性矮小和体质性生长发育迟缓、精神因素、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甲亢、垂体性侏儒、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小于胎龄儿、特发性矮小等。
(3)主要表现。
发育迟缓主要包括体格发育落后、运动发育落后、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心理发展落后等方面。
(4)预防及矫治。
1)营养合理,饮食均衡,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2)若因全身疾病引起矮小,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3)若为家族性矮小或体质性生长发育迟缓,则可通过各种调养,充分发挥生长潜力,也可酌情使用生长激素。
4)改善生活环境,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顾。
5)对于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应根据情况进行特殊治疗。
2.肥胖症
(1)含义。
幼儿体内的脂肪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的20%,或者超过按年龄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加上两个标准差,即为肥胖症。
(2)原因。
主要有遗传、心理、长期摄入能量过多、运动过少等原因。
(3)主要表现。
1)食欲旺盛,食量超常,偏食。
2)懒动,喜卧,爱睡。
3)体格发育较正常幼儿迅速。体重明显超过同龄同身高者。脂肪呈全身性分布,以腹部为主。
(4)预防及矫治。
1)限制饮食,多做运动。
2)心理矫正。
3)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二)幼儿心理发展中常见的问题
1.自闭症
(1)含义。
自闭症是一种因脑部功能异常而引发的发展障碍,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的奇特反应为特征,一般起病于婴幼儿期。
(2)原因。
自闭症与先天生物学因素及后天环境因素均有关,生物学因素主要是指孕期和围生期对胎儿造成的脑损伤,如孕妇病毒感染、宫内窒息等。
(3)主要表现。
1)言语发育严重缺陷。
2)社会交往障碍。
3)行为异常。
(4)预防与矫治。
2.口吃
(1)含义。
口吃为常见的语言节奏障碍,它并非生理上的缺陷或发音器官疾病,而是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的言语障碍。
(2)原因。
精神创伤、心理紧张(如自卑、羞怯、退缩、孤僻、不合群)、模仿、成人的教养方式不当都是造成幼儿口吃的可能原因。
(3)主要表现。
1)发音障碍:常在某个字音、词语上表现停顿、重复、拖音等现象,说话不流畅。
2)肌肉紧张:说话时唇舌不能随意活动。
3)伴随动作:说话时常有摇头、跺脚、挤眼等动作。
4)常伴有其他心理异常:如易兴奋、易被激怒、胆小、睡眠障碍等。
(4)预防与矫治。
1)正确对待幼儿说话时不流畅的现象。
2)消除环境中可致幼儿精神过度紧张、不安的各种因素。
3)成人的榜样。
3.多动症
(1)含义。
幼儿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失调”或“注意缺陷障碍”,是一种以注意障碍为突出表现,以多动为主要特征的幼儿行为问题。
(2)原因。
幼儿先天体质缺陷、铅中毒、食物过敏、放射作用、轻度身体器官异常,还有心理的紧张刺激、感觉统合失调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幼儿患多动症。
(3)主要表现。
1)多动:坐不住、爱动、不停地说话等。
2)注意缺陷:注意力分散,学习或游戏时很难保持注意力集中,做事不用心,很难把事情做完,条理性差,容易被干扰,对单一枯燥活动缺乏兴趣。
3)冲动:经常打断别人说话,干涉别人行为,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4)其他不良行为:情绪不稳,爱惹是生非,有好打架、恃强欺弱、好发脾气、纪律性差等特征,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这些行为感到比较棘手。
5)学习困难:患多动症的幼儿没有智力问题,但是他们的智力发展很不平衡,有时这方面能力强,另ー方面的能力却很差。因此,他们常常需要特殊辅导。
(4)预防与治疗。
1)药物治疗。
2)饮食治疗。
3)心理治疗。
4.攻击性行为
第二节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及维护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特征
幼儿教师的年龄多数在17~55岁,一般为青年期和中年期。
(一)青年期
(二)中年期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个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应有一颗“童心”,热爱幼教事业,有健全的人格,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充分了解自己,有顽强的自制力,能不断学习与创新,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度的估计。
三、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素质与身心疾病
(二)环境因素
(1)教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2)教师压力:主要包括工作方面、幼儿方面、个人婚姻方面、自我发展方面的压力。
(3)家长的高期望:家长的高期望对教师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4)人际关系问题:同事关系满意度低是幼儿教师人际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幼儿
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的情绪容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注意领导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这些问题集中于一个群体中,易造成教师之间较难相处。
(5)对教育改革适应慢和工作上的新问题的困扰。
(6)婚姻家庭和重大生活事件。
(三)其他因素
教育影响的长期性与滞后性,如幼儿教师的气质、性格、人格特征、童年经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因素也影响着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首先,要在社会层面上为幼儿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其次,幼师学校要慎重选择学生。
最后,幼儿园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