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幼儿个性的发展 教案 - 《幼儿心理学》同步教学(人大版·202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章 幼儿个性的发展 教案 - 《幼儿心理学》同步教学(人大版·2021)

资源简介

第八章 幼儿个性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
节次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第一节个性概述 第二节幼儿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4 1.简述个性的特征。 2.简述幼儿兴趣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四节幼儿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4 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4.简述幼儿性格发展的特点。 5.简述能力的分类。 6.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个性的特性和结构。
2.掌握气质、性格、能力的概念及种类。
3.理解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发展的特点。
4.掌握自我意识的概念与结构。
5.掌握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培养与塑造的方法。
6.理解学前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及提高评价策略的方法。
7.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三、教学重点
1.幼儿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的特点。
2.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培养与塑造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1.个性的特点
2.气质的稳定性
3.自我意识的概念与结构
五、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举例法、自主学习法、案例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个性概述
【新课导入】
请你谈谈日常生活中的“个性”与心理学中的“个性”。
【新课讲授】
一、个性的含义
个性是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是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二、个性的结构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内容。
(一)动力系统
动力系统包括个性调控系统(自我意识)和个性倾向性系统(需求、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它决定着个性发展的方向,是个性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
(二)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这些特征可突出地表明人的心理的个性差异。
三、个性的特征
个性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
(一)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一个人的个性体现在他的各个方面。
(二)独特性
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
(三)稳定性
第二节幼儿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一、幼儿需求的发展
(一)需求的含义
(二)幼儿需求发展的特点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一、生理需求
二、安全需求
三、社交需求
四、尊重需求
五、自我实现需求
二、幼儿兴趣的发展
(一)兴趣的含义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二)幼儿兴趣发展的特点
由于幼儿的年龄、智力和所处环境的差异,每个幼儿的兴趣都是不同的,但也具有一些普遍的特点。
1.兴趣的广泛性
2.兴趣的不稳定性
3.直接兴趣居多
第三节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幼儿初期,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比如,“妈妈说我是乖宝宝”。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自我评价。
(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往往不从事实出发,而是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即使自己不如别人,也往往说自己好。到了幼儿晚期,幼儿的自我评价逐渐趋向客观,有的幼儿还表现出一定的谦虚行为。
(3)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评价不具体、不细致、不全面、不深刻,这与幼儿认知水平低有关。
(二)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幼儿自我体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受暗示性影响较大,成人的暗示对幼儿的自我体验起着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表现得越明显。
(三)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
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三个方面。
(四)幼儿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2)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形成的前提,对自我教育具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的积极效果。
(3)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缺陷和提高自身修养的途径,它能对自身进行监督,并实现自我完善。
(五)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让幼儿每时每刻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认识。
其次,成人要创设多种交往环境,尤其是家长,要多让幼儿参与成人的生活,增加幼儿与人沟通的频率,积累交往经验,提高交往质量。
最后,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加强对自我评价过高和过低幼儿的指导。
第四节幼儿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一、能力
(一)能力的含义
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分类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能力进行了以下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从事大多数活动均需要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门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是完成相关活动不可缺少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节奏感受能力等
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就是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如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紧密联系,认知能力中必然有操作能力。操作能力中也一定有认知能力,不通过认知能力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就不会有操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
3.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效仿他人言行举止或活动的能力。
(三)幼儿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的能力发展中,操作能力居重要地位。幼儿从出生起就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6个月左右,四肢和身体的运动能力逐渐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操作能力都在逐步发展,在良好的教育及练习下,到幼儿晚期,绝大多数幼儿能够熟练操作剪刀,进行折纸、粘贴等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充分显示其运动能力,如跑、跳、攀爬等。
二、气质
(一)气质的含义
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具有稳定性,表现为不依赖于活动的具体目的和内容。
(二)气质的分类及表现
1.胆汁质
这种气质的人黄胆汁过多,反应速度快,精力旺盛、态度直率、表里如一,但脾气暴躁、不稳重、易感情用事。这样的人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克服工作中的各种
障碍,但有时缺乏耐心,当困难大并且需要持续努力时,他们会显得意气消沉、心灰意懒。如《三国演义》里的张飞。
2.多血质
这种气质的人由于血液过多,他们会对一切吸引他们的东西做出兴致勃勃的反应,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有较高的可塑性,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也善于结交新朋友,言语具有感染力,有着较强的坚定性和毅力。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
3.黏液质
这种气质的人黏液过多,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情感也不易外露,通常遇事不慌不忙,能够有条理、持久地工作,但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如《西游记》里的唐僧。
4.抑郁质
这种气质的人黑胆汁过多,心理反应速度缓慢,动作迟缓,讲话慢慢吞吞,不善于与人交往,通常表现为多愁善感、优柔寡断、易恐惧畏缩、心神不安。他们的主动性较差,不能把事情坚持到底,但富于想象,具有克服困难的坚忍精神。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三)幼儿气质的发展
1.幼儿气质具有稳定性
在人的各种个性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人一出生就具备一定的气质特点,这些特点在幼儿期相对稳定。
2.生活环境可以改变幼儿的气质
幼儿气质发展中存在“掩蔽现象”。所谓“掩蔽现象”,是指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3.幼儿的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研究发现,幼儿的气质类型对父母亲的教养方式有较大的影响。母亲对待不同类型的幼儿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
三、性格
(一)性格的含义
性格是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它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如诚实或虚伪、勇敢或怯懦、谦虚或骄傲、勤劳或懒惰、果断或优柔寡断。
(二)幼儿性格的发展
3岁左右,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幼儿的性格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
1.活泼好动
2.模仿性强
3.好奇好问
4.易冲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