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教案 - 《幼儿心理学》同步教学(人大版·202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教案 - 《幼儿心理学》同步教学(人大版·2021)

资源简介

第九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
节次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第一节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4 1.简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2.简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3.简述幼儿同伴关系的作用。 4.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5.简述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培养 4 6.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7.简述亲子关系的类型。 8.简述依恋的形成阶段。 9.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性概念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2.了解儿童亲社会行为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与表现。
3.掌握亲子交往的意义与引导方法。
4.社会性行为的培养与训练。
5.正确对待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三、教学重点
儿童亲社会行为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与表现。
四、教学难点
儿童亲社会行为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与表现。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直观呈现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
第一节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社会性发展(也称幼儿的社会化)是指幼儿作为一个自然人通过不断学习,逐渐掌握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这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幼儿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五个方面。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指幼儿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父母的关系是子女形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父母的行为方式、态度、言语和价值观会被子女观察和模仿,同时子女也会影响父母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方式。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在共同活动中相互协作的关系,是同龄人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影响因素有: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幼儿自身的特征、活动材料和活动形式等。
(三)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社会认为男性和女性拥有不同的特质、不同的任务和活动行为。性别角色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的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无论是在服装还是在行为举止方面,男性和女性各有约定俗成的,并且为人们所共同遵循的规范。
(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道德的发展是指个人的符合社会规则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对各种是非标准的掌握,如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五)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即伤害他人或事物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故意损坏东西、向他人挑衅、主动引起事端。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性发展、体格发展和认知发展是幼儿发展的三大方面,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节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培养
一、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幼儿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一)亲子关系的类型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通常分为民主型、专制型和放任型三种。
民主型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能够和谐相处,互相尊重,父母常采用理智的、成熟的应对方式处理情感问题,能够营造轻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使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情绪调节方式。在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比较独立、和善、乐观、自信,自控力比较强,容易融入社会。
2.专制型
专制型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对子女进行高度控制,并且在情感上倾向于冷漠与拒绝。父母对子女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要求子女无条件地遵循相关规则,如果违反规则,父母就会采取强硬措施,有的甚至动用暴力。很少考虑子女自身的愿望和要求,对子女的合理要求不予满足,不支持子女的兴趣爱好,不允许对父母的决定和要求有不同的意见。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恐惧心理,容易表现得顺从、忧虑、退缩,缺乏自信心,并且不喜欢与人交往。
3.放任型
放任型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对子女缺少有效控制,并且情感上过于接纳。父母很少对子女提出要求,或对子女的言行施加合理调控,对子女违反要求的做法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甚至只是一味地放纵子女的言行,很少对子女做出的不妥行为或错事发怒,不能及时纠正子女的过错,而是让子女自己随意控制和协调自己的言行。在这种亲子关系中成长的孩子,会对父母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和提出无尽的需求,缺乏恒心和毅力,往往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责任感,不自信。
(二)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幼儿寻求并企图与他人保持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幼儿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依恋是心理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依恋的发生与建立过程是幼儿心理逐渐趋向成熟的过程。
1.依恋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性反应阶段。
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性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6个月~2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第四阶段(2岁以后):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2.依恋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等人依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进行了陌生情境实验,通过对幼儿在这些情境中行为表现的观察,将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1)回避型。
(2)安全型。
(3)反抗型。
3.依恋的影响因素
依恋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依恋关系的双方,即照看者(主要是父母)和幼儿。
(1)照看者方面的因素
(2)幼儿方面的因素。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是指彼此之间地位平等的人。在幼儿发展心理学中,同伴是指与幼儿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在共同的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协作的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
(一)同伴关系的作用
1.同伴关系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积极情感
幼儿与幼儿之间良好的交往关系,可以促使幼儿产生安全感、亲密感和归属感,从而使幼儿心情愉悦,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情感支持作用。
2.同伴关系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3.同伴关系有利于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
4.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形成自我概念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阶段
1.2岁前同伴关系的发展
有人对2岁前幼儿的同伴关系进行研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物体中心阶段。
(2)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2.3岁后同伴关系的发展
幼儿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
(1)3岁左右,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幼儿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不太关注其他幼儿的游戏行为。这说明幼儿同伴关系刚刚开始,同伴群体角色还未完全分化。
(2)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幼儿彼此间交往面增大,幼儿在游戏中开始注意到同伴,幼儿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有组织的。这是幼儿游戏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
(3)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逐渐增多,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在游戏中,幼儿有分工合作,有共同的目的和计划,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幼儿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同伴之间的喜好和拒绝,同伴群体角色分化已经定型。
(三)幼儿同伴关系的类型
1.受欢迎型
2.被拒绝型
3.被忽视型
4.一般型
其中,受欢迎型幼儿约占13.33%,被拒绝型幼儿约占14.32%,被忽视型幼儿约占19.41%,一般型幼儿约占52.94%。
(四)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因素
(1)家庭与社会因素。具体包括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的居住环境以及电视媒
体等。
(2)幼儿园因素。具体包括教师的影响、课程与环境的影响等。
(3)幼儿自身因素。具体包括人格与行为特征、认知能力、外表因素等。
三、师幼关系的发展
师幼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在保教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
(一)师幼关系的类型
1.亲密型
教师像妈妈一样关爱幼儿,悉心照料,耐心教导,经常表扬和鼓励他们,直接的身体或目光接触较多,彼此建立依恋感,从而形成亲密融洽的师幼关系。
2.紧张型
教师对幼儿表现得不够耐心、态度生硬,从而造成师幼之间感情疏远甚至紧张。在师幼关系中,幼儿受到的批评、指责远远多于表扬和鼓励,教师往往忽视与幼儿情感上的交流,更多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
3.淡漠型
许多教师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部分幼儿身上,尤其对班级中“表现好”的幼儿和“表现差”的幼儿关注较多,无意中忽略了对中间部分幼儿的关注,这使得部分幼儿会产生被忽视的感觉,进而产生疏离感。
(二)师幼关系对幼儿的影响
1.对幼儿适应能力的影响
2.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3.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四、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以幼儿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即只有当幼儿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时候,才能进一步掌握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为标准。
(一)幼儿性别概念的发展
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幼儿性别概念的发展要经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幼儿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幼儿的性别认同发展得很早。
第二阶段,性别稳定性。性别稳定性是幼儿对个体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第三阶段,性别恒常性。性别恒常性是对人的性别不因其外表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
(二)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5岁)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三)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
2岁左右是幼儿性别行为初步产生的时期,
3岁以后,幼儿之间的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第二,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第三,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五、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等。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3岁前,12~18个月的幼儿,开始甚至经常在没有成人鼓励的情况下向成人或同伴出示、分享玩具;21个月,幼儿开始出现同情或移情,会关心、安慰同伴。一般认为,1岁左右,幼儿就已经具有辨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对周围人的不同情绪会做出不同的反应;2岁左右,幼儿已经出现了亲社会行为的萌芽,幼儿表现出的同情、分享和帮助别人的行为越来越明显;2岁以后,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的增长,幼儿的分享、合作和助人等亲社会行为进一步发展。
2.3~6岁
(1)亲社会行为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增加。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的数量越来越多,指向的对象也越来越多。同时,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除了简单的分享和帮助外,幼儿还学会了合作、安慰等其他形式,分享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和深刻化。
(2)亲社会行为的自发性有所增加。3岁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还往往需要他人提示与提醒,甚至是在家长的示意或同伴的要求下产生的,而且大多寻求奖励和回报。3岁后,在教育和培养下,幼儿逐渐出现了一些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如自发的分享、合作和助人,而且不求任何回报和奖赏。
(3)识别他人需要帮助的线索的能力和移情能力逐渐提高。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能够逐渐去自我中心,而且移情能力也逐渐提高,开始能够换位思考和体验别人的情绪、情感,体察别人寻求帮助的需要。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幼儿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对于他人需要帮助的线索的识别能力越来越强,通过观察交往对象的表情和情绪就能辨别对方是否需要帮助。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生活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大众媒介的影响。
2.幼儿日常的生活环境
家庭是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3.移情
移情是指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论是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还是幼儿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最终都要通过幼儿的移情起作用。
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事物为目的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目的性。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原因
2.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1)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争吵、打架,行为更多的是破坏玩具、物品或直接争夺。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上的攻击,多为身体的打击、碰撞。
(3)出现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幼儿园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行为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行为。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在受到攻击后发动报复行为。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1.惩罚
2.榜样
3.强化
4.挫折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1.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
2.为幼儿提供良好行为的榜样
3.教会幼儿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
4.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