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章 幼儿的想象与记忆一、教学内容:节次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第五章幼儿的记忆与想象 第一节幼儿的记忆 4 讨论题目: 1.简述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第二节幼儿的想象 4 讨论题目: 1.简述幼儿想象的发展特点。 2.幼儿教师如何促进幼儿想象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理解记忆的概念、了解记忆种类、记忆的品质2.掌握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及相关知识3.掌握记忆表象及其特征4.掌握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5.掌握幼儿记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教育措施6.牢固地掌握保持的规律,并能正确运用,以减少遗忘的发生7.理解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8.学生能够根据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提出发展幼儿想象的对策9.树立正确、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三、教学重点1.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及相关知识2.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3.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四、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提高学习效果;2.如何解决幼儿记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3.根据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提出发展幼儿想象的对策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法、案例分析法六、教学过程第一节幼儿的记忆【导入新课】复习提问。【讲授新课】一、记忆概述(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再现四个环节。在熟记学习材料后,间隔20分钟后重新学习,记忆量可保持在58.2%;1天后再学习为33.7%;6天后再学习则缓慢下降到25.4%。艾宾浩斯将得到的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最快,然后逐渐减慢,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因此,学习后要及时、合理地安排复习,否则很快就会遗忘。(三)记忆的种类1.按照记忆的内容分类按照记忆的内容,可以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称为形象记忆。(2)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3)逻辑记忆。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为内容的记忆。(4)动作记忆。动作记忆是以人们过去的操作性行为为内容的记忆。2.按照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按照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最初阶段,瞬时记忆的信息是没有经过加工的信息,保存时间很短,一般在0.25~2秒。(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5秒~2分钟之内的记忆,属于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3.按照记忆的目的分类按照记忆的目的,可以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1)无意记忆。无意记忆是指没有预定目标和意图、无须专门方法、自然产生的记忆。(2)有意记忆。有意记忆是指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并采取一定方法的记忆。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是相辅相成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记忆是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3~6岁是个体记忆发展的关键期。(一)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逐渐发展3岁前的幼儿基本上是无意记忆,3岁以后,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二)以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逐渐发展形象记忆是指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三)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记忆效果好机械记忆是在不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记忆,也就是所谓的“死记硬背”。(四)记忆的精准性差幼儿的大脑容易兴奋,记得快,忘得也快,记忆的精确性较差。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记忆效果较好,对不感兴趣的事物记忆效果较差,回忆时会出现较多的错误。三、幼儿记忆力的培养(一)创设宽松环境,丰富生活经验幼儿记忆效果与其自身状态有很大关系,情绪积极、兴趣强烈,可以有效增强幼儿的记忆效果。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凡是直观性、趣味性强的事物都能引起幼儿强烈的情绪体验,进而被幼儿自然而然地记住。(二)明确识记任务,培养有意记忆幼儿的有意记忆在2岁半以后逐渐萌芽。(三)理解识记材料,提高意义记忆水平对记忆材料理解得越深刻,记得就越快,保持的时间也就越长。(四)合理复习,巩固记忆幼儿记忆保持的时间较短,记忆的正确性差,容易发生遗忘,但及时复习可以增强幼儿记忆的效果。第二节幼儿的想象【新课导入】游戏导入:教师在黑板上随意画出一个形状,学生想象并回答它像什么,如果幼儿可能会猜是什么?引出今天的主题:幼儿想象的特点。【新课讲授】一、想象概述(一)什么是想象想象是指人脑在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想象的分类1.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分类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下不自觉产生的想象。(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2.按照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及独立性分类按照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及独立性,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的相应新形象的过程。(2)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构建新形象的过程,这些形象不是根据别人的描述形成的,而是想象者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在头脑中构成的前所未有的新形象。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的特点。(三)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6岁是想象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几乎贯穿于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并对幼儿的认知、游戏、创造思维等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1.想象在幼儿认知中的作用2.想象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极为重要。在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游戏材料的使用,以及整个游戏过程都要依靠幼儿的想象来进行。3.想象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思维方面。创造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二、幼儿想象的发展特点(一)无意想象占主导,有意想象逐步发展幼儿以无意想象为主,在幼儿早期更为突出,具有以下特点。1.想象的目的不明确幼儿的想象常常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想象活动通常没有一定的目的,幼儿拿到什么东西就想象着用来做什么。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幼儿在想象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想象的方向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经常中途改变主意,特别是幼儿初期,想象往往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很容易从一个主题转换到另一个主题。3.想象过程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幼儿初期,想象不仅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影响,也容易受个体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因此,幼儿的想象过程经常表现出很强的兴趣性和情绪性。(二)再造想象占优势,创造想象开始发展3~6岁幼儿的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三)想象有时脱离现实,有时与现实混淆幼儿常常将想象的东西和现实混淆,尚不能把想象和现实严格区分开,经常以为想象的就是真实的,把自己渴望的、臆想的内容当成真的,有时会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原因在于,幼儿的感知分化不足,往往意识不到事物的异同。另外,幼儿的认识水平不高,容易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相混淆。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这常常被成人误认为幼儿在说谎。三、幼儿想象力的培养(一)丰富幼儿的表象,为想象积累素材想象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但新形象的形成是在过去已有表象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越丰富、越准确,想象就越新颖、越合理;反之,想象就会变得狭窄甚至荒诞。(二)利用文学艺术活动,创造想象发展的条件在文学艺术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文学作品、音乐、绘画、舞蹈等,激发幼儿的想象。(三)开展多种游戏活动,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活动中,特别是角色游戏和造型游戏中,随着扮演的角色和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幼儿的想象变得非常活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