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青春的证明-青春有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政治认同: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廉耻之心,懂得荣辱之分,学会自省和慎独。道德修养: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法治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健全人格:真诚,友善,具有互助精神。责任意识:理解“行已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内涵,掌握具体的要求。教学重难点重点“行己有耻”的内涵和要求;难点 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到慎独。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游戏导入 公布萝卜蹲的游戏规则,发出游戏指令。 完成游戏后请学生谈体会,总结导入: 游戏是有规则的,只有遵守规则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那么我们飞扬的青春需不需要规范呢 (生答:需要) 青春也需有格。可见,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春有格。 根据老师指令完成萝卜蹲的游戏,思考感悟游戏有规则,青春亦有格的道理。 通过参与游戏吸引学生兴趣,感悟其中道理,快速将学生引入课堂,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春有格讲授新课 一、幻灯片出示课题、教学目标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探究一:经典研读古代圣贤阐述是什么意思,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行己有耻的意思是: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探究二: 生活探索引导学生发现探索生活中耻的行为,并分析将其认定为耻的理由。 教师点拨:“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探究三:反思中成长: 1、由于丹博古论今谈顾炎武行己有耻的思想精髓,引出一个人说“对不起”不容易,说“我错了”很难,引领学生现场反思自我。抽取部分学生反思,回顾当时情景,说说自己感受,谈谈今后改变。 教师点拨:“行己有耻”意味着真诚面对自我、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 2、品他人故事促自我成长;播放视频案例:《不该出现的朋友圈》(见课件)引领学生分析思考:你怎么看待纪某及其同学的行为?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点拨:“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坚决不做。探究四:情景思考情景剧(学生表演):放学回家的路上小魏同学陷入的纠结,小杜邀请他打游戏体验“新皮肤”,小马邀请他一起写作业复习功课准备期末考试,一边是想去的,一边是该去的,小马陷入了两难选择......引领学生分析:小马可能的选择,以及产生的后果及影响。 共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点拨:行己有耻”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学生自读教学目标学生说圣贤阐述的意思,谈启示分小组发现探索汇总生活中耻的行为,并分析将其认定为耻的理由。小组汇报发言。 学生反思,回顾当时情景,说说自己感受,谈谈今后改变。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 观看情景剧,分析小马可能的选择,以及产生的后果及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圣贤经典语句思考感悟行己有耻的内涵。通过辨别生活中耻的行为增强知耻之心,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回归自身生活,在自我反思收获成长。在品他人故事中明理导行,树立底线意识。 极近真实、极有代入感的情景剧,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选择分析中,明晰道理,指导行为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说出本节课自己学会什么 让学生总结,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向能力和行动上转化。课后反思 本节课始终将“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教学暗线处理,教学过程中,创建学习情境,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形成新知识。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指引下,设计与学生实际相关的问题,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如自主感悟——“行己有耻”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思想精髓,经过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实践,有着丰富的实证材料;青春要有所不为,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合作探究——围绕“羞恶之心”“底线意识”“自控力”三个关键的教学点,从古至今、从内到外、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把握青春,让学生在交流、自省中体会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树立底线意识、拒绝不良诱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活动的总结和对学生发言及活动表现的评价,适时鼓励学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发言、争辩,激发了思维,活跃了气氛,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做到青春有格,提升青春生命的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