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第七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设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第七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第三课时: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
一、 教学内容分析
《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第 7 讲第三课时的内容。在前面的知识内容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法律的相关知识。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树立法治信仰,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自觉性,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规则意识,懂得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做遵法守法学法用法的好少年。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同时,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学生也初步具有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读本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本课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经验与认知设计教学。但因学生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理论理解能力有限,等等。这需要教师用学生听得懂的话、喜欢听的语言、生活化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含义,感受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引导学生树立守法意识。
三、学习目标
1. 树立法治信仰,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自觉性。
2.从小树立规则意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
3.法律至上,从小树立规则意识,懂得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
四、评价目标
1.能够清晰明确地表达出尊重法治、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自觉性,展现法治信仰的树立。
2. 能够理解和接受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的信念是否树立。
3. 能够正确理解并遵守法律规定,展现出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观念和行为。
五、学习重难点
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
六、学习方法:
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等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七、学习活动
活动一、游戏导入,切身体会:规矩重要性
课前游戏“五子棋”。(课件播放游戏音乐)
哪位同学会下五子棋,敢不敢和老师对峙一局?
师生对峙过程中,师故意破坏五子棋规则,一次下两个棋子,学生提出质疑,游戏不公平。
过渡:哎呀,就一个五子棋游戏还有争论呀,那,怎样才能保证游戏公平、合理地进行呢
2.要遵守游戏的规矩,那我们一起来给这个游戏立规矩吧!(课件呈现游戏规则:“各执一色,轮流落子,不准悔棋,先五子相连者胜”)
过渡:好,既然立了规矩,我们就要讲规矩、守规矩,让我们牢记游戏规矩。
3.牢记规矩,和孩子完成五子棋游戏。(课件播放游戏音乐)
4.教师小结:看来要完成游戏,就必须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这样游戏才能顺利进行,大家才能玩得开心。这说明规矩是多么重要啊!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亲身体验规矩的重要性,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规矩,虽然只是娱乐,但只有参加游戏的人都遵守游戏规矩,游戏才能顺利进行,大家才能玩得尽兴。懂得规矩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保障!
活动二、回忆生活,引导感知:规矩处处有
1.生活中还有哪些规矩呢?请同学们把你课前调查或收集到的规矩在小组里交流,请组长做好记录,共同完成规矩调查表。(课件呈现调查表格)
校园里的规矩 上下学途中交通规矩 社会中的规矩
2.我们先来谈谈你发现了哪些校园规矩 哪一小组说一说。有补充的吗
【评价预设:1.观察的真仔细!2.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过渡:你们呀,个个都是热爱校园生活的有心人!
3.那你又发现了哪些交通规矩呢
过渡: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不遵守交通规矩就会付出血的代价。
4.你还知道哪些社会规矩呢?
预设:要自觉排队,不插队;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坐公共汽车时,要主动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等等。
另外,在特殊的情况下,人们也会制定出一些特殊的规矩,比如在疫情防控中要注意哪些规矩呢?我们可以看看最新的相关调查资料。
预设:我们需要遵守以下几项规矩: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每天消毒;不得随地吐痰;各类学校要严格执行晨检制度,严格进行每天消毒。
【评价预设:1.调查的很全面,你做事真负责任!2.你善于调查总结,做事很讲规矩!3.多角度进行调查,很有针对性!】
教师小结:正是有了这些规矩,大家又都养成了自觉遵守的好习惯,才保证了疫情防控的胜利。
【设计意图】:
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规矩,认识到规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小就树立规矩意识。加强对规矩的重视,养成守规矩的意识,自觉维护规矩的权威!培养自觉遵守规矩的好习惯。
活动三、事例评析,安全警示:规矩时时守
过渡:生活中到处都有规矩,但不同的人对待规矩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些人将规矩视为生命中的重要部分,时刻严格遵守;而另一些人则将规矩视为游戏,不以为意。
不遵守规矩的害处:
1.播放部分不守交通规则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视频(打开视频)
2.看完这则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 (课件呈现)
预设:1.不遵守规矩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任。2.生活中我们应时刻注意规矩,不违反规矩。
遵守规矩的好处:
过渡:是啊,违反规矩往往会害人又害己。
1那遵守了规矩又能得到什么呢 让我们看看汶川大地震中一所名叫桑枣中学的真实记录。(点击视频)
2.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十五年,我们在悼念不幸离去的同胞的同时,也可以探讨一下桑枣中学的师生在灾难面前如何遵守规矩,从而保护自己的生命。(课件呈现)
预设:1.桑枣中学平时制订了严密的疏散规矩2.全体师生又能将它们牢牢地遵守疏散规矩,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3.这与平时的演练,同学们守规矩,听指挥是分不开的。
小结:你们看,规矩有着如此大的作用。作为小学生,我们要从小学规矩,规矩时时守。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事例,学生明白了不守规矩会带来极大的损害。而如果守了规矩,就会获得生命的保障。正反两个事例,进行了鲜明的对比。通过事实证明,学规矩、守规矩才能获得生命的保障,同时又能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发展。
活动四、观看视频,用心感悟:法规永相随
播放视频《“二十大”报告节选》: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1.有同学说,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国家的法规和我们没有关系,是吗?你是怎么想的?(课件呈现)
预设:
是啊,法律和我们息息相关,只有从小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长大了才能做一个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课件呈现:习近平的一段话)
【设计意图】:
通过二十大报告中要求我们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学生在体会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同时明白在生活中应该怎么践行“二十大”中的法治精神。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小组探讨等方式,直观地认识国家的规矩就是法律。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在于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懂得法律和我们息息相关,只有平时守规矩,才能真正的尊法学法守法。
八、学习评价
任务内容 要求 评价标准 自评 组内 评价 教师评价 等级(A、B、C、D)
课堂表现 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 A(积极回答问题,能够深入思考和发表独特见解,与教师保持良好的互动)、B(积极回答问题,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认真听讲,与教师有基本的互动;)、C(回答问题不积极,缺乏发言的热情,听课不够集中,有时会走神)、D(缺乏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愿发表意见,听课不集中,经常走神或做其他事情)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A(积极提出问题和观点,能够深入思考和发表独特见解,认真倾听组员发言,能够给予建设性的回应和反馈)、B(积极提出问题和观点,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C(提出问题和观点不积极,缺乏发言的热情)、D(缺乏提出问题和观点的积极性,不愿发表意见)
读背习主席读本中的金句 准确、全面、精炼,能够表达出习主席的思想精髓,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共鸣 A(准确无误、流畅自然、深入理解)、B(有少量错误、稍有卡顿、大致理解)、C(有明显错误、卡顿较多、一般理解)、D(错误较多、卡顿频繁、理解有误)
做普法宣传员,拍一段介绍法律知识的小视频 视频内容准确、全面、生动,能够表达出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制作精美,语言流畅,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A(内容准确详尽、表达清晰流畅、影响深远)、B(内容基本准确完整、表达基本清晰流畅、有一定影响)、C(内容有一些错误遗漏、表达有些含糊、影响一般)、D(内容错误较多、表达含糊不清、影响较小)
开展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演讲比赛 演讲主题明确,内容丰富,能够体现出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演讲表达流畅,语言生动,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A(内容深入、表达流畅自然、影响广泛)、B(内容较为全面、表达较为流畅、有一定影响)、C(内容有一些欠缺、表达有些含糊、影响一般)、D (内容缺乏深度、表达含糊不清、影响较小)
总体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价,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步情况,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学习能力和素养。同时,通过让学生自评和组内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亮点: 本堂课通过破坏游戏规则,引导学生思考规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运用视频、演讲、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终落脚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法治精神。
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形式和内容需要更加细致和完整。对于一些学生,该课程过于抽象,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和具体案例的引导。需要更多练习和联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操作。
困惑: 一些学生对于法律知识存在认知难度,不知道如何应用到具体实际生活中,存在对于法律的抗拒和排斥。如何有效地解决学生对于法律的困惑,提高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贯彻故事化、案例化的教学理念,将抽象的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刻领会规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进: 在之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操作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巩固等环节,构建起完善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和技能,提高对于法治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