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2.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上册2.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4公民的基本权利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是法治专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第4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共分三个话题,分别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义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每个话题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话题一“公民的基本权利”。教材内容包括基本权利的含义、内容,权利行使的界限。
【学情分析】
现在六年级小学生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当然他们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认识还较模糊,且往往感觉离自己的生活较远。教学要着力拉近公民权利与儿童经验的距离,让他们观念更明,感触更深,进而引导行为。
【教学目标】
1.了解宪法和其他法律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
2.提高自身的权利意识,认同争取权利的实际行动。
3.懂得权利行使有界限,尝试结合道德与法治观念调节自身行为。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民法典宣传短片、瓶子小球游戏用具。
【教学流程】
问题导入
怀孕期间,家庭发生变故,对于财产,腹中的胎儿有权继承吗?
学生发表意见。如果提到胎儿是不是公民的问题,可联系学过的第3课“公民意味着什么”,话题1“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引出《民法典》的条文,“第十六条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明确: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甚至包括将来的公民。
(设计意图:生活真实的法律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公民权利的确重要,得到法律充分保障。)
一、权利的保障
1.读法有“法”
(1)细读教材32页的正文部分。
布置细读任务:划关键词,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梳理。
关键词参考:公民、权利、宪法、保障
概括梳理参考:谁保障—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
复述教材,借助关键词和概括梳理。
点明读法有“法”之一:找关键词,概括梳理。
(设计意图:在学习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相关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细读法律文本的方法,明晰条理,把握要旨。)
(2)速读宪法,看第二章规定了公民的哪些权利与自由。
全班一起快速查,大声说。其中规定的权利与自由如下:
平等权,选举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权,通信自由,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取得赔偿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文化活动自由,婚姻自由……
注意,宪法其他章也有公民权利与自由的规定,比如第一章第十三条规定了财产权,继承权。
点明读法有“法”之二:快速浏览查找。
(设计意图:阅读宪法原文,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内容,锻炼学生查阅法律条文的初步能力。)
2.认识民法典
我国制定了很多法律,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猜一猜:这是哪部法律。以下信息逐一呈现,比谁最快猜出。
(1)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2)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3)是民事权利的保障书,守护你我的一生。
(4)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观看民法典宣传短片。
(设计意图:以猜一猜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民法典颁布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特点,核心还是落实保障公民权利。)
3.情景见权利
填一填:看看下列情景对应公民的哪项基本权利。见教材32页活动园。
情景一对应②物质帮助权,情景二对应③平等权,情景三对应①休息权。
(设计意图:简单的运用和检测,也是过渡。)
二、权利的争取
以案说法:三毛钱的官司
过渡:大家对公民权利的知识掌握很快,具体实践又会如何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
1998年10月6日,郑州火车站,青年农民葛锐在候车室上厕所被收费三角钱。
1998年10月29日,葛锐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郑州铁路分局退回三角钱入厕费。
1999年4月2日,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葛锐提请上诉。
2000年8月16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撤销二七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要求郑州铁路分局返还葛锐的入厕费0.30元。
此后,全国各地火车站逐步取消了候车室厕所的收费。
分析讨论:打这场“三毛钱的官司”值吗?你会这样做吗?
引导学生明白:三毛钱很少,公民的基本权利重大。即使无法这样做,也应该赞赏葛锐敢于争取合法权利的精神,当然,这样的官司应该努力成为公益诉讼。
提示,第四单元还有依法维权的内容可进一步学习。
(设计意图:此案例凸显了公民权利的知行冲突,给学生情感触动,激发争取权利的意愿。)
三、权利的界限
1.游戏悟法: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
一瓶中放四个小球,连着每个小球的线置于瓶外。瓶口仅能通过一个小球。让四位学生上台玩游戏,看谁能将自己牵的小球握在手。
感受领悟:如果小球如同“权利”,这个游戏让你对权利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如果一起用力,大家的球挤在一起,都无法出来,好比权利不是绝对的,一个人的权利有可能损害另一个人的权利。
如果大家商量好,有序拉扯小球,先后出来,则好比通过协调,处理好权利的界限,大家的权利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明确:权利有界限,法律来协调。
(设计意图:游戏既是过渡,又让学生用形象的方式感悟权利的界限。)
2.读法有“法”(运用巩固)
细读教材34页正文部分,运用之前尝试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参考:权利、界限、行使、不损害、不滥用
概括梳理参考:有界限—是什么—怎么办
(设计意图:在学习权利有界限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之前学到的阅读法律文本的方法。)
3.以案说法
(1)装修住宅的权利与休息权之争
阅读教材34页活动园的案例,四人小组讨论其中的问题:你如何评价这三位同学的看法,如果你是林博远,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要求学生注意运用之前读到的法律论述。
全班讨论分享。
(2)深圳业主拉横幅抗议精神残疾者家庭入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法律观点分析案例,加深对权力有界限的理解,补充的真实案例更复杂,给予学生更大挑战。)
4.默省思法
学校生活中遇到类似的矛盾你又会如何处理呢?
生活中的矛盾往往是复杂的,处理好既需要法律精神,也需要道德修养。
请大家闭上眼睛,默默地省思一分钟。
(设计意图:将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融通,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热烈讨论与默默省思交替。)
四、教学小结
1.回顾质疑
结合板书,梳理这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
鼓励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没有提问,可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追问学生问题。比如:一些长辈认为如今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动不动就主张自己的“权利”,是滥用权利,你怎么看?再如,家长在孩子的房间装摄像头监控,是侵犯孩子的隐私权吗?
(设计意图:鼓励独立思考,这本身就是重要的权利教育。)
2.课后作业
1月26日疫情日益严峻的时候,小远的妈妈收到一位好友发来的信息,是寒假从武汉高校返回本市的学生情况,包括他们的姓名、就读学校、详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手机号、回家车次时间,甚至还有他们父母的身份信息。小远妈妈把信息转发到朋友圈,提醒大家避免被传染。
如果你是小远,对妈妈的做法是支持,还是反对,为什么?可与家人朋友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温馨提示:讨论若涉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可自学本课的话题二“公民的基本义务”
(设计意图:联系当前抗击新冠疫情的实际,引出下节课话题二的学习。)
3.齐诵宪法
全体起立,齐声朗诵宪法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