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练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
1.改革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日本通过改革完成了两次社会性质的转变,使日本走上富强道路。下列不属于日本第二次社会变革背景的是()
A. 闭关锁国导致落后 B. 西方列强的入侵
C.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D. 倒幕运动成功
2.“日本人最终认识到,锁国政策并不可行,遂开始研究西方的方式,并加以改变……取得了非凡的成功。”首先打破日本“锁国政策”的是(  )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俄国
3.日本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有(  )
①黄金大量外流市场混乱
②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处境恶化
③一些中下级武士阶层不满幕府的统治
④英国首先打开了日本的大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4.近现代以来,美日关系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变化过程。对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的美日关系,解读正确的是
A. 日本遭受美国侵略后,学习西方进行改革
B. 日本为打破华盛顿体系,偷袭美国,太平洋战争爆发
C.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日本在美国的扶植下迅速崛起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改革
5.明治维新模展现了日本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变成一个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引时西方科技,推进文明开化的政策
B. 天皇权力大,支持革新力量改革
C. 倒幕派掌握政权,力行革新,顺应了时代潮流
D. 加强中央集权,形成了国内统一市场
6.19世纪中后期,日本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主要是因为(  )
A. 明治政府推行地税改革 B. 日本有尚武的传统
C. 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严重 D. 天皇制度正式确立
7.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幕府统治成为各个阶层唾弃的对象,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
A. 大化改新 B. 倒幕运动 C. 明治维新 D. 复古运动
8.有学者认为,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主要是外部刺激,进而回应和学习。以下属于传导型发展现代化的国家是
A. 日本 B. 美国 C. 俄国 D. 英国
9.幕府统治结束前的3个世纪中,日本人口停滞在2600万人左右。经过明治维新的半个世纪,增加到5000万人以上。工厂林立,到处是冒着黑烟的烟囱。身份等级和职业限制被打破,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里普及了电车,近郊电车也相继开通。1912年电话网遍布大小城市,30多个主要町村也通了电话。材料主要表述了明治维新的(  )
A. 背景 B. 经过 C. 特征 D. 结果
10.“这边厢,大清国一只脚迈向了现代化,脑袋却还是满清皇帝的家天下。那边厢,在东邻的岛国日本,一场巨变却正在发生。”这场“巨变”()
A. 使日本走上封建主义道路 B. 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 使日本走上政治大国道路 D. 使日本走上和平发展道路
11.青年伊藤博文是一个激进“攘夷”者,1863年23岁的他途经上海去英国留学,一路目睹了黄浦江上洋人桅杆林立的利炮坚船,也体验了英国的物质文明,逐渐认识到仅仅凭着一股保卫民族独立的热情去盲目“攘夷”,绝非上策。鉴于其所见,归国后他极力主张
A.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B. 允许土地买卖
C. 废除武士特权 D. 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技术
12.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通过国家大力兴建铁路,发展国家的邮政和电讯事业,建立官营企业;此外,还通过明治政府力量,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这样,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近代化。材料表明日本近代化的途径是()
A. 利用国家力量 B. 引进先进技术 C. 利用国家垄断 D. 利用民间资本
13.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倡导技术自主思想,鼓励团队精神,建立了电气研究所、工业试验所、中央试验所等14个大型研究所和各种专业研究学会12个。上述材料反映了日本政府()
A. 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 B. 建立本土化的科技体系
C. 倡导生活方式的文明开化 D. 保留封建制度的残余势力
14.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共同点是
A. 都废除了土地的私有制 B. 都是致力于向他国学习
C. 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D. 都促进了对外扩张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
15.当日本在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本国的社会变革。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那段顺应当时先进潮流的维新改革吧!
【危机·改革背景】
材料一
1633年,颁布“锁国令”,规定除持有幕府发放的证书的船只外一律不得出海;1635年,禁止一切日本船只出海。1633—1639年,德川幕府发布过5次“锁国令”。
图1 图2 美国海军在横滨登陆
(1)结合图1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的日本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2)结合图2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到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着怎样的状况。这种状况是怎样得到改变的?
【图强·改革内容】
材料二 藩:大名的世袭领地。县:由中央任命官员管理的行政区域。
材料三 下图是身穿西服举办西洋音乐会的东京大学生。
(3)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日本的哪项改革措施?
【发展·改革影响】
材料四 在政府大力推动下,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在当时世界上也很罕见。1868—1873年,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2.2%。
(4)分析材料四,你认为日本的维新改革有何影响?
【思考·改革之鉴】
(5)学习了日本维新改革,你认为对我们国家的社会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喜撰(谐音:蒸汽船)唤醒太平梦,喝上四杯便再难眠。
——19世纪中叶流行的日本狂歌
材料二:我国不可狐疑,与其坐等领邦之进,退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与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1885年福泽谕吉《脱亚论》
材料三:天不生人上人,亦不生人下人……一身独立才能一国独立……政府是代表人民,按照人民的意志执行事务。
——19世纪70年代福泽谕吉《劝学篇》
(1) 根据材料一唤醒“太平梦”的蒸汽船来自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朝鲜
(2) 材料二中“领邦”当指() A.中国、朝鲜 B.英国、美国 C.德国、俄国 D.法国、俄国
(3) 材料二中福泽谕吉的主张可归纳为() A.称霸亚洲 B.崇洋媚外 C.师夷长技 D.脱亚入欧
(4) 1984年日本政府将福泽谕吉头像印在一万日元纸币上。有人说,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沉渣泛起的表现。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材料,简述理由。(注:沉渣泛起:解释为已经沉到水底的渣滓又漂浮了起来。比喻已经绝迹了的腐朽、陈旧事物又重新出现。)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贫困的俄国农奴
国别 俄国 美国 比例
生铁 26万吨 385万吨 1/15
19世纪中叶俄国与美国生铁产量对比表
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习惯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因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材料四: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中期俄国实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上、文化上“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的措施。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革对两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B
15.【答案】(1)当时的日本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德川幕府掌握实权。
(2)状况:①内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幕府统治出现危机;②外患,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加深。改变: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政府进行维新改革。
(3)材料二反映的是“废藩置县”;材料三反映的是生活上革除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
(4)有利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从一个封建国家转变成资本主义国家。
(5)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努力发展教育、大胆进行改革等。
16.【答案】【小题1】B【小题2】A【小题3】D【小题4】
不同意,因为福泽谕吉是当时主张日本脱亚入欧,主张日本发展的,这并不等同于军国主义思想。
17.【答案】 (1)农奴制的落后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使俄国严重落后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2)措施:经济上殖产兴业,文化上文明开化。不同:俄国侧重解决内部机制,重点在废除农奴制;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
(3)改革使俄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推动了俄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但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