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目: 建筑工程测量 月 日 专 业 班 级 课 时 课 型 讲 授 课 题 单元五 坐标测量与测设 教 学 目 的 1. 使学生掌握控制测量的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导线测量的概念、布设形式、外业工作、内业计算。 3.掌握定点的原理和方法。 重 点 难 点 及关键 重点:导线测量的实测方法和内业计算。 难点: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教学 设备 教 学 过 程 或 内 容 教 法 要 点 课题一 导 线 测 量 一、导线的定义 1.定义:将测区内相邻控制点(导线点)连成直线而构成的折线图形。 2.适用范围较广:主要用于带状地区 (如:公路、铁路和水利) 、隐蔽地区、城建区、地下工程等控制点的测量。 二、导线布设形式 根据测区情况和要求,可分为以下三种: 1.闭合导线 多用于面积较宽阔的独立地区。 2.附合导线 多用于带状地区及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的勘测与施工。 3.支导线 支导线的点数不宜超过2个,一般仅作补点使用。 此外,还有导线网,其多用于测区情况较复杂地区。 三、导线的外业 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2.测水平角——转折角(左角、右角)、连接角 3.量导线边长 四、导线的内业计算 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计算各边坐标增量——推算各点坐标。 1.闭合导线平差计算步骤 (1)绘制计算草图,在图上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计算闭合差: 计算限差:(图根级) 若在限差内,则按平均分配原则,计算改正数: 计算改正后新的角值: (3)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4)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坐标增量。 (5)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 有: 导线全长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6)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 若K<1/2000(图根级),则将、以相反符号,按边长成正比分配到各坐标增量上去。并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 (7)坐标计算 根据起始点的已知坐标和经改正的新的坐标增量,来依次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讲解例题 2..附合导线平差计算 说明:与闭合导线基本相同,以下是两者的不同点: (1)角度闭合差的分配与调整 方法一: 1)计算方位角闭合差: 2)满足精度要求,若观测角为左角,则将fα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上;若观测角为右角,则将fα同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上。 方法二: 1)计算角度闭合差 ,其中,的计算公式如下: 左角: 右角: 2)满足精度要求,将fβ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观测角上。 (2)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 讲解例题 3.查找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 角度闭合差如果超限,则测角有误;如果角度闭合差符合要求,导线相对闭合差大大超限,则可能是边长测错。此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检查,对可能有误的边角进行重测。 课题二 测设点位的基本方法 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方法有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和距离交会法。至于采用那种方法,应根据控制网的形式、地形情况、现场条件及精度要求等因素确定。 一、直角坐标法 直角坐标法是根据直角坐标原理,利用纵横坐标之差,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直角坐标法适用于施工控制网为建筑方格网或建筑基线的形式,且量距方便的建筑施工场地。 1.计算测设数据 如图所示,Ⅰ、Ⅱ、Ⅲ、Ⅳ为建筑施工场地的建筑方格网点,a、b、c、d为欲测设建筑物的四个角点,根据设计图上各点坐标值,可求出建筑物的长度、宽度及测设数据。 2.点位测设方法 (1)在Ⅰ点安置经纬仪,瞄准Ⅳ点,沿视线方向测设距离,定出m点,继续向前测设距离,定出n点。 (2)在m点安置经纬仪,瞄准Ⅳ点,按逆时针方向测设90?角,由m点沿视线方向测设距离20.00m,定出a点,作出标志,再向前测设30.00m,定出b点,作出标志。 (3)在n点安置经纬仪,瞄准Ⅰ点,按顺时针方向测设90?角,由n点沿视线方向测设距离20.00m,定出d点,作出标志,再向前测设30.00m,定出c点,作出标志。 (4)检查建筑物四角是否等于90?,各边长是否等于设计长度,其误差均应在限差以内。 测设上述距离和角度时,可根据精度要求分别采用一般方法或精密方法。 二、极坐标法 极坐标法是根据一个水平角和一段水平距离,测设点的平面位置。极坐标法适用于量距方便,且待测设点距控制点较近的建筑施工场地。 1.计算测设数据 如图10-8所示,A、B为已知平面控制点,其坐标值分别为A(xA,yA)、B(xB、yB),P点为建筑物的一个角点,其坐标为P(xP、yP)。现根据A、B两点,用极坐标法测设 P点,其测设数据计算方法如下: (1)计算AB边的坐标方位角αAB和AP边的坐标方位角αAP按坐标反算公式计算。 注意:每条边在计算时,应根据?x和?y的正负情况,判断该边所属象限。 (2)计算AP与AB之间的夹角。 (3)计算A、P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例已知xP=370.000m,yP=458.000m,xA=348.758m,yA=433.570m,αAB=103?48′48″,试计算测设数据β和DAP。 解 2.点位测设方法 (1)在A点安置经纬仪,瞄准B点,按逆时针方向测设β角,定出AP方向。 (2)沿AP方向自A点测设水平距离DAP,定出P点,作出标志。 (3)用同样的方法测设Q、R、S点。全部测设完毕后,检查建筑物四角是否等于90?,各边长是否等于设计长度,其误差均应在限差以内。 同样,在测设距离和角度时,可根据精度要求分别采用一般方法或精密方法。 三、角度前方交会 已知A、B为坐标已知的控制点,P为待定点。在A、B点上安置经纬仪,观测水平角α、β,根据A、B两点的已知坐标和α、β角,通过计算可得出P点的坐标,这就是角度前方交会。 1.角度前方交会的计算方法 (1)计算已知边AB的边长和方位角 根据A、B两点坐标(xA,yA)、 (xB,yB),按坐标反算公式计算两点间边长DAB和坐标方位角αAB。 (2)计算待定边AP、BP的边长 按三角形正弦定律,得 (3)计算待定边AP、BP的坐标方位角。 (4)计算待定点P的坐标。 适用于计算器计算的公式: 在应用上式时,要注意已知点和待定点必须按A、B、P逆时针方向编号,在A点观测角编号为α,在B点观测角编号为β。 2.角度前方交会的观测检核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定点的精度,避免测角错误的发生,一般要求从三个已知点A、B、C分别向P点观测水平角α1、β1、α2、β2,作两组前方交会。分别在△ABP和△BCP中计算出P点的两组坐标P′(xP′、yP′)和P″(xP″、yP″)。当两组坐标较差符合规定要求时,取其平均值作为P点的最后坐标。 一般规范规定,两组坐标较差e不大于两倍比例尺精度,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 ;; M——测图比例尺分母。 课题三 全站仪的基本测量功能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了解全站仪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清楚全站仪的按键功能和测量模式掌握全站仪测量的基本方法。具有使用全站仪进行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差测量、坐标测量、坐标放样、对边测量、悬高测量、面积测量和后方交会测量的能力。 一、全站仪的功能 全站仪能够实现对测量数据进行自动获取、显示、存储、传输、识别、处理计算的三维坐标测量与定位系统。 全站仪的分类 全站仪按其结构:可分为整体型和积木型(有时又称作组合型)两类。 全站仪按其测角精度:可分为0.5"、1.0"、1.5"、2.0"、3.O"、5.O"、7.O"等级别 三、尼康全站仪的基本构造 四、尼康全站仪的按键功能 五、全站仪的基本功能 1.测量水平角 2.测量距离 3.测量高差 课题四 全站仪的程序测量 第一节 坐标测量 一、建站 已知点建站 选择已知项,是将全站仪所在已知点的数据和后视点的数据输入全站仪。 多点后方交会建站 选择后交项,是将全站仪架设在未知点上,通过对两个以上的已知点进行距离或角度测量,得到未知点上的坐标数据,同时进行建站。 3. 快速建站 选择快速项,是将全站仪架设在未知点上,默认X=0、Y=0、Z=0;也可将全站仪架设在已知点上进行建站。对于后视可有可无,方位角也可假定,是一种独立坐标系的建站方法。 4. 测站高程检验 选择远程水准点项,是在完成建站之后,用一个已知水准点对测站高程进行检验,用检验结果对测站高程更新。 5. 后视检查 选择BS检查项,是在完成建站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测量,对测站后视方向进行检验,如发现问题用检查结果对测站后视方向进行重置。 二、三维坐标测量 完成建站后,即可进行坐标测量工作。坐标测量的操作步骤: 1.检查后视点的坐标值。照准后视点底部后抬高按[测量1]或[测量2]键,测量后视 点坐标进行检查,当误差很小时,说明设置正确。检查最好是用第3点(后视点外已知点)坐标进行检查。如果后视点坐标不知道,按[回车]储存。 2.测量其他碎部点坐标并储存。用全站仪直接照准001点,按[测量]键,测出001点的坐标,照准002点,按[测量]键,测出002点的坐标,照准003点 … … 类推,测出各点坐标,并[回车],直到当显示“记录xyz”,说明该点坐标已储存。 注意:重新安置仪器或搬站时要重新进行建站。 第二节 全站仪放样测量 放样之前必须先进行建站,建站方法与上述坐标测量时建站方法相同。全站仪放样测量方法有:角度─距离放样(HA─HD)、坐标放样(XYZ)、分割线放样、参考线放样(偏心放样)四项。 坐标放样功能: 在图2中选择“2 XYZ”项屏幕显示图3,要求输入放样点点号或者输入放样点距全站仪的半径。输入放样点点号后回车,屏幕显示图4,要求输入放样点X、Y、Z坐标。输入放样点X、Y、Z坐标[回车]后屏幕显示图5,按HA后面的箭头方向旋转仪器使“DHA O°00′00″”为止,此时需要放样该点在仪器望远镜方向上,移动棱镜对准此方向,当望远镜十字丝在棱镜上,按[测量]键,这时显示如图6,说明此立杆点并非放样点位置,还要移动。 dHA:仪器至目标点的水平角之差。dHA:仪器至目标点的水平角之差。 右/左:横向差值。 远/近:远近差值。 填/挖:填/挖值。 按照屏幕上指示移动棱镜,再按[测量1]键或[测量2] 键进行测量,直至: dHA=0; 右/左=0; 远/近=0; 填/挖=0,放样结束。 在棱镜尖的位置即为放样上点的位置,并用木桩或铁钉标定。要放样其他点时,方法相同。 检查:放样完后,测量各放样点的坐标与已知坐标进行比较,或丈量边长与设计边长比较,做好记录,符合要求,放样结束。 第三节 全站仪其他程序功能 尼康DTM352全站仪内存了七个实用测量程序,调用这些程序可以进行一些特殊要求的快速测量。在基本测量状态下,按[程序]键屏幕显示七项内容。 1.二点参考线 选择二点参考线项,测量未知点在一直线上的距离Sta和与直线的偏心距离O/S。 2.弧─曲线参考线 选择弧─曲线参考线项,测量未知点在一曲线上的距离Sta和与曲线的偏心距离O/S。 3.RDM(辐射式对边测量) RDM(辐射)也叫做辐射式对边测量。选择此项,是测量第一点与最后一点之间的斜距、平距、高差等数据。 4.RDM(连续式对边测量) RDM(连续)也叫做连续式对边测量。选择此项,是测量最新两点之间的斜距、平距、高差等数据。 5.REM(悬高测量) 选择REM(悬高)项,是进行高度测量。当所测目标不能直接放置棱镜时,可将棱镜放置在所测目标的铅垂线下,从而间接获得被测目标的高度。 6.V─平面 选择V─平面项,可进行垂直平面的距离与偏移量测量。 7.S─平面 选择S─平面项,可进行倾斜平面的距离与偏移量测量。 下面仅介绍对边测量和悬高测量方法,其他方法请参考有关资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