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导学案
核心目标
课时安排
本课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导入
“诗以言志,词以传情。”古诗词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古诗词,我们可以触摸古人的灵魂,体会其百味人生,品悟蕴含在诗词中的人生哲理,感受中国古人表情达意的方式。用岁月流传下来的真情温暖我们的生命,用时间沉淀下来的哲思关照我们的灿烂人生。
任务活动
任务活动一 品读《无衣》
【情境设计】《无衣》是《诗经》中为数不多反映战争的诗的典范。这是一首激昂慷慨的战歌,全诗风格矫健爽朗,运用了重章疊唱的形式,表现了秦地士兵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质朴诗句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
1.这首《无衣》出自《诗经秦风》。朱熹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全班齐读诗歌,反复朗诵,并体会朱熹的话透露了《无衣》中军民的哪些精神特质。
2.诗歌共分三个章节,每个章节字数相同,内容相似,我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每个章节的不同特点和情感变化?
任务活动二 品读《春江花月夜》
【情境设计】《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发了游子离别之情和亲人相思之苦。这首诗对“美”的表达在意境情趣、韵律上都开拓了新的天地,虽然写的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但诗人以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使之成为唐诗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观察以上句子,其特点是都由多个丰富的意象组成富有特色的画面,可以称之为“意象群”。本诗“春江花月夜”也是一个意象群,这个意象群,极其简明,又极其丰富,五个字,分别代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读一读带有这些意象的句子,并分析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
2.闻一多先生赞誉《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就是从诗歌意境上着眼的。这首诗以意境取胜,说一说本诗描绘的意境有何特点,诗人在月下有怎样的深思?
任务活动三 品读《将进酒》
【情境设计】天宝年间,李白在长安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本诗大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做客,与好友痛饮长醉,借酒放歌,抒发满腔不平之愤。《将进酒》是李白咏酒诗歌中最能体现其个性之作,学习时,要先把握本诗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弄清本诗的基调,然后探究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
1.这首诗有怎样的语言特点?这首诗又是如何体现诗人李白狂放、自信、不羁的情感的?
2.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将进酒》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任务活动四 品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情境设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 “极贤惠有淑德”,有“敏而静”的气质。他们关系和睦,生活温馨,而就在苏轼30岁那年,王弗不幸病逝。沉痛的打击使苏轼黯然神伤,对亡妻的哀思绵延不绝。在王弗去世十周年之际,苏轼写了这首词。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白描等多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对自己落拓身世的感慨,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真挚,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1.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词人经历的现实和梦境分别是怎样的场景
2.词人思念亡妻之痛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3.了解苏轼个人经历,为创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的词人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内心独白。
任务活动五 技巧点拨
【情境设计】诗歌的是饱含深情的,在情感的传达之中,也有对生命的审视。掌握必要的鉴赏诗歌情感的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另一个真实动人的灵魂。
1.抒情手法讲解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指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
借古讽今 借对历史上的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等。
援事抒怀 通过叙事来阐发议论或者抒发情感。
2.常见设问方式。
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诗人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如何鉴赏诗歌的情感。
方法一:找诗眼。即找到诗歌中最有张力的词或句。
方法二:分析典型意象。通过意象的特征,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分析诗人所寄寓的情感。
方法三:知人论事。结合诗歌写作的背景,诗人的经历,处境等分析。
【牛刀小试】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杜牧
远信初逢双鲤①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②冷,暮江寒觉晏裘③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注]①双鲤:代指书信。②姜被:兄弟和兄弟之情。③晏裘:晏子裘。春秋齐相晏婴,以节俭力行著称,着布衣鹿裘以朝。后因以“晏子裘”为称人节俭的典故。亦谓处境困顿。
1.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弟弟的殷殷情意,请简要分析尾联是怎样抒情的。
课后作业
1.任选一首诗歌,以“情感”为主线撰写一篇诗歌短评。
2.完成配套《分层作业》。
答案
任务活动一
1.参考:
这首诗出自秦风,带有秦地的风俗与秦地人的特殊风格。秦地地处我国的西北,同时也临靠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剽悍的少数民族的斗争中,秦地人培养出了勇敢无畏、舍生忘死的品格,形成了坚韧不拔、顽强进取、果敢勇猛、粗犷悍厉的气质和不怕困难、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诗歌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整齐划一,内容上互相协作,可以感受到秦人勇于接受挑战的英勇无畏精神、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战士之间的深情厚谊。
2.参考: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相同并不意味着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共同对付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偕作”指共同行动。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随着诵读语音语调的变化,情绪的递进,感受《无衣》中将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体会战士们深厚的情谊,体会质朴诗句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任务活动二
1.参考:
带有“春江”“ 花"“月”“夜”的句子,几乎涵盖全篇这些意象构成了整首诗,找带有意象的句子,需从全篇着眼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可见,这些意象之间有一个意象的出现概率是非常高的,就是“月”。“月”贯穿了全篇,是整首诗的核心意象,不仅全诗中带有“月”意象的句子最多,甚至很多诗句,虽未带月,实则写月。“春”“江”“花”“夜”四个意象皆因 “月”而生。春来潮涌,江海潮汇,月随潮生,借花写月色空明,借夜写明月行空,一切皆是月的陪衬,均是共捧这轮明月。
2.参考:
诗歌的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的图景进行描绘,有春江、潮水、明月、江流、花林、流霜、白沙等意象,描述了画面清丽、色泽柔和的良辰美景,营造了清幽静谧、朦胧恬静、空灵梦幻的意境,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诗歌第9~16句,表达了诗人月下沉思的哲理,认为宇宙永恒,明月常在,生命个体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却又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通过江天、孤月、江畔、江月、长江、流水等意象,表达了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的感慨,引发诗人对人生的观照与哲思,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在,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抒发了宇宙无穷、自然恒久、个体生命短暂的惆怅之情。诗歌第17~36句,表达了诗人月下游子思归的情感。抒发月下之情的意象有白云、青枫浦、扁舟、明月楼、月、妆镜台、捣衣砧、月华、鸿雁、鱼龙、落花、流水、落月、斜月、海雾、江树。诗人通过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此外,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惆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在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中,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任务活动三
1.参考:
《将进酒》全诗气势豪迈、感情豪放语言流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全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汹涌波涛般的郁愤。此外,全篇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债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通篇以七言为主,而又以三五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诗中豪育“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其莱骜不驯、狂放不羁、热情豪放、充满自信的独特风格在这首诗中淋漓尽致地得到了展现。
2.参考:
①悲伤。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能够看出诗人的悲伤。②自信。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能够看出诗人的自信。③愤激。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能够看出诗人的愤激。④狂放。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能够看出诗人的狂放。总之,诗人在诗中是一个悲伤又自信,愤激又狂放的才子形象。
任务活动四
1.参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抒发作者凄婉诚挚的悼亡之情。“两茫茫”状幽明相隔,惘然无尽,而“自难忘”愈见自然真挚。“无处话”一句,既承难忘,又点阻隔之遥。“纵使”以下三句,由假设转出相逢,融入自我身世之感。下阕“夜来”以下五句记梦,意幻情真,虚中带实。 “料得”以下三句,从梦境回到现实,写梦后设想对方念己,“年年断肠”,柔情绵绵无尽,令人酸楚。
2.参考:
上阕写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思念,是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词一开头是买写,点明有限的“十年”横亘在无限的“生死”之间,“两茫茫”既有眼前的“全无所知”,又有今后此生的“永无所知”,何等绵长的忧思!即使不欲思念,但又“自”上心头,看似矛盾的心态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加上“千里”,时空隔离,孤坟凄清,即使有一个假想的会面,也只有相逢不识的遗恨了。下阕承接“相逢"写梦境,是虚写。正是由于“不思量,自难忘”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才有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相隔的时空距离都没有了。窗下妻子对镜理妆,似平是静谧、幸福的,然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正为“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无声之胜,全在于此。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词人设想长眠地下的爱妻,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眷恋人世、难舍亲人。在这里词人设想逝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在“明月夜,短松冈”的特定情境下,凄凉清幽,黯然神伤。
3.参考:
离人泪
夜幕降临,一轮圆月孤零零地挂在天空中。月光洒下的地方,有一座长着小松树的坟。风透过门窗,刺入我心,此刻我的内心十分悲凉。不断地告诉自己,不要再想念她了,却总忍不住回忆过去,本以为我们可以相濡以沫,携手一生,怎奈你毫不留情地留我一人孤苦过活。恍惚间,我好像看见了你的样子,对着轩窗梳妆;恍惚间,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你的心跳……泪已经打湿了我的双眼,望着你,唯有泪千行。门窗随风作响,原来这只不过是梦一场,我的内心却更加凄凉。
任务活动五 技巧点拨
参考:
尾联为景物描写(以景结情、虚实结合),诗人听到风吹竹门的声音,联想到可能会有冷雪打落在松窗之上,寒风已令诗人惆怅,冷雪更令诗人焦虑,诗人担忧弟弟如何度过这寒冷的日子。诗人特意描绘寒风冷雪的情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弟弟深切的关怀,这种景中含情的手法,更深切感人,回味悠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