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4.1《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4.1《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光的直线传播
核心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光来自光源。
 (2)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3)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有关现象。
 (4)知道光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5)知道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的传播速度。
(6)了解宇宙中古老的“光”。
2.科学思维:
(1)通过光经过几点科学推理光可能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线”是物理模型,是研究光学的基本工具。
3.科学探究:
(1)观察光的传播的不同现象,让学生提出问题。
(2)观察光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的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3)利用所学《光的直线传播》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对求救信号灯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2)通过对光沿直线传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能绝对化地理解科学规律。
(3)通过介绍墨子在《墨经》中最早记载小孔成像,以及光的直线传播在古代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通过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遵守科学伦理的自觉行为。
(5)通过光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索欲,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光沿直线传播的探究及其应用、光的传播速度。
【教学难点】
   光沿直线传播探究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请看屏幕,猜一猜成语,然后猜一猜今天认识的新朋友是“谁”?。
生:光阴似箭、湖光山色、五光十色、光芒万丈、光天化日、凿壁偷光、光彩躲目。
教师:全部正确,同学们真棒!今天认识的新朋友是“谁”呀?
(设计意图:注重新课标中的课程理念,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新颖的课堂导入方式,能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猜跟光有关的成语,引入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容易猜到的成语导入,面向全体同学,迅速进入上课状态)。
教师:大家猜到了吗,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是“谁”呀?
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光。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光有关的知识。(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4.1 光的直线传播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光源
教师:要研究光现象,首先要看看哪些物体能够发光?请大家举例说明。(教师示意学生举手)
学生举例:
生1:太阳、电灯、蜡烛。
生2:手电筒、电视机、萤火虫。
生3:灯笼鱼、水母。
教师:嗯,大家说的真好!所有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都叫作光源。
教师边讲边板书:“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件,老师这里列举了一些光源,大家看看应该怎样给它们分类?
生:屏幕中的光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光源,另一类是人造光源。
同时教师板书:“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应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十分广阔。
★小试身手
教师:请看第1题哪些物体属于光源?
1、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
A.二维码 B.交警反光服 C.交通指示灯 D.电视机 E.月亮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评价:“回答正确,真厉害!”
解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维码、.反光服、月亮只是反射光,不是自己发光;
答案:C、D
特别提醒:
(1)光源强调的是“自身”发光的物体,而不是反射光,如月亮的光是反射的太阳光,月亮本身并不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2)人眼看到物体时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而不是人眼发出光。
例题1设计意图:二维码是现代社会几乎无处不在,教授的知识应该与时俱进,交通指示灯的选入,让学生潜意识植入遵守法律法规,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光的直线传播
(1)实验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教师打开激光笔,照射到墙壁上,学生观察墙壁上的光斑。
教师提问:激光笔发出的光是如何传播到墙壁上的呢?下面老师请六名同学按照屏幕上的要求站队,看看激光的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哪些位置?。
教师:这六个小标签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同一条直线。
教师:激光经过这六个标签的位置,而六个标签在同一条直线,由此我们猜想,激光在空气中怎么传播的呢?
学生:光可能沿直线传播。
教师:请六位同学回到自己的位置,同时评价:“六位同学做得真不错!”并示意同学们鼓掌鼓励。
教师: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做实验。
教师:桌子上的实验箱里有激光笔,喷雾器,水,食用油,松香,蜡(边介绍边拿出器材,示范激光笔的使用)
教师:请同学们按照导学案中的实验单,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单一)实验探究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器材:激光器、喷雾器
实验注意事项:激光是强光,禁止直射眼睛。
实验步骤:①把激光器对着教室天花板;
②打开激光笔;
③用喷雾器对着激光器上方喷水雾;
④观察实验现象:喷出水雾后激光的传播路径被显示出来,其沿_______传播;
⑤整理实验器材,放入器材箱;
⑥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光在空气中沿_________传播。
(实验单二)实验探究二:光在液体(水和食用油)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器材:激光器、水(放了少量的石灰)、食用油
实验注意事项:激光是强光,禁止直射眼睛
实验步骤:①把激光器朝着教室天花板,激光器上方放装有水的塑料盒;
②打开激光器,让激光通过塑料盒的水中;
③观察实验现象:激光在塑料盒的水中继续传播,其路径其沿_______传播;
④将水换成食用油,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激光在食用油中继续传播,其路径其沿_______传播;
⑤整理实验器材,放入器材箱;
⑥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光在液体(水和食用油)中沿_________传播。
(实验单三)实验探究三:光在固体(蜡和松香)中的传播情况。
(改进意图:普通的实验是用玻璃,但是实验现象不明显,把脱色的蜡和半透明的松香铸成方块实验现象更明显,并且可以让学生复习到第三章中学习的非晶体中的蜡和松香,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记忆)
实验器材:激光器、蜡、松香
实验注意事项:激光是强光,禁止直射眼睛
实验步骤:①把激光器朝着教室天花板,激光器上方放蜡块;
②打开激光器,让激光通过蜡块;
③观察实验现象:激光在脱色的蜡块中可以继续传播,其路径其沿_______传播;
④将蜡块换成松香,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激光在半透明的松香中继续传播,其路径其沿_______传播;
⑤整理实验器材,放入器材箱;
⑥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光在固体(蜡和松香)中沿_________传播。
学生分小组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拍照上传各小组的实验情况,通过seewo白板功能同步上传到计算机展示。
学生实验完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与论证。
教师:“请同学们停下来,屏幕中是部分同学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下面请三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到前面来分别展示光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
学生举手,分别上台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对展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对展示精彩的进行表扬和鼓励。
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展示很精彩,也分别得出了光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接下来老师要请一位同学对以上实验结论用一句话进行概括总结,哪位同学来试试?”(示意学生举手)
学生:“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师提出反问:“光在介质沿直线传播吗?这种表述是否严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接下来的魔幻实验,见证奇妙的时刻。”
(2)实验探究:光在不均匀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
教师演示实验。
演示1:将一束光射到装有石灰水的水槽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教师:大家观察到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
学生: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演示2:将注射器嘴深入水中,缓慢注入染色的蔗糖浓溶液,观察光在混合液体中的传播路径变化。
教师:大家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有什么变化?
学生:光的传播路径变弯曲了。
演示3:接着用玻璃棒把水槽中的液体搅拌均匀,观察光在混合液体中的传播路径变化。
教师:搅拌均匀后传播路径又有什么变化?
学生:光在均匀介质中又沿直线传播。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有什么条件?
学生:光在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教师:刚才我们检验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1:可能不是直线。
学生2:可能还是沿直线传播。
教师:这两位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继续用实验来验证。
演示4:用激光器发射激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用喷雾器在水面上方激光笔的前面喷水雾。
学生观察光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中的传播路径不是一条直线。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学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
教师板书: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同时阐述,为了形象的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物理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
板书:“2、光线: ,径迹、方向”同时阐述,直线表示传播路径,箭头表示传播方向。
教师强调解释光线并不真实存在,是人们在研究光的传播情况时假想出来的,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理想模型法,介绍平行光的光线画法和点光源发出的光的光线画法。
4、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P70图4.1-4,同时启发学生举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小游戏:跟着老师猜成语
教师拿起一片树叶遮住眼睛,请同学们猜一个成语。
学生:一叶障目。
教师:一叶障目的下一句呢?
教师:请同学们对一叶障目的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因为进入眼睛的光被叶子挡住了,所以看不到物体了。
教师:这也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影子的形成
教师拿出手电筒对天花板照射,伸出手挡在手电筒的前面。
教师:光被手挡住了,在天花板这个黑色的阴影叫什么呢?
学生:影子。
播放图片,解释影子的形成,播放影子的有趣短视频,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形成:
影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教师: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了会形成影子,如果太阳被挡住了呢?
(2)日食、月食的成因。
微课:用微课讲解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
教师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
播放图片,介绍日晷,圭表,中国古人利用日影测时间和时节,利用“水鸭子”制作简易水平仪,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播放光在现代技术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播放图片:学生利用日影,测量潜江市曹禺公园芦洑塔的高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应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小孔成像
教师:“除了影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还有小孔成像也是”
知识拓展:
最早记载小孔成像现象的是思想家墨子,在《墨经》讲述了小孔成像的故事,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培养爱国情怀。
教师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条件是孔径必须很小,像的特点是成倒立的实像。能够用光屏承接的像是实像。
教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中第2题。
★小试身手
2、晴天,树阴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 )
A.太阳的像 B.太阳的影子 C.光斑 D.树叶的影子
解析:树叶间的空缝形成“小孔”,树阴里的光斑也就是我们所学的“小孔成像”现象,作为太阳的像,这个光斑也像太阳一样是圆的.这个光斑是太阳光射到地面上会聚形成的,所以是实像,C不对;这个光斑处有太阳光射到,自然也就不能叫影子了,B、D不对.
答案:A
5、光速
教师:第一章我们学习了速度,光有速度吗?
课件展示:光的传播速度
教师: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
教师:大家回忆一下,声音在空气中(15 ℃)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学生:340 m/s。
教师:大家已知道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那么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大呢?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光的传播速度”,并讲解。
光的传播速度(多媒体课件)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c=3×108m/s,这是目前为止,我们知道的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比真空中略小,我们近似认为其等于真空中光速,为3×108
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光年是距离单位,表示光一年传播的距离。
注意: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板书:
3、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4、光年:是长度单位。
播放课件: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通过介绍宇宙中星体之间的距离,引入神话故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然后介绍光污染,让学生明白,人们在利用光的同时,光污染也给人们带来烦恼,引导学生用辩证法看待科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课堂小结,梳理归纳
(一)知识点的总结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是倒立的实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
日食:太阳 月球 地球; 月食:月球 太阳 地球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是理想化物理模型,非真实存在)
4、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c=3×108m/s=3×105 km/s;
5、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二、研究方法的总结:
本节课我们应用了,数理结合的方法,转换法,实验探究法,比较归纳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四、课堂拓展练习,应用提高
1、动手体验,课内拓展
教师:“同学们,用实验箱里面的器材,完成小孔成像规律实验探究的拓展。”
探究“小孔成像情况”,两个相同纸盒的底部其中一个底部有一个圆形小孔孔或三角形小孔(1-3组为小圆孔,4-6组为三角形小孔),另一个纸盒底部是半透明的薄纸。
实验器材:F形LED灯、光具座、一个底部有小孔的纸盒,一个底部是半透明薄纸的纸盒。
(1)由于像的亮度较暗,所以纸盒筒的    (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
(2)分别将小孔对着F形LED灯,可以看到F形LED灯通过小孔的成像情况。可以发现:
①LED灯在半透明薄纸上所成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②物体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    (填“有关”或“无关”);
③其成像的原理是    ;
探究像的大小与距离关系。
①将F形LED灯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若光屏到小孔的距离越远,像越 (填“大”或“小”);
②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大约10cm),移动F形LED灯,即物体越远,像越 (填“大”或“小”)。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动手拓展实验,然后点学生回答。
2、动脑练习
2、动脑练习,巩固提高
(1)如图所示,AB是箭头状光源,不透明的墙壁C处有一小孔。请画出光源AB在光屏MN上所成的像A'B'。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为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约需2.6s。求
①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②如果用超声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可行吗?说出你的理由
拍照上传学生的作业,然后讲解。
3、课后作业:完成课本71页的动手动脑1到4题;
课后小制作:小孔成像。
板书设计:
4.1 光的直线传播
1、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
光源分类: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2、光线:带有箭头的直线。
3、光速: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c=3×108m/s。
4、光年:长度单位,是光一年时间传播的距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