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阿细跳月》教案【教材分析】《阿细跳月》选自新人音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又叫跳月歌、流行在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作曲家秦彭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民乐合奏曲。旋律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全曲主要由" do 、 mi 、 sol "三个音组成、节奏为五拍子。音乐一开始由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并由弹拨乐、弦乐、及乐队全奏反复出现,表现了姑娘多变的舞姿。第二部分进行了移调处理、并加强了最后两拍的力度、使音乐更粗犷有力,好似健壮的小伙子跳起了粗放的舞蹈。第三部分又转到原调,速度逐渐加快,笛子领奏后整个乐队进入了高潮表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跳月舞,也叫大三弦舞、的基本步伐为。换脚跳三步、空中蹬脚两下,形成五拍的组合。【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虽然已有了一些音乐基础、但在听辨旋律和感知主题变化上,还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指导。所以,欣赏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得不断的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本课我运用了奥尔夫教学理念﹣﹣声势、律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帮助同学们达到聆听能力、提高他们的聆听关注力。【教学目标】学生能在欣赏《阿细跳月》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记忆乐曲主题、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旋律特点。2、以聆听感受为基础、以律动、舞蹈、节奏、记忆等活动贯穿全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积极参与音乐活动。3、通过欣赏和律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风俗人情,培养学生喜爱民族音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欣赏乐曲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记忆乐曲主题,并能听出主题旋律是由四个乐句组成。【教学难点】1、能听出主题在全曲中重复出现的次数、并感受速度、力度、演奏乐器的变化。2、结合乐曲进行完整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彝族音乐文化的感受和体验。【教学过程】导入1、还记得这首歌曲是什么时候学的吗?它是哪个民族的?生:六年级上册,彝族的《赶圩归来阿里里》走进彝族观看彝族服饰,彝族节日和彝族的美食。二、新授(一)聆听1、聆听乐曲,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情绪如何?整首乐曲有何特点?2、思考主题旋律是由几个乐句构成?3、当主题旋律出现时我们击掌表示,数一数主题旋律共变化了多少次?(二)变奏五1、聆听变奏五,思考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并模仿其演奏姿势。2、介绍月琴:中国传统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它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三)聆听思考1、从变奏五到变奏八,它们之间的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2、主题旋律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变化重复的?三、拓展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请你为变奏十到结束部分创编动作,和彝族人民一起跳起来吧!(共15张PPT)欢迎来到音乐课堂还记得这首歌曲是什么时候学的吗?它是哪个民族的?六年级上册彝族的《赶圩归来阿里里》聆 听彝族服饰走进彝族彝族节日走进彝族彝族美食走进彝族阿细跳月人音版6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2课时授课人:1、聆听乐曲,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情绪如何?聆 听人们唱着歌、跳着舞、弹着琴,载歌载舞的画面情绪是欢快、活泼地2、整首乐曲有何特点?他们的主题旋律基本一样,只是速度、力度有区别思考主题旋律是由几个乐句构成?主题旋律四个乐句当主题旋律出现时我们击掌表示,数一数主题旋律共变化了多少次?数一数14次聆听变奏五,思考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并模仿其演奏姿势。变奏五月 琴乐器小知识月琴:中国传统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它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变奏五到变奏八,它们之间的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聆 听速度渐慢、力度渐弱主题旋律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变化重复的?总结思考速度、力度、演奏乐器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请你为变奏十到结束部分创编动作,和彝族人民一起跳起来吧!拓 展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2课时《阿细跳月》PPT.pptx 6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2课时《阿细跳月》教案.docx 主题旋律.mp3 变奏五.mp3 变奏五至变奏八.mp3 变奏十.mp3 民乐合奏:阿细跳月.mp3 独唱:跳月歌.mp3 范唱:赶圩归来啊哩哩(节选).mp3